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与土地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在北京五环外的温榆河别墅区,一块土地(22号地)被拍卖了50.5亿元,楼面价近3万元/平方米。该地块容积率不足以建独栋别墅,而周边别墅价格不过2万~3万元/平方米,鲜有4万元/平方米以上的,也就意味着开发商预期房价还将大幅度提升。投资者似乎也认同这一预期,消息刺激下,中标开发商大龙地产的股价一度冲击涨停。
所有的投资冲动都来自通胀预期。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是这样预测这块土地的盈利前景的:如果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政府也需要其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且通胀预期持续存在甚至通胀真的发生,那么22号地产品的均价甚至会达到4万元/平方米以上;如果通胀只是预期而并没有发生,或者由于政府调控甚至经济本身的原因导致通胀预期消失,面对过高房价下的民怨沸腾,政府不得不进行大力度调控或者市场本身由于房价过高陷入观望期,那么售价可能会在3万元/平方米以下,甚至有可能闭盘待售。不动产研究中心对22号地的楼面价预计在2万元/平方米以下,最终拍卖价又高出了50%,从中足以看出研究型机构对通胀的预期远没有参与者激烈。
继刚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后,投资房产以抵御通胀成为房地产年末上涨的最新理由。无独有偶,这次来势凶猛的上涨,相伴的是黄金的冲关上升,10月份国际金价突破了1000美元/盎司后,黄金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升到了1150美元/盎司。若从一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低点682美元/盎司算起,已经上涨了70%。黄金和房子,抵御通货膨胀的绝佳组合,在这个时候不期而遇,并且成为一对抗通胀的最好品种被评头品足。
黄金的保值功能强于土地,短期看的确如此。从信贷危机爆发的去年10月到今天已经整整一年,全国大中城市的房屋价格上涨幅度是3.9%,远远不及黄金的幅度。而从全球范围看,我们的房地产甚至是少有的增值区域,买房子显然没有购买黄金能抵御各国央行发行钞票的速度。但从另一个角度,又似非如此,黄金代表的是商品市场中最为稀缺的贵金属部分,只适合与房地产中最高端的相比。这样看,能与之比较的当属土地中的稀缺品种,比如北京和上海的市中心土地。这一比,黄金或许还要甘拜下风。风声鹤唳的去年底,北京四环内多处靠排号吸引人气的房产项目均价仅万元左右,10个月后,同样的新盘价格早超过了2万元;在上海,从不肯降价的汤臣一品6月后才出现零星买家,当时的价格是11万元/平方米,现在成交价已经升上了16万元/平方米。
与有限的黄金胜出土地的例子比起来,黄金不能保值的例子则太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民国初年5两黄金换一座北京四合院的例子。那时候,1根1两的金条大概折为30块银元,随着年景好坏有5块银元的浮动,在1929年前后,100块大洋就可以在北京买个小四合院。而现在,这5两黄金,即使按照金饰品的价格,1克300元,也只7.5万元,连公寓房里的卫生间都不够。问题是,民国战乱频仍,政权更替,有钱人最需要的是资产的流动性,黄金因而被以金条的形式大量保存着,而在清朝,房产的价格则要贵得多,一个小四合院至少也要几百两银子,而当时的金银价格比是14∶1,一个价值500两白银的四合院至少值上30多两黄金。清朝还是我国黄金价格最贵的时期之一,在此之前的明代,金价与银价的比值低至4∶1,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维持着。而以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黄金一直是温和的保值品,长期看,只提供相当于物价涨幅的保值能力,土地也是如此。真正能超出的是企业与个人的创造,是股票。
比较黄金和土地的保值能力前,不如对本次通胀预期的本质做一个剖析。国际市场,美元的走强反映出投资者对黄金普遍不信任的情绪。11万亿美元外债,加上美联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利率在低水平”的多次表白使美元一路下滑,投资者唯有抓住有形的商品,以应对纸币滥发。这个意义上,黄金的70%升幅,虽然使得黄金创出新高,但一年来的涨升幅度还没有以铜为代表的贱金属高。黄金作为短期内升值颇高的保值工具,却不会像“金本位”的论调,要和美元完全对等,涨到每盎司6300美元,以使得美联储1.7万亿美元基础货币有所依靠。而在国内,电价在上涨,天然气供应面临困局,一个个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价格蠢蠢欲动,被高房价带动起来的物价又一次面临大爆发的冲动。而为了对抗美元的贬值,在承担外储损失和通货膨胀间,人民币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而要给手中的人民币寻找保值渠道,最好的途径仍是在急速膨胀着的城市化过程中分一杯羹,既获得保值因素,又享有升值的好处。■ 投资土地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