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专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伊文思·皮蓬
作者:魏一平伊文思·皮蓬:我的团队在参加招标的时候还没有很详细的构思,但我们的方案中也提到了诸如纸张、中国画等一些概念,从这一点看,无论中国艺术家还是西方艺术家,对于中国元素的认识还算基本一致。
三联生活周刊:纸张的概念贯穿在2008年开幕式中,让我联想到你导演的2004年雅典残奥会开幕式中那棵贯穿始终的大树,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伊文思·皮蓬:雅典残奥会时,我们选用一棵大树作为整个开幕式中心,它既代表了知识,又代表了生命的力量。大型活动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概念。
我非常欣赏这次开幕式采用的核心概念——纸张,纸张的概念与人类文明演进紧密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力量。它不仅代表中国的古代发明,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整个世界历史的演进都离不开纸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交流。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代表的也不仅是中国向西方打开国门,对西方世界,这也意味着它们向东方打开了大门,这种你来我往构成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三联生活周刊:在表现现代中国方面,哪些元素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伊文思·皮蓬:现代文明的展现的确更具挑战性,通常会被采用的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二是用孩子指向未来。虽然体育场上空飞翔的太空人很难让人们发出惊呼声,但变化多端的灯光效果却可以营造梦幻意境。灯光是现代大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开幕式上那些穿着发光衣服的演员,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表明了电能源在文明演进与人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孩子代表着一种希望,尤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在纸上画画的孩子们,他们还写了一首诗,通过蓝天、绿树、飞鸟,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与承诺,这种表达方式温文尔雅又充满诗意。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焰火方面的非凡作品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怎么样?
伊文思·皮蓬:通常说,焰火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带有冲击力的美,用焰火来讲故事就比较困难,因为它需要复杂的造型。这次开幕式上,用焰火绽放出29个脚印的创意非常棒,这种新尝试也有赖于焰火技术的进步。2000年我做埃菲尔铁塔焰火表演的时候,是第一次将如此多焰火集中在一起燃放,现在,挑战变成了如何让焰火在高空中组成复杂图案。我们要通过精确计算来确定燃放的位置和高度,制造技术的进步保证了多个焰火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高度绽放,这在几年前还是不能完成的。
三联生活周刊:我曾看过一篇来自法国媒体的报道,说中国将通过开幕式来改变国家形象,完成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变,你认为是这样吗?
伊文思·皮蓬:我认为并不是要改变什么,而是要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连接点,达成一种平衡。我们最感兴趣的不是今天的中国什么样子,而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今天。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昨天,去探寻中国科技与历史的演变。所以,作为一个西方人,我并不觉得开幕式上展现传统中国的部分冗长了,反而如果要过多展现中国的现代化,才是一种遗憾。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这场开幕式,你会想到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它?
伊文思·皮蓬:如果选取3个词的话,我想它应该是博大精深、宏大壮观并让人肃然起敬的一场开幕式。浪漫是一种表现手法,老实说,这次开幕式让我感觉,中国人的骨子里有浪漫情怀,尤其是在古代。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是刚开场的击缶表演。2008面缶一下子呈现在观众面前,但鼓手们并不是一直不停地敲击,相反,最优美的时刻恰恰是他们停下来的时候。西方音乐里认为静谧的部分是音乐中最重要、最美妙的部分,音乐都是相同的,鼓手们舒缓地做出形体动作,轻轻敲打鼓面,那种时刻给人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我想,在中国,这就叫做“此时无声胜有声”。另一处就是舞蹈演员在纸上画画的场景,人来创造意境又融入其中,我只能用美不胜收来形容。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说一场好的表演就像一个好故事,如果让你介绍给没有看过开幕式的朋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伊文思·皮蓬:我会告诉他,中国向世界打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上面不仅描绘了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描绘了历史一步步的演进,描绘了未来,而作画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每人都在上面留了一笔。画完了,你可以将它卷起来带走,因为它承载的是每个人永远不该忘却的记忆。■(文 / 魏一平) 皮蓬伊文思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