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的新朋友们
在疫情发生的3年间,大多数外资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受到了打击。但如果将目光转向选择在此期间进入中国的新品牌,会有完全不同的视 角。
疫情期间,日本生活方式品牌LOFT没有停止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2020年开设第一家线下店后,2021年又接连开了两家店。在此之前的2019年年底,另一个日本生活方式百货“niko and … ”在上海开设了全球最大旗舰店。这一年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全球第二大零售超市Costco和德国最大连锁超市奥乐齐。
根据牛津经济研究所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此前一份名为《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联系》的报告,到2030年,中国的消费增长将相当于美国和西欧的消费增长的总和,达到6.2万亿美元。在2015年,这个数字仅为3.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市场运行规则,中国消费市场还远未到达放缓阶段。
也许这就是为何仍有外资公司看重中国消费市场。
并不仅仅在百货商超领域,而是在整个大消费领域,餐厅、咖啡店、鞋履、香氛、奢侈品等,都持续有新品牌入场。由于采取了与此前大规模入华的企业完全不同的策略,因此,它们也可能未必都为大众熟知。
共性是,这些外资品牌普遍不急于寻求大规模扩张。保有鲜明的品牌特性甚至独特的品牌价值观,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线上渠道的力量,以更低的成本、更有设计感的产品、更有趣的体验和社群活动,它们尝试开拓了自己的市场。
曾经,在一个追求扩张和高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中,我们把这类品牌所占领的称为小众市场,这一称呼隐含着一种不屑一顾。而现在,我们更愿意将其看作中国消费市场正走向成熟的表现,逻辑很简单:消费者的选择增加了,消费市场的商业可能性增加了,且形式更多样。
从本文采访的十几家公司来看,与其说,年轻一代的外资品牌入场是新旧外资品牌的更替,不如说是更多元的消费文化正在形成。它们的成功也将为本土新兴品牌提供商业借鉴。
更一致的全球叙事
在所有这些消费品牌中,“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概念。
MSC咨询创始人谭亚幸对《第一财经》杂志表示,近几年来找上门的外国客户数量明显变多了,“他们普遍会说,过去的玩法好像不管用了,中国市场这么难懂,我们要如何适应变化?”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MSC咨询公司成立于2014年,客户包括百威英博、丝芙兰、欧莱雅等300多个品牌。
2020年9月,中国明确“碳中和”“碳达峰”等目标,这两个关键词次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政策变化让中国人对“绿色”“可持续”等字眼的敏感度大幅提升,推动了商业公司对于环保、可持续的重视,也促成了MSC这类本土咨询公司的成立和进化。
与此同时,主打“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品牌也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关注。2015年创立,从美国旧金山起步的可持续品牌Allbirds花费8年时间将公司成功推向纳斯达克,它在2019年4月进入中国市场。
“在全球范畴内,可持续发展都是比较先进的理念。即便是美国,接受这个概念的消费人群占比都是非常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没有太大的差异。”Allbirds中国区总经理余俊珺告诉《第一财经》杂志,“我们在跟消费者描述产品时,还是需要他们自己能够体验到产品对他有帮助的东西。一双有可持续理念的鞋,不需要在舒适性上妥协。”
余俊珺2021年年初加入Allbirds负责中国区业务时,公司创始人向她表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两层愿景:中国除了是消费群体最大的市场,也是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市场。Allbirds希望在中国市场树立品牌的影响力。
在中国和美国,早期购买Allbirds鞋款的人群很相似。当美国硅谷技术行业从业者、好莱坞影星开始穿Allbirds后,中国本土的技术创投行业以及金融领域的人士也都开始关注这双鞋。这两个群体成了品牌最早的中国消费者。
与此同时,更多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视角也有了变化。余俊珺说,“在Allbirds中国的消费群体中,25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对于我们的认知度高于45岁以后的人群。这些人的出生环境已经是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向上走时候,他们更关注品牌的价值观,更关注怎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消费者。”
女性故事则是另一个全球叙事的主题。在这一题目上,H&M集团旗下的高端女装品牌& Other Stories在全球维持一致的标准,比如女性化的品牌调性、合作对象和活动主题的选择、围绕女性日常生活设计的产品线等。2019年8月,& Other Stories通过天猫进入中国市场,2021年在上海开出了中国首家门店,次年在北京开出了第二家门店。


弱化明星代言,更多地与“素人”合作,也是全球流行的品牌叙事。一个例子是:在上海与北京线下店的开业活动中,& Other Stories没有邀请流量明星,而是找来了两位女性艺术家出席活动。这不是品牌特意为中国市场制定的策略,而是品牌传统的延续—在瑞典本地,& Other Stories的合作对象也是Sandra Andreis这类独立女性艺术家。
许多中国消费者很早就通过海外代购、时尚买手等方式购买& Other Stories,这让它对自己的品牌叙事在中国能否同样奏效更有信心。而& Other Stories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的背后,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快时尚品牌的衰落,这个名单包括了GAP、ZARA、H&M以及C&A。在H&M集团中,定位中高端的& Other Stories、ARKET等品牌可能为集团在中国市场提供未来主要的增长动力。
小众品牌有了市场
与此前入华的外国品牌不同,这些小众品牌现在有了更省成本的入华方式—天猫国际。深耕中国市场的瑞典代运营公司Aventura Group首席增长官王彦棋告诉《第一财经》杂志,“很多小众品牌发现,中国有很多它的消费者,开始想进入中国。天猫国际是(它们)进入市场最快速的方式。”
瑞典籍创办人古思达(Gustav Astrom)2011年在上海创办了电商及品牌加速器Aventura Group的前身SXL升胜咨询,当时他们主要服务的客户是阿迪达斯、乐购、Guess等大型公司。在收购瑞典供应链服务和在线分销公司Johan&Johan后,SXL升胜咨询更名Aventura Group,于2021年在斯德哥尔摩的纳斯达克First North上市。目前,Aventura Group在上海、中国香港以及瑞典设立了三个办公室,总共帮助200多个国际品牌进入了中国市场。
据王彦棋介绍,小众品牌在运营天猫国际时无需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司主体,但在不熟悉中国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它们部分会通过天猫国际的小二引荐,寻求电商代运营(TP)公司的帮助,中国本土的TP公司以及Aventura Group都可能成为其合作对象。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这些品牌可能开设天猫官方旗舰店,并且设立中国境内主体来运营中国业务。
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走红的进口小众香水,就是一个以线上为切入点入华的典型品类。
天猫国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有来自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各国的20多个小众香水品牌首次参加6·18,品牌数同比增长超60%。在销量上,英国沙龙香水品牌Creed在6·18“开门红”当日,销售额就实现了同比增长翻倍。

“一些小众香水品牌入华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一方面是经济大环境下,大家都有生意压力,另一方面是中国香水市场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天猫国际香水品类负责人陈灵虹对《第一财经》杂志解释称。对一些知名度还不高的跨国小众品牌来说,线上模式可以针对市场变化快速做出策略调整,试错成本相对更低。
越来越多入华小众品牌在国内市场“完全是从零开始”“消费者基本都不认识”,但品牌的诉求很直接,“他们会说,平台怎样才能帮我们快速把生意做起来?怎样让中国消费者来买我们的产品?”陈灵虹说。
这些曾经的“小众”香大约都在2020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通过线上入驻、线下开店和社交媒体运营等形式,迅速曝光在中国消费者面前。以阿蒂仙之香为例,这家法国品牌自2020年入驻天猫国际以来,已陆续积累了逾16万店铺订阅数,并在上海国金、南京德基和深圳万象天地三地依次开出线下门店。在小红书上搜索品牌名称,相关笔记数量也超过了1万条,其中不少博主都会以视频和图文形式晒出自己的试香感想。
这背后也出现了大公司的背景,比如西班牙跨国美妆集团Puig。早在2015年,潘海利根和阿蒂仙之香就被西班牙跨国美妆集团Puig收购。今年5月底,另一香水品牌BYREDO的多数股权也被Puig买下。此外,Puig旗下还包括英国品牌Charlotte Tilbury,这个彩妆品牌同样是疫情期间中国市场的新秀,打法包括从线上到线下,重视社交媒体以及与流量明星合作等。
重视中国市场让Puig获得了丰厚回报。2021财年,Puig的净收入较2020年增长了68%,其中国业务显著扩大,增长率高达212%。
据陈灵虹介绍,新的小众品牌进入中国市场,通常是天猫国际等电商平台、第三方TP公司和大型快消集团共同参与的结果。对于这些新品牌,天猫国际会提供一定的经营方面的支持持,比如淘系渠道资源、品牌日营销支持等。同时,天猫国际的小二也会与品牌方、TP公司沟通,帮助品牌明确市场定位和核心人群。
对于Aventura Group创办人古思达而言,小众品牌展现潜力的标志性事件,是瑞典腕表品牌DW(Daniel Wellington)2015年前后在中国市场的成功。“DW在中国的成功让我们开始思考,即使是小品牌,在聪明的、正确的策略下,也可以在中国获胜。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开始与这些小品牌合作,帮助他们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新途径。”
在敲定代运营合作后,Aventura Group将为品牌的中国市场制定为期3至4年的商业计划,包含品牌策略、营销计划、财务目标等。这份计划书也包含后续合作到期后,双方是否继续在代运营业务上合作,还是由品牌方自己接管中国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