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就是当代艺术代名词 ——专访宋庄镇党委书记胡介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胡介报 )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2004年来宋庄镇之前,并没有做过“文化造镇”这样的类型,为什么到此之后会产生这样一个规划?
胡介报:任何领导者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要做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全面分析。宋庄过去以农业、乡镇第二产业、加工业为主,在二产、一产发展上,是传统的低位运作,产出不高,耗费资源不少,环境破坏不小。我来的时候,国家正好实行宏观控制,很多工业大院叫停,当时我们这里有几十家工业大院,不是市级工业区的就摘牌了。工业受到空前限制,经济要走向新的发展模式,到底什么是新发展模式?各地有各地的办法。宋庄向哪儿发展?我这个当班长的就要研究。这里有没有不同于别的地区的优势?了解到资源优势,才能有很好的定位。文化产业不是凭空造来的,通过调研,这个地区艺术家已经集聚了10年,从1994年七八个人到2004年300人,虽然数量不够庞大,但在国外已经小有影响。当时画家只是处在自我创作状态,地方政府没有想法通过它打造新产业。
三联生活周刊:宋庄现在有多少艺术家?
胡介报:3000多人。既然有了画家村,能不能形成特殊产业集聚?能不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组织了一套专家班子论证,把国外文化产业集聚起来调研。比如美国纽约苏荷区,从50年代破旧工厂区而来,很多艺术家把废旧工厂改造成工作室、画廊,它成为当代艺术之城,是当代艺术的代名词。由于艺术创意资源的集聚,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类似的还有美国纽约的东村、法国的巴比松。正是受西方国家先进做法和经验的启发,我们提出概念:依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后怎么发展?我们确定两条:实现两个集聚,加大扶植、服务,实现艺术家继续高度集聚,不仅仅是画家,也有新媒体、作家、诗人、音乐人……以画家为主体;第二是产业集聚,从2005年开始办首届文化艺术节,作为艺术交易展示平台,让大家看艺术品是可以形成市场、形成产业支柱的。2005年出现第一家农民画廊,这里已经出现88家画廊,2004年之前没有一家画廊,尽管艺术家已经在这里存在十几年。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是没有这个意识吗?
胡介报:因为人们思想中没有把它当做产业来对待,谁能想到让它生财?很多艺术家辛苦创作十几年,没有参加过一次展览,尤其是当代艺术接受度不那么高。所以我们每年一度艺术节,是他们最大的展示机会,一个月,有数百数千位艺术家参加。第一届没有场馆,我们办了世界上最大的街市展,叫“宋庄之路”,两公里路上晒画,上千幅作品。我们的艺术节轰动了全国,轰动了世界。到第二届艺术节,出现了3家艺术馆。我们现在有12家艺术馆,其中最大的“上上国际馆”,2万多平方米,宋庄美术馆是全国唯一村级艺术馆。2005年我们承揽了北京文化博览会分会场,有11个展场。展览馆出现,意味着会展经济发展,画廊意味着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这是不是产业的集聚啊?由于有了这些集聚,2006年北京市确定我们为北京首批文化产业基地——宋庄原创文化艺术及动漫卡通产业基地。你看,好不好?三辰动漫集团进来了,韩国和三辰结合,做蓝猫主题动漫乐园,在六合村。中唱集团、中演集团,还有很多国际画廊、著名艺术馆想进入宋庄,还有产业高端业态,像嘉德拍卖公司也准备进入。几年间,形成了产业集聚。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基地的名字是不是可以说明卡通是你们第二个发展主线了?
胡介报:这是文化产业的一种啊,画家是个资源,动漫之所以选择这儿,也是看准了艺术家的资源。艺术家丰富动漫产品,这是个互动过程。它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画框、餐饮、娱乐。去年我们艺术品交易额达到6亿多元,小堡村从艺术产业中获得收益平均每户2万多元。所以小堡人均收入是宋庄最高的,宋庄47个村,艺术家遍布22个村。
三联生活周刊:各村之间收入差距大吗?
胡介报:不一定,富豪村是金融服务平台,将来可能超过小堡村。这个地区通过艺术家的努力,将留下未来巨大的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旅游业。你上栗老师工作室,未来就是私人艺术馆,可以跟杜甫草堂一拼了吧!私人艺术馆就是让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传承,这是咱们这代人给后代做的事,要不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你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我们这些宋庄活着的艺术家要给后人留下宝贵遗产,加上他们的故事、创作,这儿就有灵魂了。
三联生活周刊:宋庄地价涨了多少?
胡介报:也不是很快,它只是集中区,都想进去形成了竞争,实际旁边很便宜,廉租房一间几百块。你只是窥见一斑,都想上四环以内,那就高,你看仁庄、大兴庄就很便宜。高也比“798”差几十倍。新园区没有涨什么,很低廉。我们把他们当做艺术工厂引进。不是艺术家能不能进入?不行。
三联生活周刊:谁来把关?栗老师参与吗?
胡介报:他也参与,集中供暖,网络、电信非常完善。
三联生活周刊:你刚才所说的艺术节交易平台有没有数字?
胡介报:每年成交量不一样,都是大幅度攀升。第一届当场交易有500万元,第二届上千万元,第三届上亿元了,因为有多端交易。
三联生活周刊:你去考察过国外园区吗?有没有想直接借鉴的样本?
胡介报:美国卡米尔小镇,非常秀丽、有风情;苏荷区是经营城市,艺术家不在那儿创作,留给纽约一个非常好的艺术之城。有借鉴,最初我提出想法是打造中国苏荷区,艺术家建议说不用,就打造中国宋庄,宋庄就是当代艺术代名词。这个品牌是全项注册,地区性标识。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是中国宋庄这么大的概念,而不是北京通州区宋庄?
胡介报:那是行政概念,这是商业概念,这不跟中国周庄一样,它在哪省哪市,你有必要知道吗?这个品牌已经用在民间了,用在我们的绿色食品、陶瓷艺术品上。这是我们公开征集两轮,300多人参加,由专家委员会评审而定的。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房地产开发商找你?
胡介报:那肯定得有,各类投资商都会有。马上我们大量新增建设,实行村庄组合,腾出土地。我们还有音乐家村、雕塑村、文化体育娱乐村,经过总体规划批准,将来形成百花齐放、多元文化产业为特色的旅游村。有很多艺术家及作品被企业采用,被服装设计师采用当做面料设计方案。动漫的原稿来自于漫画,变成立体三维,动漫引起衍生产品,比如蓝猫文具,奥特曼一身服装2000元,那不是简单的文化,是市场影响。为什么叫原创艺术作品?原创在这儿,加工上别地去。现在我们宅李村妇女都有工作,绣花鞋垫,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元。好些农民成了艺术家布展的助手,像林天苗家里用着11个妇女,给她缠线球。这是长线产业。
三联生活周刊:宋庄农民彻底脱离农耕了么?
胡介报:还没有,做起产业的只有几个村,重点是小堡村,但是享受到辐射,未来都会受益。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对宋庄的规划,征求艺术家意见吗?
胡介报:不光是艺术家,还有规划学家、社会学家,为了制订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我们请了北京市政协专家委员会科教文艺类所有专家,也征求很多人的意见。栗老师就是我们非常得力的顾问,也是操作人。栗老师对我们宋庄的艺术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使当代艺术能够正式名扬世界,他对文化资源发展功不可没。
三联生活周刊:明年建设的地铁规划就有宋庄一站,是吗?
胡介报:M6是北京未来5年轨道建设,设立若干站点,另外还有S6,沟通顺义、亦庄、通州新城干线。下一步随着基础设施发展,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乡镇交通和城市交通直接对接,我们已经进入基础设施快速建设期。明年有4条道路建设,朝阳北路、亮马河、迎宾大道直通T3航站楼,15分钟进入机场。还有京榆路,到“798”的公交车也正在联系。
未来几年会有大量项目上马,都是核心区,实现艺术家居住环境和城市环境改善,不会像“798”,只有产业集聚,有几个艺术家在那儿创作?它就是一个厂区,我是个地区,我拿出一小片就比它大,它将来也可能是宋庄的窗口。宋庄将是国际艺术的圣地、交易区,一个城乡结合的典型范例。地价起来了,艺术家会不会跑了?不会,这还有更低廉的小镇,艺术家可以在那儿生存。我们这儿是成就艺术家,你刚到这儿,不经过一个磨练,不经过方力均三天吃不上一顿饭的经历,你就想当一个艺术家?心态太浮了。看到我们有些艺术家吃不上饭,不要用怜悯的眼光去对待他们,这对他们的艺术人生是一种福音,在这种磨难下,他们才坚韧不拔地追求,没一个例外。外行人看有些艺术家卖不出画,问怎么生活,他连画都卖不出去,说明他的创作没有成功,就不应该得到那个东西。如果生活先达到目标,饱暖生闲事,这就是一个事物两个方面。张多红夫妇先是一人租一小农民房,到第二届艺术节卖出画,有钱了,就变成10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这就是艺术家成长的过程。对真正困难的艺术家,我们有艺术促进会,修路、改水、改环境,家庭出现急剧困难、重病,会帮助募捐。这种服务是真正地吸引艺术家的最高境界,无偿的。■ 画廊宋庄胡介报当代艺术艺术文化产业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