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亚:开幕式成功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陈维亚:开幕式成功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0

我们到达林萃西里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组委会时,是8月6日下午。几个说着流利汉语、非常漂亮的五大洲孩子正等候在接待室,领队老师说他们是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的演员,准备让张艺谋看一下。两天后的演出里,没有这些孩子。像这样的变动数不胜数,开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说,直到8月2日的彩排前,节目才真正确定,那些备选者、替身,没有人会想起那些无名英雄,与他们相比,有幸进入“鸟巢”的表演者,没有被镜头扫到又算得了什么呢?

由于片段被韩国SBS电视台抢先播放,8月6日组委会的门禁更加严格,每一层楼都有特定的读卡器和保安,开幕式与闭幕式工作组并不在一个楼层,我们在闭幕式设计室见到了陈维亚。8月8日后的两三天内,所有设施必须拆除,场地恢复以供比赛,紧接着闭幕式设施就要安装进去,他们的工作远没有结束。在导演组三人分工中,张艺谋把控全局,主要精力放在开幕式;张继刚负责文艺表演的古代部分“灿烂文明”,残奥会的开闭幕式;陈维亚负责现代部分“辉煌时代”,运动员入场,点火仪式及奥运会闭幕式。

在组委会的墙上,我看到上级单位的文件,对倒计时的“击缶而歌”最赞许,这也许是历届奥运会最令人难忘的开场。

三联生活周刊:开幕式工作部部长张和平说过,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你们在初步策划时,会定一个怎样的大方向和宗旨?

陈维亚:目前的开幕式还是希望通过整个文艺表演,包括点火仪式,表现中国人对和平、对和谐、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美好的追求。并不是告诉人类我们中国文化有多么伟大,中国有多么强盛,多么久远的历史,当然这些要表现,但不是主要诉求。

陈维亚:开幕式成功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1( 开幕式中的表演再现了古代中国礼乐之邦的盛世景象 )

三联生活周刊:那展现中国文化和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比重是怎样的?

陈维亚:不好用比重,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在文艺表演后半部分的口号——“激情成就梦想”,实际上已经在表演中融会进去。

陈维亚:开幕式成功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2( 开幕式上的“和平鸽”放飞表演,象征鸽子飞过“鸟巢” )

三联生活周刊:历来的晚会都是古代部分容易表现,而现代部分难度较大?

陈维亚:以往我们做各种晚会,都是历史部分好表现,因为它是那种如火如荼的、历史的、动人的,当代部分,就感觉好多理念偏弱,这次文艺表演这50多分钟里,表达辉煌时代这个命题时,倒没有出现偏弱,甚至更好看,更绚丽,更浪漫。我想原因可能在于理念上有个追求:我们要表达的首先是追求人类进步、共通的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东西比中国现代化、改革开放好像在意义上更宽广了。表现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最美好的东西,下半篇就丰满了。我们在具体表现上又找到了一些方法。

三联生活周刊:什么算是新的表现形式?

陈维亚:比如说,我们希望表达人和自然之间的高度交融,设计了一场取名就叫“自然”,采用的2000人的太极,太极本身就是外柔内刚,强调运气,强调天人合一,绝不仅是功夫本身。有了这个形式,人和自然就有了表现形式。在2000多人非常恢宏的太极表演中有个绚烂的LED画卷,一群天真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上课、画画。在很有张力的表演中,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若隐若现,朗读什么呢?“大地变暖了,冰川融化了,绿地消失了。”这个行为的点状和太极接轨了,接着朗读:“我们来种草,我们来种花,大地变绿了。”有这么一个内涵,给太极本身增加一点点含义。

三联生活周刊:这一段是要体现中国人的环保进步吗?

陈维亚:对呀,因为环保已经不仅是中国人,而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超过人类战争、经济衰退,甚至种族之间的矛盾,这是全人类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我在对开幕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会首先想到是不是表现我们民族特色的内容。这次开幕式,这一部分并没有特别强调。

陈维亚:很多人不会想到会有环保内容,这个环保理念如果仅仅是很普通的、低级的表演,大家也不会接受,所以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是多民族国家,这是个现实问题,但不一定要在表演中来段新疆舞,来段马头琴,我们的创意是让56个民族的孩子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温馨的音乐中进场,充满了亲和力,同时也展现了民族特点,唱国歌时,旗杆下站着56个民族的孩子。

三联生活周刊:我想你们在最开始讨论时,一定有非常多的主题要融进去,会不会要有个取舍?

陈维亚:当然。开会时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无法放弃,中国5000年不重要吗?秦汉唐元明清不重要吗?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现代整个中国的发展,太丰富了,都需要融进去,这就有一个艰苦的创意淘汰。对于我们来讲浩如烟海的文明史,如果完全用线性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个取舍过程很漫长,持续了将近3年,每天都开会,每天都讨论。

三联生活周刊:有哪些比较重大的舍,比如说很重要的东西忍痛放弃了?

陈维亚:这种事经常发生,今天认为很精彩,很好,第二天就被新的方案替代,总之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过程非常长,可以说我们后期排练没有花太多时间,都花在创意上。创意准确了、精准了,后期可以节省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创意全部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吗?还是我听说的,有外国公司拿出草案?

陈维亚:我们整个团队里有一些国外的制作,舞台制作设计也是中外参与,有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家的著名公司和设计大师,最引人注目的球体表演的制作就是一位英国人的设计成果。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很好的创意没用上的?

陈维亚:比如说有一个表演很神奇,很多演员在场上会激情地跳跃,我只能这么说,还不能泄密,他们的跳跃能离开地面三四米之高。很多演员听到不用的消息就开始淌眼泪,都是一些年轻小伙子,练了很长时间,也没办法,后来决定用在闭幕式上。还有一开始也有兵马俑的形象参与表演,是和其他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最后几次的彩排中,听到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段表演经过认真考虑后忍痛割爱了,于是兵马俑形象就没有出现。

三联生活周刊:张艺谋曾经说过,开幕式最重要,只要开幕式令人满意,至于闭幕式,观众已经没有那么关注了。

陈维亚:至少开幕式成功,奥运会才能顺利举行,开幕式成功奥运会就成功了一半,闭幕式无论如何都没法和开幕式比,它只是一个结束的party。

三联生活周刊:其实你们可能事先也想到,中国观众比外国观众更不容易满足。

陈维亚:外国观众主要让他欣赏、逐渐了解,中国观众他比你还熟悉,像专家一样,你要在他极其熟悉的内容里有出类拔萃、崭新的内容,加上这几年晚会非常多,所有中国观众对晚会都会说三道四。第二个压力层面来自大的创意和表演基本确定后,在编排制作方面,我们动用了目前所有大型场馆表演里人数最多、空前的技术含量,地面大面积的LED,140多米长,包括庞大的地下机械设施,空中的高难度吊装,大量的、高科技的图像设施,这方面的制作、协调、磨合压力比较大。如果说创意压力来自于精神层面,这些压力既有精神,又有体力层面。

三联生活周刊:可能在这种大型活动中,人是比较可控的因素,那些装置,万一突然损坏会很麻烦。

陈维亚:最近这半个月来几次彩排,到现在为止,人的表演基本不用操心,我们已经排得非常精确,而且一个口令下去,立刻集合,人是最可靠的。最不可控的就是大量机械设备,这些东西太可怕了,因为工作环境太恶劣了,像地面的LED,长达147米,宽度是十几米,这么长的东西,人在上面踩踏奔跑,日晒雨淋,很容易坏。

三联生活周刊:发光人搭“鸟巢”时,没有保护措施,这肯定能保证安全吗?

陈维亚:当然,但是有很艰苦的训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意,艺谋希望在夏天开始的时候呈现一个星光璀璨的画卷,所以每个演员身上都是发光的,每个演员身上都有非常多的小灯,每人身上都有一个小小的电池,他们手上有开关,根据音乐、不同的队形随时控制灭和亮,这个训练难度非常大。这么多人,每人有一个开关,每人有一个电池,2000多个开关,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开关,这是经过了刻苦的训练才能做到的,所以我觉得这些演员非常值得尊敬。

三联生活周刊:我知道你很喜欢雅典开幕式,它也被拿来与北京的开幕式比较,你会不会有借鉴?

陈维亚:我们很喜欢雅典开幕式,它非常巧妙地把雅典特色梦幻地串联,在一个长车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包括进去了,而且把爱琴海请到了体育场。但我们不能模仿他们,我们不适合线性表演。

三联生活周刊:那我们会不会刻意和雅典区分开?

陈维亚:不会刻意区分,也不会相同,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口号、诉求,我们文化背景不一样,只是他们的表演给我们一个启示:一定要创新,一定在寻找表现形式上下功夫。

三联生活周刊:你肯定也会听到这样的评论,中国人的优势在于人的数量,人的团结,有没有对大型团体操的回避?

陈维亚:人海战术?至少我个人有这样一个观点:大型广场表演首先是人的表演,人是最基本、最根本的表演元素,奥林匹克其实彰显的是人的精神。至于人海战术,带有贬义,大量人的表演是大量使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不存在优劣。只是你用大面积的人表现出什么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反对一概认为人海战术就是守旧的、该淘汰的方法。这是最先进、最好的方法,这是我的观点,我想艺谋导演、继刚导演他们都会同意这个观点。过去上千人在场上做团体操,一二三四一个方向,当然是人海战术。你现在看到我们的表演超过2000人的很多,你认为这是团体操?我认为不是,我刚才提到的太极,人数很多,它是新颖的,很感动很震撼,新的表现形式包括理念、情感、音乐、队形、构图、动作编排、服化道的设计,综合考虑得好了,出来就不会是单调、陈旧的。■(文 / 孟静) 奥运会开幕式陈维亚三联生活周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