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小姐的马戏团

作者:苗炜

(文 / 苗炜)

波特小姐的马戏团0

前些日子看到电影《波特小姐》,里面的湖区风景,一个个的镜头就像是明信片那样。2007年初这个电影发行,当年去湖区的旅行者人数就大幅上升。这个电影讲英国绘本作家波特小姐的故事,她画的《彼得兔》1902年出版,现在还畅销不断。凭借绘本的版税,她在湖区买下农庄,去世时她将自己名下的4000英亩土地和房产捐献给National Trust。她曾经居住的Hill Top,是湖区的热门旅游景点。

波特小姐没事儿就和她的宠物对话,在舞会上从来不和她父母介绍的年轻男士跳舞,所以她就成了个老姑娘。她爸爸不断给她拍照,这些照片收藏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该博物馆还收藏了波特小姐许多插图原稿,打算2009年开始在中国举行巡回展览,但目前好像还没有哪家展览商对波特小姐感兴趣。

儿童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孩子,波特小姐也不例外,她固执地要求自己的绘本都是小开本,这样孩子就能拿在手里看了。看完《波特小姐》这电影,我对绘本忽然来了兴致,到书店里转了一圈,发现现在的绘本都是大开本。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告诉我,这样开本的图画书,是要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要让孩子坐在你的腿上,你手里拿着书,在他面前展开。“你知道要让孩子坐哪条腿上吗?”王林博士自问自答,“坐在左边,这样孩子能感觉到你的心跳。记住,看图画书并不是为了识字,甚至也不是为了讲故事,最重要的是交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心跳,记住你的声音。”

我在北京亚运村附近的居民楼里找到“红泥巴书店”,这是一家专卖儿童文学和图画书的书店。店主人阿甲坐在办公室里,四周围绕着大书架,上面全是绘本,他给我讲课——给孩子讲故事起源于宗教仪式,一家之长的父亲读《圣经》给大家听,后来才逐渐拓展到读文学作品。他不断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本图画书给我看,《石头汤》、《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然后是苏斯博士的《绿鸡蛋和火腿》。

50年前,苏斯博士(Dr. Seuss)和一位朋友打赌,“从头到尾只用50个单词写一本书,还能特别有趣”,赌金1000美元。他写出来的就是《绿鸡蛋和火腿》,书中所用单词很少,而且句子结构大量重复,只置换少量单词,孩子一旦记住了第一句,后边的句子很容易读出来。美国教育协会将苏斯博士的生日,即3月2日,定为全美诵读日,也称苏斯诵读日。在这一天,人们互相朗诵苏斯博士的作品,把这作为一项有趣的公民义务。1957年,蓝登书屋和苏斯博士合作,推广“开始读书”系列图画书,苏斯博士用美丽的绘画和简单的文字相结合,推出一系列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书籍。现在,好莱坞也进入儿童阅读的领域,《星球大战》和《功夫熊猫》都被改造成图画书的样式。

王博士和阿甲办过很多次训练班,专门教别人怎么给孩子讲故事,我没听过这样的讲座,也不想给别人讲故事,只想自己看。于是,王博士给我推荐了日本人松居直和柳田邦男合著的《绘本之力》。他给我讲柳田邦男的故事,柳田是日本一个著名记者,家庭生活一团乱麻,妻子长年卧床,小儿子的精神治疗持续了12年,终于还是自杀。柳田邦男在小儿子死后借助绘本恢复自己的精神状态,总幻想,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能和他一起看书,他们的交流也许能更顺畅一些。阿甲给我推荐的是《柳林风声》,这本书1908年出版,到今年诞生100周年。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儿子去夏令营,父亲就给昵称“小耗子”的儿子写故事,寄信过去。“这样的交流方式在今天看真是有古典韵味,《柳林风声》被改编成电影、戏剧,但我希望,还是能去阅读。”

我从“红泥巴书店”买了几本图画书回家看,还买了一大本“绘本鉴赏宝典”。原来这位苏斯博士,小时候有一个别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他爸爸是当地动物园的负责人,他想什么时候去参观都可以,还可以深入每个场馆的内部。长大之后他实际上也成了一个动物园的负责人,笔下的动物形象众多,有一本书就叫《假如我来经营马戏团》。

英国作家德拉梅尔,有一本小说叫《侏儒回忆录》,里面的M小姐身高大概只有两三英尺,她痴迷于从星星到苔藓等等自然现象,是个受庇护的孤儿,后来进了马戏团。我没有看过这故事,但是从艾莉森·卢里的《永远的男孩女孩》一书中得知,德拉梅尔的作品没有一本还在印刷。这个作家相信,当个孩子比做大人强多了,可他活了80多岁,养了4个孩子,他75岁的时候,他的传记作者“抗议他这种整体否认成年生活的做法”,德拉梅尔对着这个21岁、自己看着长大的姑娘说:“就拿你自己来说吧,看你现在多没劲!”■ 波特马戏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