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分身极限几何
作者:尚进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的1.6%股份,许久没有开出大额支票的微软,突然出手不凡地买了Facebook的股份,这让已经稳居美国社交网站头号交椅的Facebook,一夜之间账面估值高达150亿美元。更让那些暗藏于全球各个旮旯的互联网投机分子们都大呼过瘾,相比默多克两年前破费5.8亿美元网罗MySpace,以及Google作价16.5亿美元吃掉YouTube,Facebook绝对很会利用微软的恐慌和贪婪心理,要知道2006年雅虎曾经跟Facebook碰过头,谈来谈去的出价也不过7.5亿美元,但短短一年多,Facebook的价值已经蹿到了150亿美元,所有人都惊奇于Facebook到底值钱在哪儿?
那些中国本地经营社区业务的投机公司们,似乎都从Facebook被微软投资上找寻到了一点点自信,可却没人思考Facebook在2007年5月底宣布开放第三方开放平台的长远意义。实际上,就在微软和Facebook讨价还价的时候,Google内部曾经召开过一次15位业界专家出席的秘密会议,讨论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应对Facebook开放平台的威胁。15位智囊给出的应对方案更简单,Google也要开放第三方平台,在他们看来,之所以微软舍得掏钱网罗Facebook,就是看好了Facebook作为网民个人数据接入口,只要通过开放程序API接口,就可以将数亿网民的信息直接移植到任何平台上,并且从根本上粘住每一位网络自然人,这将很有可能决定下一个互联网商业热点在何处。更为隐秘的是,Google也要开通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内部开发代码暂定Maka-Maka。
“我也要做中国的Facebook。”中国互联网圈子内理性压过了口水,尽管很多人都暗藏着这句口号,却没有谁敢于喊出来。所有人都明白,平地崛起一个数千万用户级别的社区网站已经失去了商业意义,可更多的人并不想彻底放弃网络社区的机会。在他们看来,Facebook或者MySpace的传统网页式样并不奇特,商业门槛更多是依靠资金砸出来的,反倒是《第二人生》这种虚拟人物界面的网络社区更受宠爱,每个人都打算做自己的“企鹅俱乐部”,等着再出现一个手握3.6亿美元巨款的迪斯尼。从加州圣何塞的全球虚拟世界大会到东京的虚拟世界2007峰会,一场场以虚拟社区为噱头的研讨会此起彼伏,保守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球至少同时独立运行着25个以上的虚拟世界,科幻电影《第十三层楼》中构思的虚拟世界连环套正在悄悄逼近现实。
不论是Facebook这类开放API的网页式社区,还是《第二人生》模式的虚拟环境类社区,除了界面和表现形式不同,这些社区都离不开活生生的网络自然人,一切信息运转都是依赖于用户的键盘和鼠标,可却没人在乎有多少用户忠实于自己的虚拟身份,就算全球10亿网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社区身份,也根本不够全球近百家各类社区瓜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互联网追新潮的盲从者,生怕自己惯用的虚拟身份在某个网络社区内被别人占据,这种场面似乎与1999年前后免费电子邮件热潮有些相似。当时的统计显示,每个互联网用户平均至少注册了8.6个电子邮箱,可在2005年的时候,这些邮箱只有18%还在被使用,此时每个互联网自然人平均使用的电子邮箱仅为1.73个。
尽管电子邮箱的历史趋势统计数字套用在网络社区上并不科学,但每个人只有24小时的时间肯定没有争议,按照Diff数据小组调研的统计,大量用户每天在Facebook上停留的平均时间高达1.7小时,而《第二人生》的类似统计数字更接近3小时,每个人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同时耗费在多个网络社区之上,一个人不可能经年累月将自己生命的近1/10耗费在网络社区的数字化分身上。如同2005年全球兴起博客热潮之后,大家只注意到了少数明星博客的光环,却忽视了全球接近39%博客几近停止更新的瘫痪现实。类似经验也完全可以套用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上,面对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网易、完美时空、金山、巨人、网龙,这7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网络游戏概念股,根本无须在财务上探究史玉柱如何在2007上半年以净收入6.87亿元博取高达6.2亿元的毛利率,中国5000万网络游戏适龄玩家的人口上限,已经决定了现在股市上的网络游戏泡沫浓稠程度。传统商业时代的二八现象很有可能在纯粹Web2.0概念的网络社区重演,只有少数的社区注册者将成为存活下来的网络自然人,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从生理和物理上决定了未来社区网络的天花板高度,虚拟分身的社区极限,早已经注定了未来互联网的真面目。■ Facebook技术马克·扎克伯格微软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