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看西看:最乏味的晚会,最莫名其妙的奖项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成了奥斯卡的一大看点
我本来是拒写奥斯卡了,因为已说得过多,自己都烦了。可是打开信箱,居然还有朋友从中国发信来跟我讨论奥斯卡的事。这阵子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关于梅尔·吉布森的《耶稣的受难》,事实上,奥斯卡前一周,关于那部电影的争议抢了奥斯卡的风头。本来奥斯卡前一周观众都忙着看提名影片,所以片商一般不会推出重头戏。可是今年奥斯卡前的星期三正好是天主教的圣灰节,梅尔·吉布森的狂热受难电影就是在这个宗教节日推出,虔诚的信徒、反感的人、犹太人吵得不可开交。
再说今年奥斯卡也太少争议和悬念,晚会将以“最乏味奥斯卡晚会”载入史册!没有悬念,没有黑马,没有争议,没有政治宣言,没有奇装异服,没有一语惊人,没有痛哭流涕——那还有什么看头?!大家都在抱怨,因为这种玩闹总是出点乱子才好玩啊。我在此之前对去年电影讨论的文章中关于奥斯卡的预测多数都言中了,倒也不是我有多大本事,因为今年太容易预测,《指环王》称王一点没有意外,明星们也都似乎与主持人达成默契,把政治话题留在门外。虽然最佳男主角男配角都是好莱坞最引人注目的政府反对派,不过蒂姆·罗宾斯只根据自己演的受害者角色鼓励受害者寻求帮助,而肖恩·潘获奖全场起立鼓掌,同行对他如此看重,他想必也不愿破坏气氛,除了还是提了一句“演员除了知道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知道表演没有最佳之说”,也没多话。女明星的着装呢,除了黛安·基顿秉一贯的个人着装风格从头包到脚,今年有些卓别林式的古怪之外,也没有什么让人震惊的。好像大家在珍妮·杰克逊的那一“露乳”豪举事件震荡之后,都决定收敛做乖乖女。
当然,主持人是比利·克利斯托,就是一大看点,他开的玩笑基本上把美国近期内的新闻话题——从同性恋结婚,到关于布什的民兵役争议——都能不咸不淡地捅一下子,总是能博得笑声。可是明星们就显得平淡,小玩笑总是有的,但因为没有什么出乎意外,比如得奖影帝抱着美女狂吻,得奖影后哭喊得语无伦次之类,所以弄得大家都觉得不够过瘾。
本届奥斯卡最受益者应该是新西兰人——什么时候一个晚上你在如此多的观众面前听到这么多遍新西兰的名字?以至于主持人宣布现在正有大批的人申请移民新西兰。塞伦终于不用再演男主角的女朋友或者漂亮老婆等花瓶形象了。索菲亚·科波拉第一次入行演戏被贬,现在终于扬眉吐气成了最受宠的好莱坞女儿。演《沙雾之屋》那个伊朗女演员从伊朗移民多年美国之后第一次演美国电影就震惊四座,从此起码可以有戏演了。最不忿的应该是《冷山》、《最后武士》导演——四部战争大片撞车,总不能一年四部提名都是战争片,这个道理咱懂,但这两片气愤的可能是,那也不该给《奔腾岁月》吧!
当然,要说受益,不能不提巴西电影《上帝之城》,而这也就涉及到奥斯卡的软肋——外语片奖。每年你要问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大家经常是一脸茫然,不知是哪冒出来的。一般来说,外语片真没法把它当回事,因为它的评选运作程序太不完善,也可见其实奥斯卡并不太看重外语片,除非哪年有部电影特别有口碑,所以经常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今年入选最佳导演奖的《上帝之城》,其实去年就角逐过奥斯卡外语片项,结果落选!今年米拉麦克斯看中了这部影片,重新推出而且拿去“正册”竞选,反而被相中了。这种事其实早就有之。比如西班牙名导阿尔莫多瓦的《对她说》在世界各影节都受好评,可是西班牙根本就没把它当作奥斯卡外语片送呈!后来奥斯卡评委都看不过了,把最佳编剧和最佳导演都给了该片。这两片比较幸运的是它们都在美国发行上映一段时间,有一定艺术电影票房,所以可以直接竞选奥斯卡,不用非局限在外语片范围内。如果影片根本没有在美国发行,那就只有在外语片里打转了,比如当年黑泽明呕心沥血的晚年之作《乱》,日本人自己不喜欢,也压根儿就没往奥斯卡送,所以也是一笔让奥斯卡尴尬的账。
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工业之都,知道与世界电影各地互动的重要性,所以于1957年加设外语片奖,旨在促进当年度世界各地影片的引入美国,其实好莱坞也借此发掘各地人才,吸收新潮流,等等。但是这毕竟是属于奥斯卡“副册”的事情,做得总有些三心二意,比如由各国选送一片,评选方式不够科学可是改革却很慢等等。现在改革的呼声很高,比如除了各国选送之外再由评委自行推举一部分影片,投票方式改变等等,但是都还没有落实,于是也就频频出现当年度有口碑的电影进入不了奥斯卡,落选外语片奖的却又可以入选最佳导演等莫名其妙的结果。
当然,也有相反的可能,比如《卧虎藏龙》,是外语片,可是在美国商业发行也很成功,按说应该可以竞争最佳影片了,可是评委把最佳影片给这么一部武打片又有些不大情愿,于是乎它倒成了最佳外语片了,其实跟一般得奖的最佳外语片又不太是一回事。中国人老觉得自己跟奥斯卡无缘,其实在老美印象里,《卧虎藏龙》不就是一中国片吗?而且,就是我们也应该承认那是中国片啊。说中国人与奥斯卡无缘美国人可是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而本着统一精神也不大对头。
这倒是又扯上一句闲话,武打片其实是不容易获奥斯卡的,就如同科幻片等也不容易获奥斯卡。《指环王》是三年愚公移山才终于让奥斯卡芝麻开门,以前的《ET外星人》、《异型》就没这么幸运。当年《泰坦尼克号》大获奖令很多人不服,其争论其实主要是,为什么《泰坦尼克号》就能大得奥斯卡,科幻片如《ET外星人》就不行呢?《泰坦尼克号》不过是加了些爱情而已,其人性刻画也不能算高。《ET外星人》也许是成人大童话,可是对电影想象的贡献并不差啊,都挺好看,但是很多人会认为《ET外星人》酷而《泰坦尼克号》有些媚俗。奥斯卡对类型电影总有些戒心,非得有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比如歌舞片西部片都是如此。就好像金庸小说,不好归类,也不好颁奖。
所以,《卧虎藏龙》之后,中国连着往奥斯卡送武侠片,其实并不是明智之举。就如同明年如果有部电影让人联想《指环王》,肯定也没戏。《指环王》这样的大获全胜,几年之内不会重复,有很多具体因素的综合。像《卧虎藏龙》、《指环王》《拯救大兵瑞恩》、《芝加哥》这样的电影,事后才能更显示出它们对美国电影工业的影响,当然也就显示出它的先驱者地位。中国人也许不认为《卧虎藏龙》是武侠片先驱,但是对于美国人它是,是武侠片加入一些艺术片元素并进入美国大众市场的先驱:看看这之后的《黑客帝国》、《杀死比尔》等等吧。再看《拯救大兵瑞恩》之后现在的战争片是什么样子?《芝加哥》则复活了歌舞片种,现在在制作中的歌舞片就有好几部。至于《指环王》,把结合技术创新的史诗电影推向一个新高度。
所以,奥斯卡也不是那么一根筋,每年的挑选,也是尽量包含各种电影,回顾一下,《对她说》也好,《指环王》也好,《上帝之城》也好,《迷失翻译中》也好,《美国丽人》也好,都在奥斯卡的史册上。只能说奥斯卡有奥斯卡的口味,但也不能把它的口味说得那么单调,如果是那样好莱坞也未必能存活那么多年了。只能说奥斯卡有它自己的口味,就跟戛纳有戛纳的口味,柏林有柏林的口味一样,但每种口味也不是说只有一种咸,一种辣,等等。有那么多菜系,最懂口味的我们,应该是最懂这类道理吧。
《奔腾岁月》
《上帝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