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我们的家园:可燃冰:一半是海水一 半是火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伊凡)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基础上。然而过度开采能源使我们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两大突出问题,寻求新能源是目前的迫切任务。建国以来,我国的GDP增长了十几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特别是近几年,经济高增长建立在能源高消耗基础之上。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带来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等问题。据统计,我国煤炭目前探明储量人均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石油探明储量人均为2.9吨,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0。而且,资源的长期开发也导致国内部分地区的矿产濒临枯竭。开发利用和不加限制地消耗大量的煤和石油等燃料,导致废弃物排放过多、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此外,还会诱发温室效应、酸雨等问题。寻找和开发利用清洁高效、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已经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
“可燃冰”就作为未来人类最理想的替代能源之一,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表示,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人民币8亿元(合1亿美元)进行可燃冰勘探研究,希望这种替代能源能够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发改委”网站上刊登的一篇报告称,预计在2010~2015年可对可燃冰试开采,但实现商业开发还有待技术上的突破。
所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也称气体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合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因天然气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故也有人叫天然气水合物为甲烷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故也有人叫它“可燃冰”。
关于其成因,今年2月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多国研究人员报告中说,他们在海底可燃冰所在地层中发现了348种新型微生物,这与可燃冰的形成有关。一般看法是,由于海底水温较低,压力大,海洋生物和微生物死后,尸沉海底,经过细菌分解后成为甲烷、乙烷等可燃气体,然后进入海底疏松的沉积岩,与水结合成可燃冰。
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的两倍,可满足人类千年的能源需求。可燃冰在海底储量丰富。报告指出,每立方米可燃冰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80立方米天然气释放的能量,用一根火柴靠近小冰块就可看到它燃起火来。“可燃冰可以说是另类天然气。因为它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在高于20℃的环境下,要好几百个大气压才能呈固态,必须放在液氮罐里。”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黄永样说。
中国从1999年起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从理论上讲,在南海、东海、黄海等近300万平方公里广大海域及青藏高原的冻土层,都有可能存在可燃冰。目前,中国海域内已经发现大量可燃冰储量,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估计就相当于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
黄永样说,从南海的水深、沉积物和地貌环境看,它是中国可燃冰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为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量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按成矿条件推测,整个南海可燃冰的资源量相当于我国常规油气资源量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南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点也不夸张。如能开发南海的可燃冰,像“西气东输”那样,实现“南气北输”,形成大的能源战略转移,将具重大意义。
不过,可燃冰是不同于常规油气的新型能源,仅在低温和高压力状态下才是稳定的,往往同自然环境处于十分敏感的平衡中,当环境变化时往往导致可燃冰的失稳和释放,要开采,人类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甚至潜在着灾难性危害。
由于可燃冰中绝大部分是甲烷这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全球可燃冰中甲烷量占地球上甲烷总量的99%以上,其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十分严重,使全球气候迅速变暖,灾难性地威胁人类生存环境。
此外,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关键的作用。可燃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一旦发生井喷,就会造成灾难性地质塌陷,发生海啸、海底滑坡和海水毒化等灾害。可燃冰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在考虑其资源价值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到有关开发利用将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环境灾难。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为人类造福。
“发改委”的报告称,我国年内将与德国在南海北部陆坡合作钻探可燃冰实物样品。■ 半是可燃冰一半火焰守望海水家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