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工作与交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出版人的工作与交游0( 麦奇勒和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 )

汤姆·麦奇勒和英国读者不在意诺贝尔奖,因为怀疑其公正性,“英国作家似乎很难得到瑞典文学院的青睐。按照几位瑞典人的分析,格雷厄姆·格林一直没有获奖,是因为他和漂亮的女演员阿妮塔关系暧昧,导致阿妮塔的丈夫、广受喜爱的瑞典诗人戴格曼趴在煤气炉上自杀,窒息而亡”。

像格林那样有浪荡气质的作家,麦奇勒见得太多了,而且大概是因为物以类聚,他周末跟马丁·艾米斯会面时,总是带着不同的女友。没过多久,艾米斯就开始仿效麦奇勒,频繁更换女友,先是后来担任《纽约客》总编辑的蒂娜·布朗,后来换成了哲学家艾耶尔的继女、著名记者的遗孀等等。

麦奇勒结识的美国作家和编辑都过着奢华的生活:“新新闻主义”的主要鼓吹者汤姆·沃尔夫总是穿着一身洁白的西装,为此他化妆室的衣柜里挂着整整6套完美无瑕的白色西服;《苏菲的选择》的作者威廉·斯泰伦和肯尼迪家族以及许多美国政要关系密切,有一次他去斯泰伦位于马撒葡萄园岛的别墅,斯泰伦跟他说,玛丽莲·梦露前一天在他们家住了一夜;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的编辑鲍勃的邻居是凯瑟琳·赫本,有一次70多岁的赫本主动要帮他清扫屋顶的积雪;作家、《巴黎评论》的创办人乔治·普林顿是个特别有名的派对组织者,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花花公子,经常陪伴在杰奎琳·肯尼迪或其他美女身旁。

麦奇勒打小就显示了过人的精明头脑,他父亲是一位从事出版业的犹太人。16岁时,他在学校参加旅游奖学金比赛获得奖金100英镑,但不够他去以色列的,于是他给以色列总理古里安写了一封求助信,古总理回信说他把他的信转给了交通运输部部长,部长安排以色列一家航运公司拉上他。“这次旅行令我最满意的是在集体农场干活。哪怕和你一起铲粪的是来自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当然,这种事情只能发生在一个充满理想的新生国家。”

22岁时为了实现当电影导演的理想,他去了罗马,但没在电影界找到工作,他就教英语,“大多数美国人和英国人都从事这一职业,报纸上有很多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教授登的广告。广告一律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我灵机一动,写了一份英文广告,开出的价格是其他人要价的3倍,结果报名的学生人数远远超出我的吸纳能力”。回到英国后,他曾在一家旅游公司打工,做导游,带团游欧洲。他有不少鬼点子,比如,带团在威尼斯时,他给船夫一些消费,让他驾船跟着花钱雇了私人乐队的船只后面,这样自己不需雇乐队,游客坐他的船也能欣赏音乐,因为这项服务,他向每位游客收取两英镑,一夜就能赚62英镑。

出版人的工作与交游1(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

麦奇勒判断是否应该出版某本书,在可靠的作家及经纪人向他推荐之后,完全看他阅读书稿时的主观感受,“我对自己在诗歌鉴赏上的信心远远不如我对散文,特别是对小说的鉴赏的信心”。他敢跟作家签约,是因为“《V.》有一种迷幻般的特性,使我仿佛在读一本文学推理小说”;“《名利场大火》结构之完美非同寻常,可读性极强”;“阅读《午夜的孩子》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它完全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约翰·列侬自己的写作》字里行间的幽默和独树一帜的语言让我觉得很有趣”;“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新颖独特,引人入胜”。

做编辑除了判断力,还要有很强的社交能力,才拿得到作者的授权。在这方面,麦奇勒会把自己心爱的石屋借给作家住进去写书,会骑低座摩托车去机场接美国作家沃尔夫,冯内古特是他非常铁的朋友。但作家和艺术家的性情都很古怪,有时感情上会受伤害:他出过布列松的摄影书,后来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看到布列松,走过去跟他打招呼,布列松居然不理他。“我曾经以为我跟莫里斯是最亲密的朋友,可是后来我们的关系又冷了下来,最后一次得到他的消息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我安慰自己说,出版界的人际关系总是脆弱的。”■ 读书文学交游作家出版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