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这一天
作者:苗炜多年之后,来自重庆的杨斌先生也不会忘记2008年8月8日下午他来到“鸟巢”的那一刻,他没有开幕式的门票,但还是坐飞机赶到北京:“我是来庆祝奥运会开幕的,这一刻,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谭盾,旅美音乐家,他为这届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作曲,在开幕式现场,他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一个中国的时刻,也是世界的时刻。”这位作曲家随后谈到他的音乐灵感,在上海城隍庙喝茶的时候,他看到一块匾额,上面书写着“金声玉振”4个字,虽然这4个字并非指音乐,但体现了中国最传统的和谐、融合、共存、共振的理念。谭盾说,这4个字让他找到了作曲的灵感。
李宁,一个中国体育的传奇人物,一个中国运动市场上能和国际品牌相抗衡的标志,他以云中漫步的方式点燃火炬,同时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与梦想。这个国家的人民从未如此接近奥运会,这种热切的期待说明,地球上1/5的人口,希望感觉到自己成为更广阔世界的一部分。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1992年6月26日,这句口号刊登在《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上,当时北京正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同时确定的口号是:中国的机遇,北京的荣誉;亿万颗心暖人间;和平进步迎接新世纪等等。1993年1月11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萨马兰奇正式呈交了《申办报告》。如果说主办奥运会是一个梦想,那么这个梦想的开端只是15年前的事情。
但一场伟大的盛会需要承载一个时间跨度更大的梦想,人们凭借在叙述中延宕梦想来获得现场的历史感。学者考证,1908年,南开大学的学生在观看到伦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后就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胜利的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美国卡拉马祖学院(Kalamazoo College)历史学教授徐国琦说:“从历史上看,中国参与西方体育的主要动机是加速国际化进程,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以及建立一种国家身份。”
8月8日,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点燃后,“鸟巢”中坐着一位名叫刘鸿图的老者,他拿着一张父亲的旧照片,照片上的那个人是刘长春。1932年,刘长春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唯一成员,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参加奥运会。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站在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男子60发手枪慢射决赛现场。他打得很慢,但打得很准。这个原本在安徽一家供销社掌管化肥的营业员,马上就要成为民族英雄。8月3日,洛杉矶奥运会还未结束,为中国取得“零的突破”的许海峰只身回到国内,他很快回到安徽老家,他的工资连提了4级,从原来的51.5块,升到了98块钱。后来,他那块金牌交给了国家博物馆。2008年8月8日,他手持祥云火炬跑进“鸟巢”。
1984年建国35周年的庆典之上,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这种自由舒展的气氛鼓励大家投身于那一年的一个新名词中——市场经济。因为领袖在那一年明确表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每一个国民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追求富裕。这一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取得15枚金牌,体育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国际视野,我们将一场比赛的胜利和“振兴中华”相联系。
1990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亚运会,那届比赛的组织工作和金牌数目,都显示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地位将突破亚洲的格局,在世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993年前去蒙特卡洛报道“申奥”的一位记者回忆说,“我们走之前就觉得是见证历史去了,北京肯定申办成功了,到蒙特卡洛之后发现氛围不是那么回事,中国在那里是被孤立、被敌视的”。1993年的申奥失利给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带来另一种思考,我们不可回避的是“他者的目光”。随后的1994年,两次在日内瓦举行的中国加入世贸谈判也证明,中国要融入世界,还需要一个过程。即便在今年的火炬传递之中,我们也能意识到这种“他者的目光”,西方媒体的叙述要将2008年奥运会和1936年的柏林、1980年的苏联归纳为一个体系,或者拿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来和北京相比较。然而,北京奥运会的独特性也许要过很多年才会被更仔细回味,它以一种古老文明接纳一种西方文明,又隐含着要被西方文明接纳的诉求;它以金牌总数向美国提出挑战,又规避自己的地位;它塑造自己强大国家的形象,又要让这个形象温和友善。
世纪之交的2000年奥运会在悉尼举行,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第一次进入“第一军团”。不论怎样,奥运会金牌数字是国家地位的一个标志,它所激荡起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全世界别无二致。也就在那一年夏天,北京再次申办奥运的努力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2001年7月13日,中国成功拿到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狂欢的人群迅速占据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而漫长的7年等待之后,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倒显得安静许多。北京为成为一座奥林匹克之城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美丽的场馆到更便捷的交通,从空气质量到每个志愿者的微笑,从紧张的安保工作到策略的外交斡旋,这次奥运会的代价并不是开幕式花费的几亿美元或者基础建设所花费的几百亿美元所能衡量的。
奥运会让我们兴奋,但兴奋的人们有更清醒的认识,举办奥运会绝不仅仅是组织一场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还意味着一个现代国家的形象与抱负。开幕式上政要云集,人数之多,突显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总统第一次出席美国本土之外的奥运开幕仪式,布什还来到“鸟巢”为菲尔普斯摇旗呐喊,为他们的篮球队加油。俄罗斯总理普京则开着电瓶车参观奥运村,探望俄罗斯运动员,这都是以往奥运会中从未出现过的场景。此前,胡锦涛主席在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奥运会是各国运动员实现光荣和梦想的舞台,是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平台。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在不同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缩小分歧、扩大共识。这个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这种理念,最形象的表达就是开幕式表演“活字印刷”中不断变换字体出现的那个“和”字,也是火炬接力“和谐之旅”中那个“和”字。估计有40亿电视观众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在这场盛大的表演中,中国力图向世界展现其“国家形象”——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社会稳定而和谐。开幕式中的文艺表演展示了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曾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并且强调“和”的理念,一个崛起的、富裕的、强有力的中国并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中国可以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奥运会的主题歌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首缠绵宁静的小曲,即便是那首振奋人心的《歌唱祖国》也放弃了进行曲式的演绎方式。团体操表演还是会以众多遵守纪律、刻苦训练的士兵为主角,但每个钻在模型中的演员在完成表演之后都有机会露出诚挚的笑脸。开幕式上出现的2008张儿童的笑脸和那个晶莹的地球都在表明,中国拥有一种“世界的眼光”,中国用奥运会向世界展示自己最大的善意与诚意。
随后16天的比赛将平静地进行,所有的金牌之争都不会落入意识形态的窠臼,即便是最狂热的体育迷也不会把体育比赛中的胜负等同于国家身份之争。我们已经通过举办奥运会而获得了骄傲与自信。■(文 / 苗炜) 超越2008年北京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