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造镇”和宋庄艺术促进会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文化造镇”和宋庄艺术促进会0( 老栗手绘的宋庄艺术区规划图 )

2005年,“中国·宋庄”被注册为一个品牌。洪峰说,这是当年的“文化造镇”办公室做的第一件实事。

“以前村里的大喇叭喊‘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现在改成了‘村民和艺术家们’。”问到2005年以后宋庄的变化时,在村口等活儿的“摩的”司机说。

洪峰来到宋庄,是2005年5月。

画家杨少斌说起洪峰,是这么描述的:“刚来的时候梳个小分头,现在是一光头。穿得和艺术家一样,那天我看见他,说,呦,你这鞋不错。他说,这不都跟你们学的么?”

而洪峰口中的杨少斌:“那是我哥们儿啊。他怎么什么都跟你们说啊?”

刚到宋庄的时候,洪峰谁的哥们儿也不是。洪峰说,那时他去画家的工作室找他们,所有的人见到他都一脸警惕:你是警察吧?

洪峰说,那时的自己穿着和任何一个公务员无异,分头,头发浓密,腋下夹一个包。现在,他指指自己光秃秃的脑门说:“这可不是我剃的,这是自然形成的。我这几年天天跟他们一起喝酒,从下午能喝到第二天早晨。头发都掉光了。”

和艺术家们的交情,是从吃饭喝酒开始的。洪峰回忆2005年的饭局,最大的感受就是,永远不知道是谁结的账:“每次我想结账,都有人结了账。十几人吃饭,走的时候,永远不知道谁把账结了。”

到现在,洪峰说,他能叫出宋庄500个艺术家的名字:“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05年9月6日,宋庄成立了宋庄艺术促进委员会,洪峰是会长,老栗是副会长。委员会还设立了监事长,由村支书崔大柏担任。

艺术促进委员会就设在小堡村最中心的地段——小堡村文化广场上,远远就能看见几个大字,“艺术家群落接待中心”。广场对面,是村委会。

接待中心像一个书吧,四壁是艺术促进委员会这些年主编的关于宋庄艺术家的书籍,最新的一本是马越的《长在宋庄的毛》,封面上写着“是名利场,还是乌托邦,宋庄的野草在疯长”。在这里可以买到10元一杯的咖啡,还可以免费上网。

洪峰说,外地的艺术家初到宋庄落脚,如果找不到房屋,可以到这里来,由艺术促进委员会帮他们来安排:“我们手里掌握着整个宋庄闲置资产的状况。”

在画家们看来,艺术促进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作用是:“请大家吃饭。”洪峰说,这是小道消息:“那一年有一个‘北京当代艺术家联展’,在‘798’做的展览,但没有宣传的费用。艺术家们晚上要做个晚餐会。我当时说:我给你出两辆轿子车把这些艺术家送过去,拉回来。晚上的聚餐我来安排。”

那一次连交通带聚餐花了8000元,全部是洪峰自己的钱。洪峰说,他当时正好有这笔钱。但是他强调说,这并不是艺术促进委员会请大家吃饭,因为艺术促进委员会当时还没有钱。

“我们是服务机构,不是管理机构。”洪峰说。

除了在穿着打扮上和艺术家们靠近,洪峰目前还是吉林大学美术史系的在职研究生。因为作为会长,他还要主持每年在宋庄举办的中国美术批评年会,以及从2005年开始每年在宋庄举办的宋庄艺术节。

洪峰说,为了支持宋庄的艺术节,政府每年会给一定的启动资金;剩下的,就是艺术促进委员会的会员单位们成立的艺术促进专项文化基金,会员单位包括艺术机构、地产商、商业巨头、成功企业和爱好艺术的企业赞助人。作为回报,艺术节会给他们一定的户外宣传。

洪峰来到宋庄,是因为胡介报。洪峰说,他自己从小喜欢绘画和书法,“欧阳中石是我的师爷”,而“他知道我喜欢这个,我就一直调来了”。

2004年4月,通州区宋庄镇更换了党委书记,新书记叫胡介报,是原任通州区永顺镇镇长,此前洪峰一直是他的秘书。

胡介报对一方领导主要作用的理解是:整合当地资源,提出发展思路,搞活地方经济。洪峰介绍说,胡介报到任后,用两个月的时间做调研,发现当时宋庄镇已聚集了300多名艺术家,主要集中在小堡村,其中方力钧、刘炜、岳敏君等人在国际上已经很有名气。洪峰把这个局面称呼为“墙内开花墙外香”。洪峰说,经过调研,胡介报意识到这些艺术家的重要性。当年下半年,胡介报提出“文化造镇”的战略。

2005年4月,洪峰从永顺镇调到宋庄镇,任“文化造镇”办公室主任,负责执行胡介报的“文化造镇”战略。当年,镇政府还专门请了一家专业咨询公司为宋庄拿出了一个文化造镇的方案,洪峰和艺术促进委员会拿出了具体的执行方案。

在这个“战略”里,宋庄116平方公里、47个自然村集结成8个小镇,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区。

说起宋庄的前景,洪峰非常顺口:“宋庄产业定位很清楚,有三方面。一方面它紧邻机场,叫做邻空经济;第二,文化造镇,这块儿集聚了3000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才有基础;第三还有大量的农业。宋庄有很大的潜力去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这个计划里还包括一个国家级的动画产业基地,叫做中韩动漫产业园。在胡介报和洪峰看来,之所以可以将产业园落在宋庄,是因为这里集聚了人才。“有人,才有创意。”洪峰说。

“宋庄为什么短时间能集聚这么多人才,是开放包容的状态,顺势引导的策略。”洪峰这样描述这个策略。

“艺术促进会有两个功能,一是解决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矛盾,艺术家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一是促进艺术家艺术创作,解决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问题。”洪峰说。他这样描述自己在宋庄的位置,“我个人是官方的,但是促进会是民间的,我一直是以立足于民间的角度来做事儿。我能够协调个人和政府。中国的事儿没有好办的事儿,也没有办不成的事儿。我觉得这是现实的”。

对于担任艺术促进委员会会长职务的问题,老栗的说法是:“我不当维持会长。”在他眼里,洪峰“也是政府官员”。

老栗说:“大概2000年左右吧,由于我的进入,非常多的艺术家往里拥。但我看到的具体在宋庄的艺术家依然很穷很艰难,于是我想,我能做点什么。当时我想要建设一个产业链,大家不能还像圆明园一样,大家整天喝酒、闹,找不到出路。如果没有这个产业链,而艺术家又越来越多,水就死掉了。”

所以,老栗对崔大柏说,不做文化公园,做文化园区,以美术馆为中心,周围全是公共空间。

合作方式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我说我给你规划,所有的政策都是村里来跑。这是崔大柏的功劳。”

美术馆盖的过程中,北京市民两次让人下文件给拆了,但是崔大柏都顶住了。有一天,村里把垃圾堆都移到别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对老栗说市长来见你。

来了一个副市长,管文化的,清华毕业。老栗跟他讲,水怎么搞活,副市长走了,区长又来了一次,美术馆终于可以顺利地盖了。

“从2004年一直到去年,这件事真正起来了,把建筑都盖起来了。”老栗说。

这批艺术家里,崔大柏最先认识的是方力均,因为方力均的房子和他家盖在一条街上。他开始比较看重方力均,因为方力均的房子盖得比较大,在他印象里,房子盖得比较大的人,都比较有钱。

认识到栗宪庭的价值,已经是2003年、2004年了。他自己承认,是因为要盖美术馆,才和栗宪庭的交往多起来的。而让栗宪庭吃惊的,是崔大柏的魄力:美术馆的规模,在开始他的规划里,2000平方米就够了。然而崔大柏却一气儿加到了5000平方米,投资1750万元。

崔大柏承认,艺术家们住到这里之后,他之所以不驱赶他们,是因为画家们的租金和花费给村里带来了经济利益。而之所以能盖美术馆,是因为2004年村里集体收入达到了年收入800万元。而之所以收入会达到800万元,则是因为村里盖起了工业园区。

“可以说,没有工业园区,美术馆就没有资金支持。”崔大柏说。在饭桌上,他很得意地说,1750万元的工程款,我两三年内就支付完了,谁能做到这个?

从老栗家的新院子里望出去,隔过池塘,可以望得见美术馆的建筑。在他的院子周围,是一批艺术家的新院子。这一块小区俨然和周边不同,地面是铺过的,有路灯,还有清洁工。清洁工都是村里的村民,他们和城里的清洁工一样,每月有工资,工资是村里发的。

再走出去,就是大街,大街两边全是画廊。而对于镇里即将成立的动画产业基地,老栗并不满意:“一个韩国动画公司,就把中国的艺术家变成打工的了,这不是原生态的,我一直提醒当地政府,不要让房地产商进入。”

崔大柏最后决定拒绝房地产商进入小堡,他说,他认为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一次性卖断。对于规划中将来的旅游业,崔大柏认为,要看是什么旅游。他支持高端定位的文化旅游,比如高级画廊老板、艺术品收藏家、美术院校的学生等等,但不支持无目的大量的游客进入。

“他们进入了,艺术家们还怎么创作?小堡村的特点就在于原生态。”他说。

而对于老栗的担心,洪峰的回应是:“老栗关注的是艺术生态,但地方关注的是产业生态,地方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我们不能只关注艺术家,不关注老百姓的生存。我们要全面考虑,一方面考虑艺术家创作,一方面考虑村民的生存。”

洪峰并不反对引进房地产,只不过,“我们的地产概念是‘艺术地产’”。■ 宋庄促进会洪峰艺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