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郝利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0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1

水源地的意外

从徐家汇乘车出发,走沪闽公路,上松浦大桥,一个在上海呆惯了的人会感受到不同的景观。从松浦大桥往两侧望,是一派田园风光:完全看不到杨浦或南浦大桥两侧的码头与林立的吊桥,沿途都是农村。华元公司所在的张泽镇,河浜交错,各式乡间小桥横卧水上。河水是流动的,不很清澈,但跟市区的河道相比,已经算相当干净了。河道边隔不太远,就能发现上海市政府立的标示牌:“黄浦江上游一级水源保护区,禁止一切排污活动。”

上海的取水口像娇小的婴儿一样被层层“包裹”起来。

上海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黄洪亮在接受采访时说,早在1987年,上海市政府就划出83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上游水源保护区和准水源保护区;同年颁布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1999年,修订后的《细则》将此面积扩大到1058平方公里,并划定以松浦大桥取水口为中心,面积46平方公里的“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外圈是513平方公里的“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再外圈是499平方公里的“准水源保护区”。在各个保护区内,分别有严格的规定限制或制止排污,以保持水体达到规定等级。《细则》的实施和监管都由上海市环保局负责。

黄洪亮说,环保局对保护区内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允许排入黄浦江的水一定要达标。另外,为减轻对黄浦江污染,已将金山和奉贤地区污水经初步处理后排入杭州湾,徐汇、闵行二区及吴泾工业区的污水则直排长江口。

“虽然有严厉的监管措施,但实行起来还是非常难。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偷排污水防不胜防。目前农业点源污染严重:在一级保护区内的水源仍受到农药、化肥污染及禽畜粪便污染水体的情况。”黄洪亮说。市环保局正联合其他部门着手对当地的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并且有计划地控制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

对于华元公司的工业污染,多被认定为意外和缺乏常识的结果。事发后这家公司被命令停产,所有员工都到河边吸油。

治污与应急

在采访中,环保局官员告诉记者,对这样的意外情况,上海有专门的“环保110热线”。号码是62863110,用上海话说就是“让我拨绿色110”。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电话采访到环保局下属的环境监察总队主任彭振发。这条热线归他们管理。“这是一条应急热线,专门处理上海市内发生的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2000年底开通。”陈振发说,“这里24小时常备4名工作人员,指挥长、受理员及两名执法人员,一有急事,马上出发解决问题。”按彭的统计,环保110平均每天能接到100多个电话,但大多数是居民打来进行环保咨询的,也经常有人向他们投诉本不该他们管的噪声污染。

“一般的应急处理程序是这样的,”陈振发告诉记者,“110接到电话,如果事情紧急,执法人员立即上报局里,并即刻奔赴现场调查取证,联合其他部门进行处理。如果是一般的污染事件,他们会即时通知区县的分中心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在上海,知道这条热线的人不多,包括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侯惠奇教授。2001年6月的一天,他突然被叫去处理浦东金桥保税区水污染事件。保税区内某厂洗零件的机油被人倒进雨水道,直排进附近的一条人工河,这条河也直通黄浦江。在现场,侯教授看到五六米宽的河里,漂满了乌黑的油渍。“这里的人们面对此景手足无措,找不到人来帮助清除这些污染物,一直拖了三四天。”直到有人在网上查到复旦大学有这样一个研究机构,才打电话来向侯教授求救。也是在上海郊区长征镇桃浦河里,曾发生过一起柴油泄露事件。当地排污管理处的同志找遍整个上海,也找不到他们要的青岛海洋大学研制的凝油剂,只好特意去青岛买。

“当时我手边正好有一批无纺布,把这批无纺布投入水中,很快就吸附完了水面上的机油。”侯惠奇说,“一般来说,处理这样的常规性污染事件并不很难。难的是信息的畅达。”

移动的取水口

很多来过上海的外地人,都对上海自来水浓重的漂白粉味记忆深刻。事实上,这座城市的水环境,已经让富于优越感的人们震惊。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2

污染严重的河水

丝路是上海一民间组织“游牧人户外活动俱乐部”的组织者。今年4月,他们发起“走通黄浦江”的徒步旅行考察活动。据丝路向记者描述:“在中游,那些从印染企业排出来的废水,像酱油一样,发着恶臭,滚滚流人黄浦江。那种水,手伸进去都会红肿过敏。沿河村子里,那些几千年来吃这条河的水生生不息的人们,这时候已经没水喝了。当地政府要他们花90元买一只水桶放在家门口,每天运水车从外地拉来水卖给他们。”他说,黄浦江上海段干流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但不少支流仍然污染严重,河道里水葫芦泛滥。在吴泾工业区,他们在半夜还拍到了少数企业偷偷排污的镜头。

2000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一份调研资料大略地记录了这一段关于上海人喝水的历史:

1911年,苏州河恒丰路桥附近水源成为上海水源地。

1928年,取水口迁到军工路黄浦江附近。

解放后至80年代,上海的取水口全部设在黄浦江中、下游江段。

1987年7月,黄浦江上游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取水口设在黄浦江上游临江段。

1994年7月,二期工程将取水口移至松浦大桥下游1.8公里的女儿泾边。同时,上海开始把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长江确定为第二水源。

1990年开始建设长江引水的一、二期工程,取水口设在长江南岸的陈行水库。

布局了又污染,污染了就迁移,迁移了再迁移——上海自来水取水口在100多年来,从苏州河——黄浦江——长江口不断变迁。

一份环保局的资料显示,整个黄浦江流域水污染严重。黄浦江上游淀山湖水质多为四类、五类,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黄浦江下游及市区段一些主要支流,如苏州河、桃浦河等水质大多劣于五类。上游水源保护区也只能维持在三类、四类水平。

黄洪亮在一个星期前去北京参加了一个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三省一市太湖流域水体整治会议。但他认为,黄浦江的治理决非一个上海市能搞好,只有整个太湖流域联手共治,黄浦江的污染才可能被控制住。“但那在短期内无法实现。”黄摇了摇头。

上海市水务局目前已将取水口从黄浦江转向了长江。从地图上看,作为长江取水口的陈行水库,离三大排污口之一的石洞口在距离上只有3公里。上海市的生活和工业污水被大量排入长江口。长江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天然的排污场,因为“长江口具有强大的自净能力”。但记者在采访华东师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陈振楼教授时,他尖锐地指出,这种说法毫无依据。他说,单以水量来衡量水的自净能力的大小是不可靠的,而以长江水的交换能力强来证明它的自净能力强大更站不住脚。因为污染物在淡咸水交替的环境中会产生“地球化学屏障”,它们在那样的环境地打着圈圈,一部分排入外海,大部分污物成为底泥,再悬浮释放,溶解入新的水体中,造成再度污染。

目前,上海人吃的水60%来源于黄浦江上游,40%来源于长江口。如果黄浦江治理乏术,或长江的污染不断加剧,上海寻找新的取水口将异常困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