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芝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在林芝0( 藏在深闺的“西藏江南” 西藏东部的林芝海拨只有2900米,物产丰富,自然风貌保存完好,一派森林云海景色,风景美妙绝伦。除藏、汉、回、怒族外,还聚居着珞巴、门巴、纳西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 )

比起拉萨周边和阿里地区,对于那些希望在西藏找寻到别处生活的人,林芝诱惑力和挑战性似乎不够。它不够艰苦——一入林芝地区,立即觉得胸口轻松很多。林芝地区海拔普遍在300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墨脱等地海拔只有几百米。它也不够神秘——它不是需苦苦追寻才能进入的香巴拉,除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林芝地区大部分县乡通汽车,和西藏其他地方相比交通最为便利。一直以来,林芝被称为“西藏江南”,这个称呼得自林芝的自然风光。从拉萨出发,沿川藏公路东行,一路树木苍翠,水声潺潺。林芝大部分地区四季常青,气候自西向东呈现从温带向亚热带甚至热带的分布。很多旅行者因此将林芝地区视为只以自然风光取胜的地区,在各种有关西藏的背包客手册上,描述林芝地区的部分总是少而又少。

然而林芝或许才是西藏地理人文最为复杂和丰富的地方。

林芝地区的心脏在八一。八一不是市,是镇。20年前这里是八一新村,几户农家形成的小小自然村落,没有街道,四周是河滩和原始森林。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地区行署落在八一,城市随之而起。虽然名字依然是镇,却是林芝地区的第一大城市。

在八一,无法觉察到身处藏地。到处都是内地援建的建筑:白色瓷砖,水泥屋顶,蓝色或绿色的玻璃,没有风格,没有审美。街道以来援建的城市命名:广东路、福建路、深圳大道、广州大道……

这几乎是一座四川人的城市:川菜馆和火锅店如同拉萨街头的甜茶馆遍布每个角落,所有会讲汉话的人都带着浓浓的四川口音。八一是川藏公路南线的重镇,川藏南线自1958年正式通车,从雅安起与国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其中波密、林芝、墨竹工卡俱在林芝地区境内。四川移民沿着川藏南路西进,到了八一就落地生根。

在林芝1

像所有这样的移民城市一样,八一充满着一种拓荒者特有的生机。简陋的步行街到夜晚22点30分依然灯火通明,这里可以买到藏地所有的出产:从水晶、绿松石到藏红花、天麻甚至青冈菌、羊腿菇。货物以麻袋为计量大宗交易,小旅馆里住满了长途司机,更新的小旅馆不断开张。街上的中医按摩只要10元一小时,态度和蔼,技术熟练,老板一家也是四川移民,真心实意地对客人说:“八一到处都是机会,我刚来时,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连街上擦鞋的鞋童,一天都可以挣几十块。”因为生活目标极其明确,注重仪表,不喜欢享乐,酒吧、夜总会老板在这里生存维艰。不喜欢别人在他们面前提起传统和过去,认为那是落后的象征。整座城市只有两家卖传统服装和饰物的店,价格便宜,依靠旅游者而季节性生存。

八一西边是墨竹工卡和工布江达,旅行者在这里探访太昭遗址和工布藏族历史与风俗,巴松错湖、阿沛庄园位于工布江达和八一镇之间。这条道路曾经征战频繁,一直是川藏路上的交通要津。康熙五十九年,定西将军葛尔弼率清军自四川入藏,驱逐蒙古准噶尔部通此地到达拉萨,从此此地成为川藏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清朝在川藏通道沿途每隔短则60里,长则180里设置驿站。此地驿站先设兵120名驻防,后加设千总一名。这里也是川藏通道上的军事要冲,西临拉萨河谷、北与嘉黎接壤,东与波密为邻,向西可进攻拉萨,向北可拒嘉黎方向之敌。且民风剽悍,驻军多与当地人配合作战才能取得胜利,葛尔弼率清军到此平叛准噶尔部时,初时久战不下,后笼络工布头人带领本地工布兵2000名为头阵,才顺利进入拉萨。

1909年,辛亥革命前期,反清排满思想蔓延到西藏,藏军产生排满之意。清政府派川军入藏,此地也是重要据点。一直到50年代,解放军18军入藏解放拉萨,也先派了一支先遣队埋伏在江达。

自八一镇向南,是林芝、米林、朗县。三地森林资源丰富,是木材和药材的出产地。林芝县内有鲁朗林海和巨柏林,鲁朗林海被称誉为“东方瑞士”,高山草甸与森林交错,藏区有一句话:“到了工布、鲁朗,会忘自己家乡。”巨柏林距八一镇只有8公里,树高平均44米。其中有一棵树直径5.8米,树高50余米,传说树龄已有2500年,是苯教祖师顿巴·辛饶米沃的生命之树,树上挂满了信徒们敬献的哈达和经幡。米林在藏语是有“药洲”的意思,是传说中藏药的起源地。在米林森林采访时,当地人在林中随便溜达一会儿,手中就抓满了各色植物出来,向你详细解释:这是三七,这是七叶一枝花。这里分布着上千种药材,从天麻、三七到灵芝、虫草、红景天、雪莲,是名副其实的“药王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所有到林芝的背包客的必经之地。在八一的任何一个旅馆里都能见到全身户外装备的行者,“到墨脱去”几乎是他们的旗帜。“莲花圣地”的称谓、白马岗的传说,甚至安妮宝贝的小说,都成为他们的动力。几年前,一部名叫《心跳墨脱》的电影在墨脱拍摄,那些后来在媒体上拼命渲染拍摄之艰难的主创人员,在墨脱让普巴书记非常失望。“热带雨林的镜头本来是要在山上拍,那天下了点雨,他们就死活不上去了,对我们说,我们的器材有好几十万元呢,要是滑下来,砸了器材,你们赔得起么?”还有一个镜头是蚂蟥吸附在一个演员身上,那个演员怕流血,不乐意了,最后只好把蚂蟥弄死,放在身上装装样子。那部电影拍完后,普巴书记不再看任何关于墨脱的文艺作品,包括新近一本以墨脱为背景的畅销小说。“假得很。”他说,“总是渲染我们墨脱的困难和贫困,来表现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在他看来,大肆宣扬所谓的徒步墨脱的体验是非常可笑的,因为那就是每个墨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外来者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对于内地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每一件事物,对墨脱人来说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墨脱县外有一座水泥桥,这座水泥桥是墨脱县引进的第一个项目。1993年,为了谈这个项目,普巴带着11个人出山。正是3月,所有出山的山口都被大雪封锁,普巴一行人只能沿着雅鲁藏布江向外走,睡岩洞,喝芭蕉根的水,走了10天才走出峡谷。回忆起那一段旅程,普巴说他唯一的感受是:“枪毙我我也不走了。”

普巴说,墨脱人真正需要的不是神话和渲染,而是一条整齐的公路。从东面的波密到墨脱有过一条简单公路,但非常不好走,坐北京吉普要整整走两天。前几年曾请过专家来测量地质,专家给出了一个要打8个涵洞的方案,造价高达33亿元,至今没有人能拿到这样大的一笔投资。■ 墨脱林芝拉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