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0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方大 魏文彪 马廷刚 顾孝东 卢小保 颜书 张小希)

读者来信(207)0

“征服的欲望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历程而逐步膨胀的,它一旦与年轻的冲动相融合,裂变出的勇气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如果无意间再把它升华到某种精神的高度,那简直就成了一种潜在的教唆。”

北京 方大

官告民的另类新闻

一直以来,民告官被当成了社会进步和人民法律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产物,那么,官告民是不是又一次进步呢?

兰考县委书记朱恒宽在一起突发事件中秉公处理,但农民何保安等人却长期诬告、诽谤他,于是不得已将何保安等人告上法庭。也许是由于过于新鲜的缘故,这起简单的诉讼引来了众多媒体追捧,更有人撰文认为这起“官告民”案件值得称道,“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法制精神和平等意识”。

不知为何,如此称道总让人有一种别扭的感觉,没有利用非法律手段打击报复,只说明这个县委书记做的是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仅此而已。可惜得很,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人们习惯了官员动辄采用非法手段“收拾”老百姓的时候,县委书记告民之举就显得过于另类。少数的可贵因多数的可责反衬出来,这难道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说到底,“官告民”成为新闻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官员还有其他非法律渠道为自己“讨到说法”,设若我们的政策法律能够截断这些渠道,使官员打官司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或许更能表明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吧。

南昌 魏文彪

“内供电”供谁用?

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内供电”这个词还是在某报8月23日的报道上,题目是《今日新煤城—安徽省准北市创建文明城市见闻》。报道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北京中博陶瓷入驻烈山区之前,该区曾许诺协调500万元启动资金,实行每千瓦时0.35元的电价。后来资金紧张,电价上涨。但区委、区政府信守诺言,一分不少地解决了启动资金,还自己贴钱协调供电局提供了内供电。

我们且不说该区委、区政府的行为是不是恰当,我只想知道的是“内供电”的价格是多少,它的供应量是多少。顾名思义,“内供电”应该是供给“内部”使用的,但这个内部是谁?

“内供”其实在生活中也算是司空见惯的。我曾在某烟厂见过一种只用白纸包装的香烟,看装潢极其简陋,但行家说此乃烟中精品,只为赠送或招待尊贵客人之用,从不对外“显山露水”,因为是内部使用从而不用纳税。从“内供烟”到“内供电”,相似的不惟是名称,更重要的,他们都是垄断企业的“孩子”!

山东 马廷刚

告诉你吓你一跳

卫生部“患者做手术必须本人签字”的规定将从9月1日开始实施,有媒体报道,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博士提前尝试了一下,他拿着旧版《手术知情同意书》找一位肝坏死患者谈话,“我刚念到第一条手术并发症,他就说,您先讲讲什么叫休克。”听了解释,患者却表态:“不做手术了。”于是,这次人工肝治疗手术不得不取消。

在特定的情形下,善意的谎言不仅是必需的也是相当有功效的,往常医生在手术前一天解释风险情况时,讲究保护性治疗法—家属听到的是“实话实说版”,患者听到的是“安慰版”:您没事,术后过几天就能出院啦。据报道,新版的《知情同意书》,将把“休克、过敏,穿刺部位血肿及全身其他部位的大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增加到40多个,光听这些已经把人吓得半死了,又有哪个病人还敢上手术台呢?这倒真根治了手术事故的纠纷。

不难猜想,卫生部这个规定的出台是在试图缓解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但制定规定的专家的情商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本人签字”无疑是打着知情权的幌子抛弃了人性关怀的温情,难道制定规定的部门就只能想出这样的黔驴技穷般的策略吗?

河北 顾孝东

素质教育的权利

快开学了,一朋友还在为孩子上学的问题焦虑,他联系的某高校附中要求缴纳一次性赞助费6万元,让他充分体验了人为刀俎的感觉。政府强调就近入学、电脑派位;而同时,又通过财政投入、考核评比,把公办学校分成三六九等,这种教育管理体制自相矛盾,如何能教百姓不择校?我国几十年来公办学校的招生办法,可以用“四子”来概括,卷子(考试)、条子、票子、本子(户口)。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升学考试,“卷子”这种最公平的招生办法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剩下的“三子”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不是教育部门、学校所能控制的了。应该让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享受公办名校的权利,这必定成为每一位望子成龙的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政府集中本已十分短缺的教育资金,供养一二所重点学校,这些“百里挑一的精英”,将借助这副跳板考上大学。而成千上万无数无望升名校的孩子,将在简陋的学校里混完义务教育的日子,或者干脆早早地放弃学业。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谁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权利公平”的分配呢。

广州 卢小保

骂贪官有用吗?

如今刊载于大小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时评文章,是越来越敢讲真话了,言辞越来越实在,文笔越来越犀利。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大进步。不过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如今时评文章表现最犀利的时候,往往就是在骂贪官的时候,而以骂贪官为题材的文章,占了时评文章的相当比例。每有一个“大贪”出来,必忙煞了时评作者和时评编辑,个个争先恐后,不亦乐乎。可问题在于,骂贪官有用吗?有多大用?

首先是,贪官读不读时评?其次是,为官者读不读时评?若不然,怎么骂贪官的文章那么多,贪官却一个不见少?况且,官场上的水深着呐,时评作者这帮“门外汉”写的东东,在熟谙官场风云的为官者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实在不值得拜读。如此说来,时评文章的主要读者就是普通老百姓了,骂贪官的声音大多灌进了老百姓的耳朵。可是老百姓看完后除了跟着骂娘,实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他们想贪也没法贪。而由于贪官犯罪行为的相似性,导致骂贪官的文章也近乎千篇一律,老百姓“门儿清”之后,一看标题就知道内容何如,也越来越没兴趣读了。

为什么骂贪官的时评文章往往能直抒胸臆、敢怒敢言?原因正在于贪官的罪行已有“定论”,怎么骂都错不了的。在一个是非曲直人皆能详的事件(问题)上一篇接一篇地大发议论,依我看,与其作一副伪君子或者看客、帮闲的嘴脸,不如省省吧。

北京 颜书

黑钱还乡

说起来,你无法不佩服欧洲人的文化传统,今年,欧洲的多个国家先后上演了黑钱还家的好戏。

不久前,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麦尔茨提出了大赦逃税人的建议,紧接着哈茨委员会也提出了同样建议,这个建议是建立在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榜样基础上的。这几个欧洲国家通过允许逃税而偷存到国外银行去的黑钱重新合法化,不追究逃税人责任。奥地利甚至对回国的黑钱不征税。

多好的事情啊,大量资金返回了这些国家。今年5月,当意大利采取这个措施时,在几天之内,仅意大利人从瑞士四大银行取走的钱就达到了124亿欧元,给瑞士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德国存在境外的黑钱当然是没有统计数字的,但估计高达近10000亿欧元。

也有反对声音,德国《金融时报》认为,这个措施将给予逃税人以刑法上的特权和物质上的优待,对老老实实按法纳税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施罗德总理则表示:“可以跟我谈大赦的事,只要框架条件行得通。”但他同时也指出:重要的是“给忠于法律的公民们发出信号:忠于法律是正常的”。

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麦尔茨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建议,这在其他国家已经取得了成果。”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把钱取回到德国来放入投资之中。但他也指出,如果逃税人不受惩罚地过关,那些老实的纳税人会愤怒,“这是在正义和效益之间作出选择的问题”。

这当然是一个有意思的建议,而在正义和效益之间作选择的问题则毫无疑问是个伪问题,不需要一定看过《贵妇还乡》才可能知道答案。

柏林 张小希

上一篇: 生活圆桌(207)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