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的成败,仅一线之隔”

作者:贾冬婷

“开幕式的成败,仅一线之隔”0( 中国代表团进场时,9岁的汶川少年林浩同旗手姚明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

忙了一年,终于到了8月8日决战的日子。我凌晨2点钟又检查了一下“鸟巢”的公共区、隔离带,进场指挥10万名观众的礼包怎么摆,一直忙到5点钟。8点赶去国家体育场,落实运动员入场仪式,首先检查运动员的集散路线和隔离带设置。因为我们原来觉得,运动员管理可能比较困难,运动员是“有组织、无纪律”,都是年轻人,没有约束,怎样组织上车,到国家体育场再进来,然后怎么走,怎么离场,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而仪式是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最为重视的,因为他们把运动员看作一个主体。

结果令人满意,用了1小时40分钟,就把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名运动员集中起来,送到国家体育场就位。散场时50分钟就全部撤离,24点多开幕式结束,凌晨1点广场上已经没什么人了,1.2万名呢,创了奥运会纪录。亚特兰大,是花了4个小时,是一场灾难。外国人的思路是这样,20辆车一班次,上满了走。我坚决没同意,20辆车上满了,你能动吗?后面人一拥堵,车就交叉了。这次是300辆车都拉满了再开。这个方案的细化做了一年时间,反复研究摆车位,车头朝哪边,距离多少,现在我都熟了,公交车宽2.9米,再加2米的间距,这样5米一辆,这样整个一摆,得多少排。

代表团入场按汉字简化字笔画顺序。这次我们创新的是,引导员排在第一个,执旗手第二个,以前团长是第三个,现在团长是第一排右手的第一个,官员站在最后一排,突出运动员,运动员成为主体。这是国际奥委会跟我们一起研究的,突出了国际奥林匹克谁是主人。

但入场仪式有一个变数。本来是205个国家和地区,但文莱的问题一直到入场开始也没商量好,入场一半的时候,告诉我文莱取消了,变成204个国家和地区,我得马上告诉播音员,我得马上通知大屏幕,我得马上通知引导员……又赶紧把刘淇跟罗格的讲话词都给改了。

天气预报两次通报要下雨,折腾两次。一次说是晚上16点到20点要下雨,赶紧备了2万件雨衣,到国家体育场,只要下雨我们就每人发一件,还研究搭雨棚的事,后来说雨不下了。然后,运动员一入场,又说有1到5毫米的雨要下,得,然后又找到放在国家体育场的2万件雨衣,搁在4个出入口做准备。本来想在运动员入场的时候,就要把雨衣给运进去,怕给淋着,但我觉得,当时“流线”在走着,要是运进去肯定得乱。后来又说能不能在通道里就发,这也很奇怪,因为运动员正和观众招手呢,你端着这么一个东西多奇怪。还好老天保佑。

“开幕式的成败,仅一线之隔”1( 瑞士网球名将费德勒继雅典奥运会后再次担任瑞士代表团旗手,以这一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27岁的生日 )

在我看来,我们这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就是这种2000人一场的、7个板块的、整齐划一的团体表演。2000人以上的场次有6场,缶,活字模,中华盛世,星星人,太极,笑脸。像一开场那2008个缶的震撼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亚运会的时候不是有威风锣鼓吗?太平鼓,安塞腰鼓……无非在那个基础上又扩大了,有2000个LED,就又升华了,动作更整齐了,场面更宏大了。这也是一种特色,很有我们中国人的个性,中国人的习惯就是整齐划一的动作,那个精气神,才能够感染观众。过去都是批判地看待过去的形式,不要团体操,不要人海战术,要留白,但是现在还是继承了过去一些艺术上的精华,又调动了科技上的新手段,使表演更亮丽、气势更恢弘,震撼力更强大。而且,这也是我们大型演出的艺术规律,如果艺术割断历史,重新创作一次模式也比较困难。原来也想要变一种方式,想要讲个故事,一张纸上开始夸父追日,运动员再踩上足迹,但大家都看不懂,就变成板块式的了。

作为制作总监,我要负责演员、灯光、音响、服装、舞美、道具等。而且,创意是无限的,我们制作这边就是“以紧跟追多变”。过去,亚运会时候的背景牌是1万人在场中,这次我们场中就有2.2万人,演出规模非常巨大。这次演员阵容囊括了国际上的莎拉·布莱曼、五大洲乐队、国内的各种精英,包括专业团体,另有群众演员1万多人。武校学生是我们群众演员的主体,比如太极那个节目,现成的就是塔沟武校,有1万多名学生。最后一场,那个球高28米,需要68个演员组成。麦克·费舍尔曾说,没有一两年练不出来,我们的演员3个月就行了。而活字模难点在于,人在里面站着,达到1.7米,还要能端起来,两层套在一起,要能变成3.4米。

“开幕式的成败,仅一线之隔”2

音响在“鸟巢”来说对我们是个挑战。因为是在双层罩子里面,就跟我们家里用的碗和盆里一样,声音很闷,而经过多次撞击后,声音浑浊交织在一起。另外,混响时间过长,音韵不清晰。这次用了500个音箱,世界最先进的、线性传递的,这样观众听到的是声源传出的第一声响,而撞击的声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开幕式现场音响,我最怕听胡锦涛、刘淇、罗格的第一句话,他们一张口,第一个字出来了我算高兴了,要没声,那就无地自容了。也没有人上去“喂喂”地试试。我们设置了每个话筒里有4个特制的微型麦克风,2个话筒就有8个麦克风,8根网线。还有旗杆,一个国旗,一个奥运会旗,过去是电动的,但没有庆典感和仪式感。导演提出要手动,但是手动有一个滑轮的问题,滑轮槽手动时稍微一侧,就容易卡在那。在最后一次预演降旗的时候,稍微向斜一拉,要出槽了,把我吓得够呛。国旗升起来后,有个鼓风装置,正好升完旗,哗就吹起来了,旗杆的细节就好几个。你说要是国旗升不起来,当时跳楼的心都得有了。

“开幕式的成败,仅一线之隔”3( 开幕式现场洋溢着各国运动员的欢声笑语 )

彩排时还曾出现过28米的大球盖子打不开了,出现过大屏幕的整块黑屏。如果要是昨天有一个螺丝钉出了问题,盖打不开了,球升不起来了,就全盘皆输。所以我说,导演决定演出的品质,而我们这些细节决定了成败。而且,辉煌的胜利和最大的失败,就是一线之隔。■

(实习记者李凌达、于佳浩对本文亦有贡献)(文 / 贾冬婷) 一线开幕式之隔成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