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道长的买卖(593)
作者:吴琪(文 / 吴琪)
( 无论是绝技团团长、商人,还是道长,李一一直是卖方 )
重庆缙云山北泉村村干部罗英华(化名),这两天正急着找道长李一收水费。这两天,原本红火的绍龙观养生班突然叫停,重要的几位道长全部闭关不见客,外丹堂只有一个后勤人员看管。罗英华有着重庆人的调侃精神:“大师闭关,水费收不到了,人家跟大师讲5分钟的话要3000元呢,我和他说话是免费的!”位于缙云山山腰上的绍龙观依旧开放,不大的道观看上去很是普通,道旗飘展,烛香围绕,从高处的玉皇殿沿着竹林下行,才发现幽静的世外之地。
公路被挡在高处的树林之外,灵官殿正对着一池松林半环、面积为5亩的碧水,雅致幽静。水被十几米高的坝子拦住,坝外一侧是深壑幽谷。“那是我们村的小水库,1998年租给他们搞放生池,1500元一年,2008年合同满了后又续签了30年。”罗英华对本刊记者说。1999年,道观举行放河灯祈福的活动,最贵的河灯卖到9999元一盏,放4朵纸做的莲花3200元,村民们守着祖辈的山林和寺庙,第一次看到外来人将这里弄出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价值。
李军成为道长李一的过程,北泉村无意中充当了旁观者。
1995年初次看着李军与其他3个合伙人来村子里投资时,“4个娃儿长得倍儿伸展,都是帅哥,李军在里边属于个子矮点儿的,笑容满面,话不多”。一两年的时间里,投资集团的另两个董事黯然离场,准备分期分批建设的“生态农业园、别墅和休闲娱乐”,一项都没有建成便不了了之。反而是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的李军,将绍隆寺改为绍龙观的修建,在李军自称道长后的经营中,慢慢成了缙云山唯一的明星产业。
如今的北泉村看上去非常兴旺,几十家“农家乐”沿着公路一路往上。但是人年均收入七八千元的村庄显然还处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阶段,游客和香客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在他们看来,当初进山求财的李军,早已成了让人看不懂的“高人”。“有个女的在这里,因为没有见到大师,硬是哭了两个小时。”
越是本地人,越是不能理解这种戏剧化的转变。罗英华说:“我们是不信的,他不就是李军么。”海外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成功人士常常进山,李一能够如此吸引精英阶层的原因,对于还在为物质生活奔忙的村民,尝到了游客兴旺的甜头,也懒得费事琢磨。外来的这些有钱人,在他们看来也是“有病的人,不是这儿病了,就是身上病了,反正是钱多了得的病”。他们拍拍脑袋,又指指心脏的位置。香火、游客、养生产业,在此地形成了一个让人满足的微循环。
两周来全国媒体对李一其人的质疑,突然打破了平衡。李一对自己早年历史的不实标榜,以及几个跳出来指责他诈骗钱财、涉嫌强奸的“弟子”,突然好似推翻了外界对李一“养生大师”的追捧。村民们反而平静,“不是早说过么,他就是李军嘛”。
李一道长成名后,对早年自己经常表演的“人体通电”的“绝技”,称之为“宗教末端的术”,意指“术”并不值得提倡。而他的几位弟子获得“真传”后,通电体验往往成为至今每个个体笃信李一的独特体验。如果回溯早年,李一建立“巴蜀绝技团”以及借此获得官员青睐的故事,“人体通电”几乎是他屡试不爽的社交绝活。只是由商入道,李一兜售的产品不再限于“奇”“绝”,或许混合了个人对道教的发愿之心以及强国之志,他转而成为现代城市人的养生和心理理疗者。
无论是绝技团团长、商人,还是道长,李一一直是卖方。■ 买卖李军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