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没有进行到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陈晓帆)

冷酷没有进行到底0( 小书房,主人蔡宗志在工作中 )

走现代路线的设计师似乎都抵挡不住工业建筑的魔力,台湾室内设计师蔡宗志也如此。他认为车间、厂房、仓库是很有挑战性的建筑物,外观简单对称,有工业时代的恢宏气势,内部是个完整的空间,既与众不同,又能让你为所欲为,阔大得足够你挥洒安排空间的热情。“这样的内部结构对设计师的限制少,所以对错就没有那么多。它比普通住宅多了许多可能性,主人可以由着性子摆放大家具、大灯具,可以今天坐这把椅子,明天坐那把椅子。”

他把家安在著名的北京酒仙桥地区的一个车间里。因为向往北京干爽的气候,蔡宗志2002年底来北京,赶上“798热”,眼看798大院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嘈杂,他想还是别凑热闹去住“798”艺术区了吧。他用4年时间找到现在这座闹中取静的驼房营甲1号院,然后做内部改造,今年夏天才正式住进来。“很多人也想过住车间,被传统观念束缚未能付诸实践而已。设计师只是胆子大一些,行动力强一些。”

甲1号院离“798”有一段距离,位于酒仙桥社区的驼房营村,院子外的街道没有什么规划,一片城中村特有的混乱和生气。院子内,则安静得像脱离了酒仙桥这一背景。甲1号院以前是一家小型化工厂,可能是驼房营村的村办企业,不大,就一溜儿厂房,院子非常安静,显得挺空。此外是几小片草坪,没有刻意修建,长得高高低低,还有一个土里土气的圆形水泥花池,许多大叶杨和柳树,它们以及车间的红砖外墙,为这个院子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质。蔡宗志觉得住在这儿特别接近自然,院里的花草树木是本地品种,没有花匠打理,好像长在华北平原的田野里,长出了许多野趣,他和朋友、同事在树下抽烟喝茶也没有了约束。

厂房被五六位艺术家、设计师租去,各自划出自己的地盘,改成工作室、画廊、住所,捎带卖点咖啡。蔡宗志的家在院子最里面。虽然住在一排房子里,但是因为厂房的空旷,邻里关系显得并不紧密,这种安静、距离都是蔡宗志想要的。

蔡宗志曾在法国学设计,留一头路易十四的长卷发,可他的思路和设计中随处可见德国包豪斯流派的理性风格。他住Loft的理由便是,车间的空阔可以制造出有疏离感的生活,从而达到自由状态。“我喜欢保持条理分明的空间,不愿住在一栋空间被割裂成一个个小块、被家具和用品挤得满满当当的房子里。我在法国学设计主修的是空间,关于居住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生活空间需要多大?空间应该按功能分出若干个区域,还是只做出基本的活动区域但让这些区域足够大?我给自己的回答是:我喜欢在一个大房间里做很多件事,比如睡觉、看电视、阅读、洗浴、聊天、想事儿。”蔡宗志说。

冷酷没有进行到底1

蔡宗志租下的车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走进室内,像所有Loft一样,它立刻在参观者心里产生“规模冲击”,在一般的住宅里哪能看得到8米多高的会客室呢?打动蔡宗志的正是工业用建筑物的巨大规模。会客室兼做蔡宗志的法惟思工作室。会客室的两边隔出去,再做出二层,一楼有厨房、餐厅、客用卫生间、客房,二楼是主人的私密空间,包括小书房、储藏间和带卫生间的卧室套房。卧室的面积很大,兼做影音室,它里面“套”了个玻璃浴室,全透明显得浴室很宽敞,和卧室没了界限。蔡宗志在浴室正面的外侧,放置一个置物架,界限就出来了。

站在二楼看,会发现主人的处理在视觉上让空间尺度显得更为夸张,冲击力更强,“空间的连续性、墙壁的高度会产生欺骗性,它们的力量和纯度让你感到被‘庇护’”。

冷酷没有进行到底2( 一块长木板做了电视柜 )

室内,蔡宗志保留了工厂化原生态的红砖墙和水泥墙面,尽管这种原生态是经过再造的。预制板的天花板、天花板上的天窗都没动,“有了天窗,夏天晚上七八点钟屋里还不用开灯”。一只蜘蛛在窗户上结了网,“留着它,增加些生趣”。■

冷酷没有进行到底3( 卧室的卫生间像个玻璃 ) 装修家居冷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