有关技术的小毛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有关技术的小毛病0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完全修正缺陷的问题  

有关技术的小毛病1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在深渊:一个内幕人的冷战历史》  

3月9日,并不知名的要塞出版社为里根时期的美国空军部长托马斯·C·里德出版了一本回忆录,所有的读书评论员们本以为这本《在深渊:一个内幕人的冷战历史》(At the Abyss:An Insider's History of the Cold War)会大曝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内幕,或者对老年痴呆的里根口诛笔伐,但里德却在书中透露出一个更大的秘密:里根政府为了破坏前苏联的经济,故意转让有缺陷的技术,在控制软件上做手脚直接导致了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的大爆炸。这位前空军部长甚至认为正是这些带瑕疵的技术最终导致前苏联的经济崩溃。

无独有偶,在1998年法国工程师艾里奥·维罗塞塔也曾经写过一本名为《小毛病》的册子,他列举了20世纪大部分民用技术中的不完善之处,在他看来很难有十全十美的技术产品,从“二战”中德国的V2火箭,到雪铁龙汽车,他都找到了毛病。“不可能有毫无问题的技术”,维罗塞塔写道:“19世纪以前的每项新技术会有10年左右的时间测试,以去除技术缺陷,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种类似现在软件界剔除BUG的流程还存在,但没有一项产品肯花几年时间做测试,只要消费者能够接受,后工业时代的商业利益就可以默许再减少一个工序环节。”不由得令人想起布鲁斯·威尔斯主演的那部用核弹打彗星的《末日之战》中,常驻太空的俄国宇航员拍着小毛病不断的设备抱怨道:“俄国设备也好,美国设备也好,一切都是台湾地区生产的。”

有很多人将小毛病视为技术落后的后遗症,只要技术进步就可以修补这些小毛病。但是现实却并不是这样,等离子屏幕曾经被电器商们视为阴极射线显像管的替代者,但是长时间显示一副静止图形时有可能烧坏显示屏,而微软的操作系统似乎成为了小毛病的终极目标。“人们日常接触越多的技术,越容易感觉到小毛病的存在”,日本技术设计奖得主冈崎源在接受美国《大众机械师》杂志采访时说,“美国人感觉技术缺陷最多的肯定是底特律的汽车,法国人则是不停地拍打各种电器的外壳。”维罗塞塔在他的《小毛病》中进行了简单的统计,80年代是技术缺陷最集中的时期,日本电器和汽车的出现搅乱了全球市场,此外,数字技术的出现也令那些设计了一辈子模拟技术的工程师搞不清方向。

帕特立克·玛宁在《EE Times》上谈论时说,“中国的工程师们也开始面临类似上世纪80年代的小毛病时代”。实际上国内技术界自从90年代后期实行市场换技术策略以来,以汽车、电脑和电子化设备为首的新技术被引入到民间市场,十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产业界人士开始关注换来的技术落实了多少。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主席威廉·兰什对此认为:“中国的技术界一定会学习欧洲同行,给引进的技术再加上一道贸易保护,但是如何剔除技术上的小毛病,本地化的吸收才是关键。”实际上在维罗塞塔的《小毛病》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事情,法国在60年代也进口了不少美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但是简单的模仿却并不能造出同样的仿制品,正是制造过程中对于小毛病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小毛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