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临江的战略考量

作者:蔡伟

​四保临江的战略考量0

( 萧劲光  )

四平之战后,林彪率主力部队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总司令杜聿明决定乘胜追击,把民主联军压迫到东北最艰苦、难以生存的黑龙江边加以消灭。南满军区部队机关和四平撤退部队一部在1946年冬撤到长白山下的临江4县时,基本上被国民党追兵逼入了长白山区这个东北地理上的死胡同。

如果不是亲自到过临江的人,很难理解当年部队为什么对临江的去留有那么大的纷争,难以理解陈云当年拍板执行东北局留在南满的决策会有那么深远的重要性。临江县政府顾问、《陈云在临江》电视连续剧制片人侯振才说,1946年冬,南满主力3纵4纵和各军区机关撤退到长白山根据地时,仅拥有临江、长白、抚松和蒙江(今靖宇)4县。临江的名字和县治在战后曾发生多次变动。当年的临江县解放后搬到了八道江区成立浑江县,临江县解放后则升为区。县治搬迁,很能反映出当地地域逼仄贫困的窘境。

进攻一方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占领辽东门户通化,在战略上堵住了民主联军的主要出口。临江和附近的通化一带虽然多山,但绵密的铁路和公路网却能给兵力不足的国民党军提供机动的便利。临江虽是长白山下偏远小县,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通了铁路。为了掠夺中国资源,建设所谓满洲,日本人用中国人力物力资源修建的通化—临江铁路,穿山越岭一直延伸到临江县鸭绿江下游的铁矿矿区大栗子镇,这条铁路至今仍在为通化钢铁公司供应矿石。民主联军撤退到临江后几乎调动了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就在大栗子镇,日本人修建的矿区办公楼曾被用做后方战地医院。当时,有多达40多家单位挤在临江狭小的县境内,就连住处都不敷使用。

在往返大栗子镇的鸭绿江沿江公路上,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馆长王明才说,当时连200多公里外深山里的长白县都挤满了撤退的机关。临江等4县虽然相互依靠,相互间却被崇山峻岭隔绝,各县交通联系至今都处在当时位于前线一带的白山市。从临江到长白当时只有盘山小路,很多重伤员在转移途中牺牲,至今沿途还有好几个小规模的烈士陵园。而临江县则与朝鲜隔江相对,背靠长白山。虽然能使用朝鲜境内作为北满和南满之间的物资、人员通道,但于战略无补,所谓长白县甚至都没有进行大规模游击作战的回旋余地。严酷的自然环境甚至直接影响到生存,从通化到临江、长白一路,沿途所见,连稍微宽旷点的谷底都不多,坡度不是很大的坡地几乎全被开垦,如同百衲衣一样绵延到很多山顶。王明才说,临江一带基本只产玉米,至今粮食也不能自给。当时临江4县仅有22万人口,却要供给突然撤来的4万多部队和机关人员,连玉米大饼子都不能保证。

东北的寒冬是民主联军的另一个主要“敌人”,它带来的部队减员甚至超过战斗。如今临江冬天已经很少有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气温,王明才说,当年零下40摄氏度也很平常。杜聿明曾宣称共产党的部队由于缺乏冬季服装而战斗力不如国民党军。虽然战果是一回事,但事实上从辽宁南部突然撤退来的部队当时的确极度缺乏棉衣和棉帽。一次为了保障南满主力4纵出击,辽东军区总部甚至需要发动3纵部队捐献和借用棉衣给4纵官兵。

​四保临江的战略考量1( 我军在桦树林子与敌展开巷战 )

地理上看似绝境的态势迫使1946年11月1日(此时陈云和萧劲光尚未到达临江)东北局对南满战略任务做出了最坏的打算。东北局指示中第一条明确要求南满部队“必须把保存的武器、弹药迅速转移到朝鲜境内,免得打掩护仗和失掉东西”。时任辽东军区司令员的萧劲光后来回忆说,当时南满部队的主力3纵4纵已经做好了北渡松花江的准备,地方部队则准备上长白山打游击。南满部队持撤退意见的高级干部的理由,除了地形上的不利,还包括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当时南满部队平均每个师只剩6000多人,主力大量减员,地方武装更损失惨重,临江4县人口稀少,几乎没有多少兵员可以补充。萧劲光和陈云刚到临江后,在七道江村召开的第一次南满地区军队地方主要负责人会议上,萧劲光曾以武松打虎、需要几个来回反复搏斗比喻要坚持南满,结果曾“一时竟成笑柄”。

不过在陈云分析中,即便撤退,长白山一带的地形会让部队付出更大、更无谓的代价。1946年底长白山的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严重缺乏冬装的部队很多战士都没有棉衣,而数千名伤病员无论翻山越岭还是留在临江,面临的都是死亡。临江紧邻中朝界河鸭绿江,南面的朝鲜虽然可以作为隐蔽的往来渠道,却不能作为南满部队大规模撤退到北满的公开通道。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从临江前往长白山以北的延吉一带,唯一的选择仍然是绕过白山市前往抚松,翻越长白山西坡进行漫长的行军。当时陈云估算冬日如此翻越长白山会导致四五千人的损失。陈云的分析绝非没有依据,此后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在三下江南一次撤退途中突然遭遇零下40摄氏度严寒,一夜之间全军竟然冻伤8000多人!

​四保临江的战略考量2( 南满我军在柳河迎击敌人 )

东北局的眼光之所以选择坚守南满,在于眼里是东北而非局部。当国民党军队把南满民主联军压缩到临江一带后,地理上也开始出现不利于国民党军的一面。从通化前往临江的公路必须经过长白山余脉老岭中唯一的狭长山谷。现在,国家资助老区建设的一级公路越岭架桥,打通了3座穿越老岭的隧道,最长的一条长达2700多米。今天临江到通化的公路交通只需要一个半小时。侯振才说,当初陈云从临江前往白山的七道江村开会,先坐火车后骑马用了两天,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紧逼到临江后,由此难以在继续进攻中发挥机动优势。事实上,国民党部队此后从未能攻入临江,当国民党军试图从辽东绵延谷底中多方向迂回到临江后方时,战线逐渐拉长的部队开始被绵延破碎的山谷从地形上分割,民主联军的战机也就出现了。决定留守南满的民主联军决定派4纵潜伏到国民党军战线后方进行外线作战。上万人的部队以团营为单位从不同地段向国民党战线背后渗透,多数时间对方竟然毫无察觉。地理的利弊真可谓是此一时彼一时。

东北局虽然让南满着眼于东北大战略,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临江一带作为牵制力量的地理优势。1946年11月1日东北局的指示中,指出长春北部空虚,且距离结冰期不远,在松花江北部的北满部队可以通过冰封的江面向南出击。对于和共产党隔江对峙的国民党部队,辽东的南满部队“无论如何必须完成这一抑留敌人的战略任务”。东北局战略上要求也基于临江的地形并非全无坚持的条件。临江4县虽然地域狭窄穷困,地理上并非像当年四方面军试图停留的川康地区那样绝望。东北局当时从整个东北地形人口分析,西满地区“全为平地,人口太少,且有蒙古问题;东满(延吉一带)人口亦太少,山太大,缺粮食;北满且有河流阻隔,或为荒山,或数十里、数百里不见人烟。人口密集的地方则多靠河流,将来仍有失陷的可能”。只有南满是休养生息、扩大兵员最好的地方。

​四保临江的战略考量3( 在松花江以南城子街战斗中的我炮兵阵地 )

1946年12月26日“七道江会议”后两天,林彪、彭真和高岗给南满的电报中就指出,“沈阳、四平以东的广大地区都是山地,但内部五大河流阻隔,人口条件亦较好,且皆为汉人……3、4纵队必须仍能在此广大地区内生存”。东北局最后下决心,把五分之二的主力留在临江以坚持南满,在于南满不但是东北最富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连接北满,未来能南下反攻的基地。对于兵力不足的国民党军来说,共产党选择了坚守临江,他们便不得不开始陷入在松花江畔和通化相距遥远的战场往来调动、两线作战的困境。■

陈云

​四保临江的战略考量4( 陈云  )

最早率领八路军进入东北冀、热、辽的16分区司令曾克林(时任沈阳卫戍司令)向党中央汇报了东北局势,促成刘少奇等改变党中央当时南进的计划,决定八路军主力先北上进军东北。刘少奇将成立东北局的意见报告毛泽东,最后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中央局,陈云和彭真等与曾克林乘坐来时的苏军飞机前往东北,显示出对东北的极度重视。飞机在山海关机场加油时发生意外导致多人受伤,陈云摔入驾驶室却毫发无损。在国民党军队进军东北初期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南满部队虽然在1946年取得了新开岭战役一次歼灭国民党号称“千里驹师”整编25师的胜利,但仍然被迫向长白山区撤退。当时南满部队高层对于到底坚持南满,还是撤退到北满有很大的分歧。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任南满分局书记、辽东军区政委的陈云受东北局委派,从北满绕道朝鲜到达临江。在位于通化不远的七道江前线召开的“七道江会议”上,陈云根据东北局对南满的战略任务指示,最终拍板决定坚持南满,成为“四保临江”最重要的战略决策。陈云在南满和临江根据地主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加强根据地建设,对前线作战起到极为重要作用。

萧劲光

陈云的夫人于若木晚年回忆陈云的话:“前方有你萧劲光,后方有我陈云给你做后勤保障。”于若木特别说明陈云在四保临江期间负责政策和后勤,没有上过前线,前方指挥打仗的是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萧劲光回忆说,他是1946年10月27日和陈云一同离开哈尔滨,经过牡丹江、图们取道朝鲜前往临江。途中在宁安县乘火车时险些因火车失控而撞车。二人到达临江后成立了南满分局,萧劲光任辽东军区(也称南满军区)司令员。对于南满部队动向,萧劲光主张留下作战。他在12月11日发起并主持了“七道江会议”。与会的李伯秋在1946年会议上记录的工作笔记完整地记录了萧劲光在“七道江会议上”关于坚守临江根据地利弊分析的讲话,此时陈云尚未与会。萧劲光认为,南满是东北最好地区,是防御与反攻的关键点。而谈及国民党对根据地可能采取的清剿手段,萧劲光认为,“大体上不出乎日本人对付我之办法。只是他们不是民族敌人”。首战临江中,来南满不久的萧劲光曾带两个参谋,乘吉普车日夜往返正面3纵部队的3个师,对当时作战信心普遍不大的前线部队指挥员实地分析指导。

一保临江

(1946年12月17日~1947年1月21日)

国民党军:第52军195师583、584、585团,第2师所属4、5团;第71军91师所属271、272、273团;新一军新30师88团;第60军182师546团及暂编21师1团一个营。共6个师番号,计10个团。

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3纵3个师在正面,4纵3个师在敌后。

配合部队:北满主力第1、2、6纵队及独立1师于1947年1月5日越过松花江“一下江南”。同时民主联军东满军区警二旅、24旅所属辽东军区指挥,配合作战。

主要战况: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因北满告急,急调71军91师、新一军新30师被迫驰援北满,东北民主联军北满主力则在1月17日撤回松花江以北。

结局:3纵在小荒沟歼敌一个营,4纵在敌军后方拔除据点40多处,敌军被迫撤退。

二保临江

(1947年1月30日~2月8日)

国民党军:52军195师及所属583、584、585团,第2师4团及6团两个营;新6军新32师64、66团,207师第一旅3团;60军暂编21师2团。共5个师番号,计3个师。

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3纵7、8、9师和4纵11师。

主要战况:3纵7师在通化县光华镇高丽城子屯三面包围国民党52军195师,因警戒疏忽致使被围之敌突围逃跑,在追击中歼灭195师583团、584团各一部及585团两个营。此后再次歼灭国民党新6军207师1旅3团,俘其团长张建勋以下1370余人。

结局:历时8昼夜运动防御作战,3纵歼敌5200余人,国民党军未能攻占临江,双方从攻守变为拉锯。

三保临江

(1947年2月13日~3月24日)

国民党军:第71军91师271、272、273团;新6军新22师66、64团;第52军195师583、584、585团,2师4、6团;第60军暂编21师加强2团。共5个师番号,计近4个师。

东北民主联军:主要为3纵7师、9师。

配合部队:北满民主联军主力第1、第2、第6纵队及独立第1、第2、第3师于2月22日越过松花江“二下江南”,国民党军被迫从南满调新六军新22师驰援北满,使南满之国民党军再无力组织进犯。3月1日,北满主力主动撤回到松花江北。同期民主联军西满军区保1、2旅先后收复开鲁、库伦、长岭等地,歼敌1600余人。3月7日,东北民主联军主力第三次越过松花江,在迫使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变更部署、缓解了南满压力后,于3月16日重新撤回松花江北。

主要战况:多路击溃国民党军,但未能围歼其主力。部队伤亡很大,10师师长杜光华、3纵队著名战斗英雄李安仁、4纵队著名战斗英雄丛德滋等都在此役光荣牺牲。

结局:歼敌1500余人,俘虏4980余人和大批武器弹药。国民党军第三次进攻临江被打退,并收复辑安、金川、柳河、辉南、桓仁5座县城。南满战局开始变为国民党的守势。

四保临江

(1947年3月27日~4月3日)

国民党军:11个师番号计20个团的兵力分三个集团。

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3纵7、8、9师附军区野炮营,4纵10师附纵队炮兵团。

主要战况:国民党军89师及54师162团初到临江作战,未曾受挫,被诱至柳河县三源浦乡红石村和兰山谷地,民主联军3个师已经再次设伏并迅速包围该师。89师少将代师长张孝堂、少将副师长秦世杰、政治部主任唐彬以下7800余人被俘。师长躲藏在山洞中逃脱。

结局:国民党左右进攻集团退却,第4次进攻临江失败。东北国民党军“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失败,南满和东北战局扭转,东北野战军四保临江后在东北转入战略反攻。■

战线后的对手——四保临江国共双方作战序列

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在南满以通化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进行了108天的“四保临江”战役。经历了四平之战的挫折,东北民主联军虽然刚赢得新开岭大捷,总体上仍面临被迫撤退的问题。主要根据地大片丧失,南满根据地仅剩下长白山区的临江、抚松、江和长白4个县。这4个县不但地狭人少,而且基本上背靠长白山,缺乏战略回旋余地。东北民主联军最终决定放弃越过长白山北撤,留在临江,与松花江以北的北满部队呼应。四保临江战役,从南满战场,是辽东军区四纵在外线,3纵在内线的配合;东北战场,是南满战场和北满战场的配合。一场精妙的战略棋局,同样需要完美持续的战术实现。第四次保卫临江战役中,3纵将首次前来临江作战的国民党第89师诱入柳河县三源浦红石村和兰山村河谷,进而全歼。这场以3个师围歼国民党1个师的战斗从头到尾只用了3天。

双方指挥机构

□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指挥,前方指挥所设在通化(一、二保临江)

□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杜聿明指挥,前方指挥所设在通化(三保临江)

□ 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郑洞国指挥,前方指挥所设在新宾(四保临江)

□ 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指挥,辽东军区位于临江县 历史抗日战争临江国民党萧劲光四保考量四保临江东北民主联军战略长白山景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