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排行榜:关于恐惧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前不久,法国著名的《Ca M'intéresse》杂志配合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大众心理测试,得到的答案在6000种以上:有人怕动物,比如蛇和老鼠;有人怕打针,有人怕完全封闭的空间等等。心理学家们最后分析排列了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恐惧排行榜”:对从高处摔下的恐惧感名列第一位;而89%的法国人对转基因产品感到恐惧,它位居第二;怕黑在排行榜上得到了第三。
“恐惧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日常最基本的情绪之一,是一种最强烈、最缺少控制力的冲动。”这是法国科学家对它产生浓厚研究兴趣的原由。法兰西学院著名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贝尔托认为,一个人受教化的程度越高,神经系统的运转就越复杂,对危险的认知也就越敏感细腻。专家们在数次试验后发现,如果把一张图案为蛇的卡片放在其他7张图案为鲜花的卡片中,被测试对象选取它所需的时间平均为915毫秒。反之,大脑的辨认速度将迟缓135毫秒。这种对危险事物的反应本能,实际上是以警告的方式,保障更大可能地生存。
这很像一个悖论:人们对恐惧的感知越来越敏锐,而同时所追求的自娱形式却越来越冒险。比如运动跳伞,还有现在拥趸日众的蹦极、徒手攀岩。“我已经跳了10年,但每次在把自己扔出去那一刻仍然会有恐惧,我的胃紧缩,变得像木头一样坚硬,然后在空中一点点释放,变得飘飘然。这惧怕的感觉就是我的‘毒品’。”跳伞爱好者勒朗这样描述他的高空快感。
在法国,像他一样迷恋高空运动的人数以十万计,心理学和社会学专家从中提炼出一个新的消费概念,即“恐惧消费”。“游戏者并不会把自己直接扔进狼的嘴里,只是和狼玩玩罢了。”这是社会学家布雷东对这种游戏的评价,“恐惧消费的价值高低,一般取决于它的危险度和神秘度”。以这样的尺度,恐怖电影大约是最价廉物美的大众“恐惧消费品”了。
“恐惧”并非一个负面词——访中科院心理所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
张侃
三联生活周刊:从法国的这份大众心理报告来看,“恐惧”确实是个值得一谈的心理话题。你们在国内做过相似的研究吗?
张侃:在SARS期间,中国心理学会主持过一项对17省的抽样调查,部分涉及到关于恐惧心理的问题。其间谢晓菲博士在资深心理学家徐联仓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关于风险的两纬度认知模型”,比较有价值:恐惧的产生根源有两个衡量纬度:一是可知不可知,二是可控不可控。不可知和不可控,都会导致恐惧。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大众的日常恐惧感一般源自何处?
张侃:在心理学上,恐惧并非人们所认为的负面词:恐惧是对风险的情感体验,而风险则是对危险的冷静判断,所以恐惧有它自己的功能。根据多数调查,显示中国人主要的恐惧心理还是对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感,这与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有关。
三联生活周刊:您刚才谈到恐惧的功能,可以具体说说吗?
张侃:轻度恐惧对人是有好处的,大致有三个功能:1.从健康角度而言,轻度恐惧即人体的应激状态,有利于调动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产生超常能力,这在战争环境下比较明显。大量的试验证明,这种调动呈倒U型,初期上升,过度则下降。2.在情绪和内心体验过于平淡的时候,人有本能追求恐惧体验的需要,所以适度恐惧可以在一张一弛间形成放松效果,比如观看恐怖片,参加有冒险系数的体育活动等。3.管理者有程度地利用恐惧,可以对人群进行引导。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实施有计划的犯罪时,最后的决定取决于他的恐惧度:其衡量标准并非对罪行轻重的估量,而是被抓的几率大小。所以,管理者给他的被抓可能性越大,他的恐惧越大,也就越有可能中止犯罪。
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种说法是,国外心理调查偏重人在社会中的状态,比如法国这次对恐惧心理的调查;而国内心理调查偏重社会主题,比如消费行为或者群众对政策的满意度等。您同意吗?
张侃:这是有原因的。心理调查花销巨大,资金来源却极少。坦白地说,以社会为服务对象是得不到支付的,所以国内心理学界只好走向功利,倾向于选择有支付能力的社会团体和企业作为固定服务对象。在中国现阶段,作为心理学三个骨架之一的“社会的心理学”(面向整个社会的心理学,不同于社会心理学)还没有出现,因为这是一门“奢侈”的学科,美国为做一个项目会不惜花上8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