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8月8日

作者:李菁

张艺谋的8月8日0

我是8月8日凌晨1点左右离开的“鸟巢”,回到家时两三点了。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已经算是比较早的了。洗了个澡,简单整理了一下自己,然后在脑子里面拉了两个单子,提醒各部门要注意的问题。开幕式像一个庞大的机器,此时,这个机器已经全部在正常运转,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但是我需要在这个时刻,提醒有关部门要做的事情——只是提醒。这两个单子:一个是关于表演,大概四五十条;另一个是点火矩,大概有20多条。等整理完了,天也亮了。

我眯了一会儿就醒了,睡不踏实,这时是上午10点多钟。我起来看一下外面,阴天,果然是阴天,我就忧郁了。但我又发现地上有太阳的影子,又想:也许待会儿能好?中午到了开、闭幕式中心那儿,因为安保程序比较严格,我们工作人员在那儿集合一起去“鸟巢”。下午十五六点,开了一个准备会,我把列的单子马上打出来,在准备会上给所有的人发下去。然后我把单子念了一遍,再定一次。我又拿了一个仪式流程的单子,3个多小时的单子,拿着再念一次,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诸如此类,然后过火炬单子。

那时候,大家的心态应该是比较放松的了,因为我们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只是提醒自己和大家,要确保万无一失。

那天进“鸟巢”时的感觉有点特别,就是觉得终于、终于到了关键的时刻了。但是今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是全国老百姓绝不允许失败,一点儿退路都没有,这就是这么一个事儿,只能成功。但是我感觉,只要按照我们8月5日最后一次彩排平安拉下来,就可以了。所以我在准备会上给每一个部门发单子的时候,我说的是: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要再有任何的临时性动议,不要再有任何额外的野心,原样儿,做原样儿,就可以了。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确保万无一失。现在你还有几个小时,如果这时候你突然还有想法,想让这个人晚走两秒钟都不行。我现在就跟所有人说,不允许任何改动。你知道这种复杂的多媒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说这个灯搁这儿不好,我们挪过去两米吧,不行!这不是跟灯的关系,而是一组东西都要动。动1秒钟,整个编程都要修改,它全是电脑的。所以我这次是体会到复杂的多媒体表演带来的复杂性,还真不是你导演说要改一下就改一下。你不能说,“导演,我觉得从3号门出不好,可不可以从4号那儿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传统的团体操,合个光,穿个衣服就行了,临到头还可以改个队形呢。但在多媒体时代,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我的要求只是按照预定方案,顺利进行下去。

张艺谋的8月8日1( 奥林匹克如传说中的巨人,今晚向着“鸟巢”走来。空中的焰火不仅仅象征着喜庆,还暗喻着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前进的坚毅步伐。 自1896年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会以来,肩负“和平与友谊”使命的奥林匹克就一直勇敢前行。2008年,她已走到第29站,在北京,从古老的永定门穿越天安门的上空,到达现代的“鸟巢”,在夜空中璀璨绽放。 )

那时候,我也没有特别的精力去关注现场的反馈,比如有没有欢呼声、在哪儿出现欢呼声之类的。我一直在盯着所有的东西,但是我不在现场直接担任指挥——现场指挥是陈维亚,由他来直接发布命令,我只是在他边上小声提醒。我的方式是尽量不干扰指挥,不去喋喋不休。我记得,我就把那个提醒最后点火炬要注意的20多条的单子摆在控制台的桌子上,我已经不看表演了,就看那个单子。在脑子里面一遍遍过,要提醒什么。

我们当时给大家的要求是,所有指挥员,在点火炬的这个关键时刻要集中在现场周围,必须在我的视线之内。这时候我们已经不用对讲机这种方式了,用对讲机,你说一句,再等对方回答,关键时刻可能这么几秒就晚了。所以所有指挥员必须在我的视线之内,而且为了保险,我们点火炬的全套动作,很多都放弃了电脑指挥,把人从编程中间摘出来,变成了传统的人的指挥,发口令指挥。因为电脑一卡就全卡了,用人来指挥,从技术上讲是回到了原始指挥,但是别忘了,人最可靠!

张艺谋的8月8日2( “敲人心扉、震耳欲聋的鼓声从2008名鼓手中传出,红色的鼓槌闪动,暮色中的‘鸟巢’就这样被他们点亮。在这个文明古国,用齐刷刷的鼓声来倒数奥运会开幕一刻堪称完美创意。29个‘焰火脚印’沿着中轴线一步步走向国家体育场,就像黑夜里一束巨大的火把照亮了天空。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倒映在舞台上,表演者用自己的身体写下刚劲有力的汉字,以此纪念中国的造纸术。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也纷纷亮相,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幕式文艺表演由电影导演张艺谋亲自执导,动用了1.4万名演员,确实称得上如电影般唯美华丽。” 62岁的路透社记者保罗·马金迪的评论 )

开幕式正式开场后,一切按照流程往下演,演到文艺表演的后半段,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所有部门的负责人,全都跑到指挥台上来了,个个大汗淋漓,每个人都激动地喊:“成功了!成功了!”他们可能更关注现场的声浪和反应。那时候文艺演出接近尾声,火炬塔已经立起来了,但是火炬还没点呢!我记得那时候,我跟一个助手说,再过10分钟,必须把我们周围的人,全部工作人员全部清走,让他们回去,因为还没有点火炬!燃气公司的总经理还一直在那等着,他是那一组的总指挥,最后根据我们导火索的速度,发出点火指令。

那天现场有很多这样的细节,你会觉得总导演的工作有时有点像一个联合作战的指挥。我做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保持清醒,在关键时候提醒、提醒。

张艺谋的8月8日3( “神奇的技术效果加上参与表演的人数,使得NBC播放的这场庆典成为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观,一件中国送给全世界的礼物。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级的光电技术,加上够100个美国国庆日使用的焰火,很适合这个横跨古老的传统和新的经济革命的国家。和2004年希腊奥运会比起来,主持人鲍伯·科斯塔斯有点依依不舍,直到运动员入场式开始的时候他还在说个不停。科斯塔斯说,谁也无法置疑这场开幕式的质量。”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汤姆·希尔斯的评论 )

比如有一个关键细节就是我们“夸父”——李宁,围着全世界的影像跑了一圈。我跟摄像师说得很清楚:你不要紧跟李宁,我们是500米的卷轴最后打开、在上端形成一个火炬的概念,所以你一定要拍画轴是卷上去形成的火炬。如果你不提醒他,摄影师就会一直跟着李宁拍下去,我们想表达的火炬塔的概念就实现不了。

摄影师那天也是按照我交待的拍了。你看他开始一直跟着李宁,后来离开了。画卷轴打开的末端卷成一个火炬,红的亮起来。完成这个动作以后,他又回到李宁身上,然后是8月6日北京的火炬传递。火炬传递的影像都接过来了,最后北京的影像和雅典的影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圆。这些影像都是动态的,这时候我发布的最后一个口令,就是要定格。我希望全世界的影像都定格,好像大家都突然不呼吸了,就看这个点火。这时候这个定格就很可爱,比电影的定格可爱多了。定格是灯光在负责,关键的东西都是手动。

张艺谋的8月8日4( “奢华的开幕式是奥运会仪式的一部分,也是主办国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方式之一。昨天的开幕式通过了这一必须的检验,不仅用了飞舞的色彩、飞舞的人、飞舞的奥林匹克五环、飞舞的地球,在点燃主火炬的高潮时刻,还有一个飞舞的奥运会主火炬手。虽然开幕式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好莱坞式的特效和电脑制图,但也清楚明白、耳目一新地展现了东方韵味和人情味。孔子从来没有拥有过像昨天那么多的听众。” 英国《卫报》8月9日的社论 )

就在这定格的几秒钟还有一个小插曲。点火部分是陈维亚负责的,李宁也直接听他的口令。我们给李宁的是最好的耳麦,而且为了确保李宁在空中悬吊的时候耳麦不掉下来,我们把耳麦深深嵌进去,而且拿胶布粘上。事前我跟李宁说:你一定要全神贯注,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不受干扰,确保这种英姿飒爽的样子。没得到指令前,你一定不要点火。

点火前,我跟陈维亚说:当全世界的影像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时,我需要一个定格,你停几秒钟,啪,定格了,好像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这最后一刻。结果那天这个传递呢,倒是让我们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差点呼吸都停止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处理,看到李宁停下来,以为出意外了。为了防止万一情况发生,之前我们也都安排好:如果运动员点不着火炬,就自动打火。我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是谁在那儿叫,“老蔡(蔡国强),赶紧打火!赶紧打火!!”全都慌了。喊的人当中还有领导,他着急啊,以为出事了,就跟下命令似的,“还不点?还不点?!”

张艺谋的8月8日5( 奥林匹克盛典的中国宣言 礼之用,和为贵 一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堪称一部以奥运语言庄严展示的中国宣言,其中所有内涵,可以用“礼之用,和为贵”来体会。 2008年8月8日,距1896年4月6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已经112年过去。回顾现代奥运和我们所对应的历史。1895年初,经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现代奥运会开幕之时,李鸿章正竭尽全力,期望联俄以御日本入侵。1900年5月20日,第二届现代奥运会在巴黎开幕,5月底,八国联军的20多艘军舰就集结于大沽口外,8月,联军攻陷了北京。1908年4月27日,第四届奥运会在伦敦开幕,10月31日闭幕前一天,光绪皇帝最后一次在紫光阁宴请十三世达赖喇嘛。这一届奥运会闭幕后44天,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在24小时内相继去世。中国大地上最后皇朝的根基已经坍塌。 自那时至今,奥运会就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意象最直接连接世界的舞台。100年,弹指一挥间,告别了凌辱与卑躬屈膝,告别了贫困与衣衫褴褛,这个舞台才终于真正从希腊、巴黎、伦敦、柏林、东京、莫斯科、洛杉矶、汉城……降临到北京,60多亿全世界各种肤色人的代表由此才在这里欢聚,参与这个中国人期待了一个世纪的盛会。 那些从永定门外踏着夜雾迷蒙走来的脚步沉重而充满创伤与辛酸,北京于是以成千上万、连绵不断、惊天动地、排山倒海的焰火替代礼炮,开始它面向五大洲四大洋的欢迎词。那些燃烧着的灿烂,一层层、一片片,代表着对四大发明中火药的诠释,将广袤的夜空连接成一个鲜艳、红色的海洋。100年,北京从没有以这样的气魄,主持过一个这样恢宏而真挚的典礼。 自秦始皇一统中国,秦至清近2000年,一代代王朝自盛至衰,最终毁于礼崩乐坏。在一片疮痍中挺立起洗心革面的新中国,终于越过5000年历史的沉迷,才重新意识到了礼、乐对一个民族之于世界、一个民族自身精神重振的意义。这场开幕典礼以千万人整齐划一展开臂膀的吟诵开端,诵读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大发明中的造纸与文字,都率先强调了一个“礼”字深刻的内涵——世界通过轻盈的纸产生了交流,而文字诞生本就为凸显“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和者天下达道”的意义。中天下而立,国人以此而为礼乐,声和以柔。这正是这个宣言中主题歌所要表达的那种在质朴中人与人、你和我亲切相携相处的真正含义。和正以广,和平而顺,指南针由此指引着航海的商队,满载和平的使者,所有的发现于是都变成了全世界的财富。全世界观众在这其间看到了大象无形,听到了大音希声,几乎所有人都会被那个稚嫩童音演唱的改变了声调的《歌唱祖国》、为那个鼓动所有人加入的和平仪式所感动。这可以变成中国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下尽心竭力承诺的一个姿态——强盛起来的它将以温和绥四方,重新以礼仪通天下。 应该说,是2008北京奥运给了张艺谋这样一个神圣的舞台,使他在这个舞台上导演了一个正在决心重新站起的礼仪之邦日见宏大的意志力。一个正在重塑中伟大民族的力量,赋予了它气势磅礴的辉煌。这个意义上,这届奥运会是中国与世界崭新关系的一个印证,它会耸立在那里,就100年积累的凝铸力而言,大约再没有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可能将它超越。 )

好在陈维亚和老蔡都坚持住了,按照我们的约定,不管别人怎么喊,一直在坚持没有发点火命令。其实“嘭”一下把火打着了是最没意思的,反而大家看着一个人攥着一个火炬奔跑过来,在等待他点火时,有点揪心的感觉会更好,里面有艺术的节奏、情感的节奏。但我没想到的是,原来我们是要全世界的等待,结果把我们自己吓一跳。

最终陈维亚下了命令,李宁非常准确地开始点,停顿、一点着,哇,所有人都开始喊。你看那个停顿多值得玩味!也许我们这个用心别人不一定体会得到,但是我觉得那个停顿真的快让观众的心跳了出来。等他点完火的那一刻,我的心算是彻底放下了,这时候,我也开始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拥抱……■(文 / 李菁) 张艺谋李宁2008年北京奥运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