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交所的独立运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美国证券交易所
与纳斯达克离婚?
美交所近期最吸引人的是它具备了“收购概念”,在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主席罗伯特·格劳伯与纽约证交所主席格拉索共进一次午餐后,就有了纽约证交所将收购美交所的说法。
问及此事,索达诺只是一笑而过,他说:“那只是媒体的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而已。”虽然纽约证交所主席格拉索已表示,在收购美交所一事上,纽约证交所将持“完全开放态度”,可索达诺却对记者说:“此事几乎没有可能。”
“不是NASD要出售美交所,NASD更重要的事情是监管,而不是去拥有交易所。”索达诺说,“美交所独立出来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成为一家独立上市的公司,或管理层收购等等。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要保证美交所近年来的发展势头。”
但即将离开NASD的美交所,在市场上独立生存的把握有多大呢?
索达诺显然不喜欢记者对美交所使用“Survival(生存)”这样的词。他说:“在美交所我们从来不谈论在这个市场将‘生存’多久。我们要谈论的是如何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但业界对美交所的前景却没有那么乐观。申银万国的分析师唐倩认为,以美交所现在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恐怕难逃被兼并的命运。“美交所每天的交易量已经很小,已有份额还受到电子交易网络的冲击。纽约证交所与纳斯达克都想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情况下,美交所应该是纽约证交所的一个猎物。”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冯巍则认为,即使美交所与纽约证交所有合并意向,两者也未必能顺利“牵手”。“美交所、纽交所都采用专家竞卖交易方式,纽交所的专家交易商能轻易让美交所的同行来分一杯羹吗?如果纽交所专家交易商从中阻挠,美交所的收购价格可能要大打折扣。而如果纽交所出价太低,美交所肯定不能接受。”
三年前,美交所被NASD收购,并与同为NASD成员的纳斯达克结合,索达诺是当年NASD收购美交所的主要谈判代表。时至今日,索达诺也不认为美交所脱离NASD就代表着美交所与纳斯达克的联合以失败告终。他说:“时过境迁,一切都已改变。美交所在改变,纳斯达克在改变。因此,不能用成功、失败来评价,只是改变,是我们都要有新选择。”
而冯巍认为,美交所与纳斯达克的“分手”不是因为一切都已改变,而是它们从根上就有太多不同。“实际上,三年来,美交所与纳斯达克从来就没有联合过。美交所的专家拍卖系统与纳斯达克的做市商制度简直是背道而驰,场地交易与电子交易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平台。你说它们两家怎么融合?现在纳斯达克已经基本改造成了一家盈利性股份公司,准备独立上市,而在整个重组过程中,纳斯达克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美交所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其实,索达诺的所有信心都来源于他握着两张“王牌”——指数交易基金和专家拍卖系统。
指数交易基金
历史悠久的另一种说法是老态龙钟。1998年以前,美交所面临被市场淘汰,1999年3月索达诺走马上任美交所总裁,半年后当选为交易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开始实施变革,使美交所通过产权交易、期权交易,特别是指数交易基金(ETF)而重新焕发活力。
美交所的指数交易基金位居全球第一。到目前为止,119个指数交易基金中的117个在美交所挂牌。在过去7年中,美交所指数交易基金的资产量与资产价值每年都保持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底,投入美交所的指数交易基金的现金流量已经超过了投入美国其他所有共同基金的总量。至2002年4月30日,指数交易基金共有资产900亿美元,日平均复合交易量逾1.26亿股。
为应对纽约证交所和其他电子交易网络争夺指数交易基金交易份额,美交所不断开发出新的指数交易基金品种,并取得专利权,使得这些新指数交易基金产品只能在美交所进行交易。但问题在于,美交所的这种做法与美国《证券交易法》1975年修正案有关条款冲突,该条款规定在一家交易所注册的股票可以在其他交易所交易。冯巍说:“强硬的纽约证交所都在1979年被迫接受这一条款,允许其他交易所交易在纽约证交所注册的股票。美交所恐怕难以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抗衡。”
指数交易基金还成为美交所拓展海外市场的拳头产品。去年初,美交所与欧洲二板市场(Euronext)达成协议,在全欧洲交互上市交易指数基金。去年5月,索达诺又在新加坡宣布,新加坡交易所开始挂牌交易美交所的指数交易基金和预托证券。这标志着第一家全球性的指数交易基金互通网络的诞生。今年,他又将此种模式推向了东京证券交易所。
索达诺的目标是,为美交所编织一个像纳斯达克那样罩住全球的交易结算网络。
而冯巍认为,即使是纳斯达克,其全球交易也做的并不成功。因为证交所有本地属性,一般投资者更愿意通过本地的证券市场投资本地的股票。“香港联交所引进了8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到香港市场交易,结果非常失败,每天的交易量几乎为零。”他说,“美交所的指数基金在全球交易的前景也不见得会更加光明。”
中小企业的专家拍卖服务
为使美交所在夹缝中求生存,索达诺将目光盯准了那些不起眼的中小企业。“美国99%的雇主都是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代表了96%的出口商。可以说,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赖以建立的基础。”索达诺说。
这个市场本是纳斯达克的势力范围,但随着纳斯达克门槛的提高,它与中小企业已有了距离,加上新经济泡沫破裂带给纳斯达克沉重的打击,使美交所得以进入这个市场。
使自己的股票交易市场成为中小型企业的主要资本交易场所,正是索达诺为美交所制定的目标。为此,美交所给予了中小企业所需要的“特殊注意和支持”,即凡在美交所上市的公司都被指定一名专家,由该专家专门负责为该公司股票形成一个市场。“这意味专家拍卖系统可降低中小盘股的价格波动,并使客户绝大多数买单和卖单可以契合。”索达诺说,“在专家拍卖系统中,一家公司可以得益于拍卖市场所固有的集中定单,专家还成了公司情报的首要来源。公司可以通过专家与投资者的关系,了解更多的市场情况。这些对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成功因素。”
投资人也可得益于拍卖系统的“真实价格体现”。在美交所,顾客的订单70%能集中进行匹配,由于买方和卖方的互动也提供了改善价格的机会。索达诺认为,专家拍卖系统的这些特点,使它更优于纳斯达克的做市商制度。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近期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除了高度流通的大盘股外,投资人在拍卖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股票能拿到更好的价格。今年4月,有38家公司到美交所上市,这创下了美交所公司上市的新记录。
而美交所所有的上市公司资源和这套“颇具竞争力且受人尊敬的交易体系”,可能是索达诺手里最后的筹码。
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
萨尔瓦托·索达诺
美国证券交易所(美交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黄金时期。那时每天都有一些个人聚集在纽约金融区,买卖当时新生公司的有价证券。1908年,数名户外交易大户组成了纽约路边代理处,到1911年,这个代理处发展成纽约路边市场协会。1921年,户外交易市场移入户内,就在美交所现在的地址:三一苑86号,但名称未变。它在1929年更名为纽约路边交易所,1953年正式更名为美国证券交易所。
1998年6月25日,美交所成员投票批准美交所加入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于1998年10月30日完成合并后,美国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正式开始行使美交所的全部职责。
美国证券交易所是美国第二大场地交易所,是惟一能够进行所有股票、期权、交易所买卖基金包括结构产品和组合基金的交易所。现有的119家交易所买卖基金有117家是在美交所上市。美交所还是美国第二大期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美国和外国的股票、种类繁多的期权并发布行业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