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生存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读者)

好友的邀请盛情难却,我投入了环保一线产业,即污水治理的下游产业——污泥处理。污泥是经过污水处理厂生产后,产生无法变性的废物,目前采取的处理办法,最多是填埋,其次焚烧,还有比较无公害处理的就是生物降解。好友是中国污泥无公害处理方面的专家,今年初在北京投资了一个小型的污泥处理厂,运行10个月后,从生产效果、产出物化学成分、运行成本等多方面分析,都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投产4个月后,就有两家风险投资公司有了相当的兴趣,希望进行项目合作。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东风,真正在环保产业领域有突破性发展,反过来说,如果像这样的环保项目能够得到政府鼓励,经过相关部门数年监管、市场的竞争淘汰,最终留下来的企业不仅能够在环保产业上立足,创造更多的GDP与就业,同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将大有改善,好处应该是不胜枚举。

有了成熟的技术,又有了资金支持,原以为和地方政府谈合作很容易,但笔者在投标过程中却遇到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这种项目的投资回报是靠用水户缴纳的排污费,由自来水公司收取,上缴政府财政,再由财政定期划拨回水务机关,返回污水处理单位,以及再下游污泥处理。按照这种模式与一些地方政府商谈项目,发现有些部门总会把用水户缴纳的排污费打折再打折,不能够足额专款专用,甚者就直接克扣了。如果按照无公害处理的初衷来做的话,项目投资后,只有赔钱,没有任何收入。

但在政府招标中,我们还真发现一些投标单位,不需要政府“补贴”任何处理费用,而直接“零收入”收购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这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经过多方了解,原来他们收购污泥干化处理后直接伴和、填埋在蔬菜大棚,收取菜农的“有机肥费用”,然后这些蔬菜大棚出产的竟然就是有机蔬菜了。菜农们也许不知道,他们施的有机肥里有大量的重金属残留,还有人体无法处理无机态的有害元素。

好友的项目还需要面对的就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例如媒体就曾经报道北京一家国有公司建成一家污泥焚烧厂,垃圾焚烧、污泥焚烧都面临着巨大问题: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基本政策,运营成本非常高,如果排放不经过严格、持续的监测,污染问题不可预见等等。但是国资背景的公司往往可以垄断市场,让中小企业无从生存,同时其规模也阻碍了新兴技术的生存。 水污染生存环保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企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