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25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一条 安琪拉 布丁 麦子荞)
减肥记
一条 图 谢峰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身材的不如意如同用黄连把人生的杂碎肉汤调调口味。连刘备这种老梆脆儿都为屁股上多生出几块肥肉而大洒英雄泪,现代人对体重过分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惜在我年轻的时候,缺乏的是阅历与宽容,多余的是敏锐的味觉与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在没有钱也没有爱情的日子里,把能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作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向往和成功的标志。正如张爱玲所说的:“我长大以后,要梳螺蛳头,穿皮鞋,并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所以我一直胖到现在。
开始意识到自己该减肥了是在大三那年暑假,两个月在家长了17斤。开学后女朋友一打照面就说:“才俩月不见你怎么长成这模样了,分手分手……”当爱已成往事后我奋发图强开始减肥,疯狂运动一个月后从168斤减到了140斤,然后我有了“第一次”——第一次女孩主动来泡我,只是这样的惊喜没有维持三个月,在我体重回复到160斤的时候,那美女终于当了回陈世美……从那时开始,我便认定体重其实是跟泡妞的成功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传统观念影响了N代人,青春期的女孩就笃定胖男人的床上功夫会减退,其实我是想告诉她们,男人胖了以后会不退反进,谁知她们却认定那是自然规律要提早防范风险。
工作后,单位就在北京舞蹈学院旁边,附近出没的美女如故宫里的砖一样多,又燃起减肥的念头。只是我的传统运动减肥方式效果明显,运动一停反弹更快,那时候更多的是看得到吃不到。我也想过用现在发达的医学手段减去赘肉,也去了家减肥医院问大夫,有何妙方减肥?大夫回答是:节食。我说,我要是能节食我来看医生做甚?这大夫快人快语:“瞧你那个肉劲儿,还吃什么吃?回头把灶封了,每天晚上喝点凉水您就上床得了。”
跳槽的那年夏天,一个仨月没见的哥们儿要出国找我话别,惊奇他不但昔日的大肚子无影无踪,连胳膊大腿都瘦得像非洲饥民。我羡慕他减了肥更胜于羡慕他马上要去德国淫乱,立刻讨教秘诀。他暧昧地笑而不语,一再盘问他灌了多少减肥药外加壮阳药。他见我问得紧,就说等他上飞机后,我会收到一封装有减肥秘诀的信封,后来果真收到,打开一看两个字:“节食。”
经常想起一篇瑞典小说:一个女人快四十了,仍有一副曼妙的身材,她的乳房“如同富含奶油的点心”。她与比他年轻的情人在一家豪华饭店的床上狂欢之后,预订的room service送来的是“低糖的意大利葡萄酒,挪威的新鲜salmon,蘑菇与芦笋和德国的粗麦面包”。这女人“在她意醉神迷的时候,大脑中的一小块区域仍然飞快地计算了一下这一餐中的卡路里”。
两个女人
安琪拉
凯瑟琳·赫本以96岁高龄告别人世,以她喜欢的方式——静静地呆在康涅迪格州的家里——去世,她也正以这种方式写下传记《Kate Remembered》的最后篇章。有评论说,这本传记是古怪的杂交产物,一会儿像自传,一会儿像传记,一会儿又像是杂志的访问稿。的确,《Kate Remembered》的作者A·斯考特·伯格正是20年前应《君子》杂志之约,对凯瑟琳·赫本做访问,才跟这个传奇人物认识。访问不知何故没有面世,伯格却“因祸得福”与凯瑟琳·赫本结下不解之缘,赫本甚至把家里的钥匙也交给他。伯格也不讳言与赫本交谈有时根本不做笔记,往往是畅谈完才急急忙忙跑上楼去敲打字机。
真实会在那十几级楼梯间丢失了吗?《纽约时报》读书版的作者斤斤计较这类技术问题,一般读者只是希望这本传记能掀起一角,让人瞧瞧赫本神秘的一生——就像好奇的观众小心翼翼地掀起红红的幕布,紧张兮兮地左右张望后台的样子。你以为她经常穿裤套装,就必然是大女人?你以为她与史宾赛·屈赛长期保持伴侣关系,是仅欠一纸婚书的神仙眷侣?《Kate Remembered》摆上书架后,的确让所有人掉了一地的眼镜。(这何尝不是所有传记的特色?)翻开书页,我们读到她被喝醉的史宾赛·屈赛痛打;被史宾赛·屈赛赶出酒店房间;也不敢劝酗酒的史宾赛·屈赛参加“匿名戒酒”协会,生怕“狗仔队”揭发此事毁了他的事业。凯瑟琳·赫本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忍辱负重与善解人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传统贤妻典范,又与她一向特立独行的女权分子形象相距多么远。《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慕琳·道得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本新书,打头第一句就是:我喜欢屈赛和赫本的电影——那是我读传记以前的事了。
凯瑟琳·赫本的去世与传记的出版,让大众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另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名流——《纽约客》撰稿人丽莲恩·罗斯。丽莲恩与《纽约客》的主编威廉·萧恩是长期伴侣。威廉·萧恩至死没有离婚,在“两头住家”间穿梭,他对丽莲恩常说的一句话“here,but not here”,也顺理成章地被拿作丽莲恩回忆录的书名。
“here,but not here”,这是多难参透的玄呀。《Kate Remembered》,她记得的什么?凡是屈赛讨厌的东西她统统丢掉,无论自己如何喜欢;他们过着屈赛的生活,而非屈赛—赫本的生活。两人的书打倒了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除了一地眼镜碎,我们还能找到什么?
开车使人堕落
布丁
我有个朋友,开一辆切诺基,他说过一句名言:“我鄙视那些从富康车里钻出来的男人。”在他看来,富康是一种女人开的车,男人应该开更大更猛的车。可悲的是,我就属于他鄙视的那种从富康里钻出来的男人。
在我家楼下,有一块高台阶的小平台,有一辆进口的大切诺基经常停在上面,那里成了他的专属停车场。有一天我回家,看见一辆捷达正奋力地往上蹿,油门轰得山响可还是上不去,堵在路上,后面的车直按喇叭。我不由得大喊一句:“您别往上开了,差着60万呢。”那个开捷达的哥们儿疑惑地回头,没想明白这“60万”是什么指标。
像我这样的势利眼,有朝一日开上好车是什么德行?有一次,借到某个朋友的朋友的奔驰开,拿到车钥匙就要去郊外办事,路上逮什么超什么,拖拉机、大卡车、小面包、大客车、别的小汽车都被甩在身后,有空就钻,拐弯的时候提速,深深以为有些烂车根本就不该开到街面上来。开着开着我就想,一个像我这样浅薄的人是多么容易被物质俘虏呀!一辆借来的奔驰车就顶住了我的腰眼,让我把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全暴露出来。不过,异化的力量真他妈强,弄点小反思小自省根本对付不了它,在我将奔驰车归还原主的那一刻,我竟然感到一丝失落,开奔驰的那几天我走路都扬眉吐气虎虎生风,回到富康的生活有些不适应。
按照我的人生理想,并不打算开奔驰,一辆广州本田的雅阁比较实际。新雅阁上市不久,我就准备订购一辆,不过事先又借到了朋友的一辆,开着它到处转悠,先体验一下它的性能。某日,某停车场,倒车的时候就觉得车屁股一顶,撞上了停在后面的一辆黑车,我回头看,心里想最好是桑塔纳,要不就是帕萨特,一瞬间看清楚了那是一辆奥迪A6,保险杠瘪了一大块。开奥迪的那哥们儿不慌不忙地过来,和我商量去哪家修理厂,说着说着忽然冒出了一句:“我这车顶你的俩。”他的意思是一辆好车的保险杠是不能敲敲打打弄平了就得,必须更换一个全新的才可以。
说实话我对奥迪车一直不怎么喜欢,跟这车主交流,差不多的价钱为什么不来一个宝马呀?他说,宝马车太张扬,他喜欢低调些的东西。这个低调的大哥在一家投资公司做董事经理,瞧不上一般做买卖的方式,他说:“一亿进一亿出,这样的买卖多累呀。”我已经获得的和即将来到的幸福感被这次碰撞弄得烟消云散,他的奥迪要放在修理厂一周,我给出两个选择:要不把我的富康借给您,要不您把这辆新雅阁开走。这位住在橘郡的大哥像受到了极大侮辱一样,说:“你怎么能让我开富康呀?”
这起小事故最后圆满解决,从富康钻出来的始终是我,而不是别人。
自杀的技术
麦子荞 图 谢峰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那个纪晓岚的部下海升,妻子跟他闹着要自杀,他以为是演戏,甩手就走。事实上也是。但没想到妻子把头伸进绳圈里就覆水难收,竟然真的死了。这是严重缺乏自杀技术性常识的表现。其实最不能用来威胁别人的自杀手段就是上吊,因为上吊的最大优点就是“未遂率”极低。只要一上吊,头脑缺氧,意识立刻朦胧,手脚想动也动不了。想不死都不行。
像海升老婆这种只是想吓人,或者意图体会自杀的感觉,最好是割脉,失恋的人最喜欢来这一套。其实割脉的死亡率只有5%,其他95%都是在自己找罪受。只割静脉,血流到300毫升就会自然停止,虽然死不了,但是看到那么多血就足够把人震住了。我一个英俊的同学拒绝了一个女生的爱情,半夜忽然被喊醒说是那女生自杀,结果狂奔过去发现她只是在手腕上割了条浅口子,一边让人包扎一边喊疼,连医务室都不用去。
最误导人的方法就是电视上那种枪口对准太阳穴的方法,因为头盖骨非常坚硬,万一角度不对子弹的碎片就在头盖骨内击伤脑子,又转了一圈从眼睛或另一侧穿出……怎一个惨字了得!而如果学海明威用枪管伸进嘴里扣动扳机,就能击穿后脑部的延髓而死个痛快。
其实大部分人想自杀的时候往往跟着潮流走,而且还有贫富差距——杨白劳只能喝盐卤,而富家太太自杀就可以吞金。我一直想不通吞金为什么能死,后来才知道,是利用金子的重量,穿破胃肠而死,这种死法很受古代贵族的追捧,连葛尔丹也是吞金自杀。而最近因为张国荣跳楼,所以做自由落体的自杀者也特别多。
武侠电影里的人自杀则喜欢猛捅自己的腹部,按照古龙的说法,致命的部位应该在第三根和第四根肋骨之间,难道他们总是捅得那么准吗?我至今听到最完美的技术是我一个朋友的女同学,她把匕首对准心脏,然后用膝盖顶住,猛的蹲下,立刻死亡。她是学医的,没有学会救别人,但是却学会了完美的自杀。
前段时间的《科学美国人》讨论人为什么要自杀。似乎自杀也算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通过吃药来解决,研究说,服用锂可以防止自杀,但事实上,真正想自杀的人就算受到干预,通常一样还是会自杀。科学的昌明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我那朋友,暗恋自杀的那个女子,黯然地弃医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