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身论人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南京 丁洪先)
家乡某普通大学招聘几名教师,一个要求是“211工程”重点高校毕业。某研究生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到了快要签约的时候,但恰在此时,当事学校又出台了个限制性规定,要求应聘者必须毕业于“985高校”。很不幸,这位研究生被淘汰掉了。
坦率地说,用人单位有用人的自由,何况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充足,在要素充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自然可以提高招聘水准,将招聘要求从学历要求进一步细化到毕业的高校。但换个角度,如此规定并不明智,因为高校质量、专业水平等不宜凭是否“211院校”而简单分类,毕业生能力更不应以毕业院校来先入为主地划定,这不是一个简单定性问题。
“211工程”酝酿自1990年,到2000年时确定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校。而到现在,很多非“211”高校其实也很好,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直逼重点高校。具体到专业上更是如此。此前,“百校一面”为人所诟病,而今不少高校发展注重特色,利用自身条件资源,注重发展特色和优势科目,在某些专业上甚至远远超过一些“211”、“985”等著名高校。比如南京林业大学,虽然非“211”重点高校,但在如森林保护、园林等优势学科上,要超过很多“211”或“985”高校。“211”院校的身份,是有关学校定位发展的认定,不宜作为就业市场上直接区分学生的标志。
理想的状况是,学生毕业后应凭能力公平竞争,这反过来也是对不同学校学生培养水平的一个检验和反馈。但现在的情况有些背反,直接以学校身份来限定学生求职门槛。可以说,此趋势如果发展下去,很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如此迷信学校身份也会导致就业市场上的一种不公,尤其对那些报考学校时更看重专业、学校区位等而不是学校身份的学生会更加不公。再说,重点高校毕业的也并不都是优秀学生,非“211”重点学校毕业的学生也不乏优秀者,其间差距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大。限定院校身份门槛既不明智也有些无知。而这背后的教育改革、学校甚至学历迷信等问题则很值得深思。 人才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