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方看到中国的文化积淀,但不是做5000年文物展 ——专访北京2008奥运会形象景观艺术总监王敏
作者:曾焱走在街头,坐在电视机前或者比赛场馆里,我们每分每秒都会和王敏主持设计的奥运形象景观相遇。王敏现在有3个身份: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2008奥运会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他和美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设计团队的全部工作,部分浓缩为3个白色大开本的设计标准手册:《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使用手册》、《北京2008奥运会体育图标》、《北京2008奥运会色彩基准手册》。一家美国媒体这样评述这个团队:在王敏的领导下,包括中央美院学生和老师在内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设计团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研发出了优美全面的设计系统,把西方设计融合进其有5000年历史的艺术传统里,“他们的创作重申了奥林匹克精神和这一国际性多元体育运动赛事的重要性”。
北京奥运会改变了王敏的人生。这个改变要追溯到2001年,“当时我45岁,在国外学习生活了20年,在旧金山有一个设计公司”。2001年2月,北京奥申委要给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做一个多媒体陈述报告,4天内征集了17份方案都不满意,有人提议飞去旧金山请曾经担任过全球最大图像设计软件公司Adobe设计总监的王敏。奥申委给了王敏一星期时间,王敏动用了几十年设计生涯的全部经验,周五晚24时方案完成,周六派人携光盘飞到北京,王敏的方案于是被奥申委全体认可。2001年5月,奥申委又请他回国设计7月13日去莫斯科的多媒体陈述报告,并交给他一个临时团队。一个多月没日没夜地苦干,他们这份方案也被采用了。当时王敏就跟奥申委的人说,如果申奥成功,我一定回来。
申奥成功后,2003年夏天王敏全家搬回了北京。北京奥组委的人事安排还没有完全到位,中央美院请他出任设计学院院长,“对我来说这是特别好的机会,在中央美院这样一个平台上做设计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他找到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谈了自己的想法,刘敬民让王敏先帮着设计些信纸、信封、名片,当时这一家人还住在宾馆里,王敏用手提电脑做完了这些设计,意识到北京奥组委需要一个形象的整体规划。
王敏回来的第二个月,也就是2003年8月,奥组委开始启动赞助商计划,由于赞助商要使用奥运形象,奥组委请一些机构做奥运形象指南的定向邀标。中央美院组一个团队参加竞标,“从个人角度,我想继续参与奥运设计,同时我又很希望把这个机会当成我在美院设计教育的一部分,把美院的资源调动起来,所以就想到成立一个奥运艺术研究中心,最终机构得到奥组委的认可、批准,变成国内唯一一家奥运艺术设计研发中心,国际上也仅有几家”。
王敏一直记得萨马兰奇说过的话:“一个体育馆完成后,如果没有奥运景观它只是50%完成了,只有把奥运景观放进去才是100%完成了。”在王敏心里,奥运会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设计项目,2006年10月,他被北京奥组委正式任命为这个最大设计项目的形象景观艺术总监。
( 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中国,加油”的呼声响彻全场 )
学生们也一直记得王敏刚来时跟他们说过的一句话:“设计为人民服务。”有学生做了院长的小雕像送他,手里拿小旗,上面刻了这句王敏语录。“其实我想用这样一句好玩的话告诉他们,要时刻想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设计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带领学生加入奥运设计这5年,成了他这句话的最好一次实现。
三联生活周刊:能不能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是奥运形象景观?
王敏:奥运期间,大家看到的和奥运相关、用来烘托奥运气氛的一些东西其实就是奥运景观,比如旗子、围挡、大招贴、多媒体演示、体育场馆里的视觉效果等等。要完成景观,首先需要一些形象元素,最重要的几个元素包括会徽(舞动的北京)、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单项体育标识(舞动的文字)、核心图形(祥云)和色彩系统。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整体视觉形象。
三联生活周刊:看了第一天几场比赛的电视直播,对场馆的奥运景观有一些直观感受,尤其感觉到多色彩的整体呈现非常漂亮。你们给6种奥运专用色彩都取了名字?
王敏:这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一个设计。色彩千千万,当我们从中选定奥运专用色之后,取个名字让色彩一下就有了生命,有了文化感。在北京开奥运会,红色一定要做主色,在国际上大家看到红色就想到中国,已经变成了符号性的色彩,同时红色又比较喜庆,中国人好客也是通过红色体现,所以就取了“中国红”的名字。最开始我们想用“故宫红”,就是故宫宫墙那种大气、沉稳的红,后来发现宫墙的红色偏沉重,不够热烈,体现不了欢快和庆典的气氛,就把色彩调得更艳丽一些,改叫“中国红”。
由红色想到黄。从景山上往南看,整个故宫琉璃瓦的黄色能让人感动,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皇城气派。黄这种颜色本来容易产生飘的感觉,但是故宫的黄稳重、华丽,所以取名为“琉璃黄”,跟红色放在一起显得特别华贵,特别中国。
光有这两种颜色还不够。出于对运动员视觉的考虑,比赛场地用色不能太红太黄,怕对运动员产生刺激,于是增加了蓝和绿。在国际上,另一个能作为中国符号使用的是瓷器,尤其是青花瓷,所以蓝色取名“青花蓝”,象征文明和创造。绿色的取名我们动了一番脑筋,有人联想到北京的市树“国槐”,就叫“国槐绿”了,表达绿色奥运的理念。
有了这4种颜色,我们觉得代表北京的应该还有“灰”,长城、胡同是灰色的,北京很多老建筑也是灰色青砖的,能体现千年古都的历史痕迹,于是有了“长城灰”。设计中没有白色不行,最后加入了“玉脂白”。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的“金镶玉”奖牌也是从100多个方案竞标中胜出的,最初设计就决定从传统文化切入吗?
王敏:从头到尾我们的想法都形成了明确的方向,就是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单项体育标识是从中国文字中得到的灵感,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篆字之美”。残奥会会徽用的是书法,体现的是书法之美。奖牌是中国玉文化的体现,火炬接力景观我们加入了中国织锦的元素,核心图形既有祥云,又有中国如意和飞天绶带。
三联生活周刊:奥运设计既为中国,也为全球。面对跨文化选择,如何在兼顾的同时体现民族性格?
王敏:我们的诉求是控制尺度,我的东西方教育背景在设计中能更大程度上帮助我去把握这个尺度:既是中国精神,又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既是传统的,又体现现代中国理念。我们一直在追求体现强烈的中国色彩,但这种追求建立在一个基础上:让西方看到中国的文化积淀,但不是在做5000年文物展。怎么把握这个尺度是很关键的,恰到好处才是一个好的设计,比如现在深圳在做2011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需要的形象设计就跟北京不一样,深圳是一个新的有活力的城市,没有那么多文化积淀,但北京不行,一定要把古都深厚的文化体现出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中西方恰到好处的那个点。
三联生活周刊:怎么通过景观设计表现中国人的好客,同时又能以东方的优雅区别于西方的直接?
王敏:景观不能完全呈现你说的东方式好客,但可以做到部分效果。比如景观色彩,我们用多色来表现热烈的感觉,中国传统的红和黄则特别让人兴奋。最有创意的部分是在奥运核心图案设计中使用了渐变色,往届的奥运会都没有用过,我们是首次,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技术原因,因为现在的技术手段允许了变化:以前都使用平色,这次可以用很多过渡色。我们当时的想法是让景观色彩能像中国的丝绸一样,呈现富丽、柔润的感觉,而不是冰冷,于是想到用渐变色体现东方的柔润之美。渐变色还借来了中国水墨画飘逸、浸润的意境。同时因为这种渐变,色彩也变得更有运动感。
三联生活周刊:红和黄,祥云和如意,设计中大量使用这些大家都过于熟悉的中国元素,会不会有同行批评缺少创意上的突破?
王敏:肯定会有这样的想法,觉得我们的设计过于传统,创意不够,时尚不够。但对我来说,奥运在中国北京举办,我们的设计就应当具有民族性,应当具有中国色彩,应当留下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奥运遗产,这一点是大家都认可的,从不怀疑的。
每届奥运会对形象景观都有自己的取舍,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设计理念跟我们就完全不一样,他们提出不要民族性、不要传统、不要常用符号,他们想要的是用设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奥运。当然他们也在调整和改变,说是不要民族性,最近做的一件设计就把国旗元素加进去了。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已经呈现给大家的这些奥运景观设计,你觉得哪个项目最完整地体现了你和团队的这种设计思想?
王敏:大家常提到的奖牌以及单项体育标识,这两项比较能够体现我们的设计理念。北京体育场馆的景观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我们追求的效果。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运动员的开幕式入场服装是你们设计的吗?
王敏:不是,这有不同的团队。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奥运核心图案,我听说最初被看好的是七巧板而不是祥云?
王敏:这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话题。用七巧板把“永”字分割,特别有中国味道。我们当时觉得这个方案作为核心图形比祥云更好用,但最后还是确定了祥云的方案。一方面是对用“永”还是其它字众说纷纭,难以做决定,当然也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我们在做奥运形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么多年使用的所有设计标准几乎都是西方制定,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根据中国传统来做一个标准规范?所以我们曾经试过九宫格作为规范基础,当时找到九宫格的想法之后,大家都挺激动的,因为这是第一次可以在设计中不用西方引进的“CI”指南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德国设计师奥托尔·艾舍(Otl Aicher)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做的规范设计受到很高评价,通常被作为一个评价标尺。
王敏:我也很喜欢慕尼黑那一套设计,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体育标识规范化了,成为一个更国际化的图标语言体系并且至今使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也很出色,推出了一批日本本土设计师,做了一批到现在来看仍然具有震撼力的海报,会徽也不错。从设计角度看,东京奥运会对日本的设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形象管理上是最成功的,合理、统一、协调,一个很小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很小,但他们是从一开始就搭建起来的内部团队,没有让外面的服务商参与。审批程序也很简单,设计总监就是最终决策人,不需要很多人反复审批、很多人表达意见,他通过就行了,最后交给国际奥组委认可。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做的单项体育标识得到了很高评价,私下有没有将它和奥托尔·艾舍的设计做过比较?
王敏:慕尼黑奥运会是把体育标识规范成为国际语言,我们是在规范的基础上让它有了民族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但看起来仍然是国际语言,大家都能懂。
三联生活周刊:到目前为止,听到的反馈如何?
王敏:西方设计界都特别惊叹,都说很好,国内也是。但这个设计过程是很艰难的,多次有人提出让我们把设计方案弄得再写实一些,觉得现在太抽象了,到最终决定通过的时候还是有强烈的反对意见。设计风格决定后,还需要每个国际体育组织表态,比如国际体操协会、国际田径联合会等,他们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在满足不同方面要求的同时,保持自己原有的设计风格。在一层层审批中,很容易某一轮的某一句话,一个好的方案就没有了。这也是这几年我回国做设计觉得辛苦的一件事。■
(实习生吴新叶对本文也有贡献)(文 / 曾焱) 景观王敏奥运会形象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