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看大片一样看音乐剧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像看大片一样看音乐剧0

“中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度,在中国,每天都有新的惊喜。可能有一天你觉得很绝望,但忽然又有一天,一切机会都来了。”在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斐尔特看来,他们进入的,是这样一个充满变化和机遇的国度。2004年,把《音乐之声》引入中国的时候,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还只是一张纸上的设想。在过去20年里,斐尔特和另外几个朋友以斐尔特/罗斯/巴鲁克/弗兰克集团(Viertel/Routh/Baruch/Frankel Group)的共同身份出现在百老汇,制作了《理发师陶德》、《金牌制作人》和《霹雳发胶》等现代音乐剧。尽管他们的作品获得过21项托尼奖,但这家名字复杂的公司只不过是百老汇众多制作团队中的一个。托马斯·斐尔特最值得骄傲的,或许是他们比大多数同行先行一步进入了亚洲市场:早在1992年,由于看到了欧美演艺市场与亚洲演艺市场的差异,斐尔特/罗斯/巴鲁克/弗兰克集团的马克·罗斯(Marc Routh)与另一名投资人西蒙尼·吉纳特(Simone Genatt)联合创立了百老汇亚洲公司,从事亚太地区的表演艺术项目的管理、制作。不到10年,他们已经把自己制作的音乐剧带到了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成为百老汇在亚太地区最富有经验的演出管理公司。

《音乐之声》在中国的巡演,是百老汇亚洲公司正式进入中国的一次“试水”之作。在接受美国《综艺》杂志采访时候,西蒙尼说,这是一场“长达12年的操作”。那次演出让斐尔特印象深刻:“坐在我身边的是两个中国女孩,台上唱起《雪绒花》的时候,她们也跟着唱,英文歌词非常准确。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让斐尔特没想到的还有那些数字,比如98%的出票率、35%的投资回报率。2006年5月底,西蒙尼和斐尔特/罗斯/巴鲁克/弗兰克集团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在未来3年里,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将投入巨资,在中国20多个主要城市上演12部中英文音乐剧。“我们正在着力与中国各地的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托马斯·斐尔特这样说,对于这家新公司的成立,他显得很谨慎,连新闻发布会都没有大张旗鼓。

“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成立之前,另一家名叫“东方百老汇”的公司已经在2006年2月正式成立。合作双方是在百老汇拥有9家剧场的尼德兰德家族和陈纪新的北京时代新纪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于先他成立的东方百老汇,斐尔特这样形容两者关系:“我们是长期合作关系,我们从获得版权开始,主要是制作音乐剧;而东方百老汇是主办单位,以主办方的身份寻找剧院、安排宣传等等。”

陈纪新原本是中国文化艺术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北京许多有影响的演出都是她操办的——1999年张惠妹的个人演唱会、2001年紫禁城的“三高”演唱会、2003年华纳十周年群星演唱会等等。尼德兰德是一个家族企业:“我的祖父在1912年的时候在底特律收购了一个老剧院,后来我的父亲和伯父一点点地把生意向前推进,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尼德兰德环球娱乐公司现任总裁,尼德兰德家族的第三代这样说。《音乐之声》在上海风光上演的时候,尼德兰德也在中国:“我在中国做了将近四五年的调研,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对于西方音乐剧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猫》还有其他几个百老汇的音乐剧在中国的演出都很成功。”2006年5月,尼德兰德带来了《西区故事》。

“我们要像建立电影院线那样建成全国剧院网络,以支持引进百老汇的音乐剧。”这是陈纪新对这种运作模式的具体阐述。在陈纪新看来,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剧场。“在百老汇,我们有9家剧院,我们要进行巡演就必须有适合这样演出形式的剧场,所以我们在中国的一些重要城市寻找当地最好的剧院进行改造。我们要保证演出质量又要降低成本。”尼德兰德这样解释剧场在这个商业模式中的作用。陈纪新则讲了她多年做演出的心得:“大型演出在体育馆里很难收回成本,因为制作成本非常高。包括一个这么大的团队来回的飞机票,所有他们来的接待、工程制作、场租全部加到一块,费用很高。一堆的人,只能演出1~2场。但是如果能够做巡回不断上演,费用就低下来了,就像批发价和单价一样。”所以倪德兰德说:“我们策划一个剧目,不是为了只演出一两场,而是有着长久演下去的计划,服装道具等等硬件有时候要考虑到几十年之后。”

像看大片一样看音乐剧1

百老汇剧院连锁经营为百老汇带来的另外一个生机,是固定观众群的培养。事实上,支撑起百老汇的,不是那些各地的游人,而是这些剧院的固定观众,陈纪新说,他们做音乐剧的全国院线就是为培养起一批固定的观众群:“纽约百老汇剧院系统将近40家剧院每天约有3万个座位,其中半数以上的门票是在提前一年被预定的。还有欧洲的足球联赛,2/3购票者是他们的会员。百老汇剧院的经营者则以剧院为基础,将剧目制作、演艺经纪、市场推广、剧院管理融为一体,进行整体市场运营,从而实现了一次投入,反复、多年产出(如音乐剧《猫》连演近20年)和规模效益。”

在陈纪新看来,她和尼德兰德的合作,是为了学习他们的剧场管理经验。“我从来就觉得,剧场演出不是因为没资金,不是因为没有观众看,不是因为没有好作品,就因为管理跟不上。”陈纪新说,“我一直在说,我们演出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剧院在市场中的功能定位。我们以前一直不允许剧院管理者经营演出,剧院只能坐地收场租,其实就等于把这个环节人为地断掉了,大量剧院闲置在那里。我们这些做演出的人也总是拿到一个项目就去做,结束之后又不知道要做什么,然后去做别的演出,前一个项目刚刚培养起来的观众群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新项目的观众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们做了多少个第一次啊”,陈纪新这样感叹:“紫禁城三高、雅尼太庙音乐会;可是做完了一看,还是两手空空。我们这一行一直有‘一半靠运气’这一说,可是不能一直靠运气啊。”在她的计划中,“东方百老汇”计划在第一年建成至少有11家剧院组成的院线,并将在今后5年将院线规模扩大到23家剧院,不仅涵盖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也将涵盖国内主要二级城市。

而对于美国这些音乐剧的制作方和演出方来说,2006年是一个太好的进入时机。因为2005年9月1日新的演出市场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个条例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进入包括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在内的所有演出业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艺术团体的改制,破除国有演出机构的特权,降低演出经纪机构参与涉外演出的门槛;鼓励民营参与剧场、剧院的改造和经营;有限度地允许外资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参与演出经纪;允许外资参与剧场、剧院的经营管理。在陈纪新看来就是:篱笆被打破了。

斐尔特介绍说,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已经有了整整一套音乐剧推广计划:“首先我们带来的肯定是经典的音乐剧,以培养、教育观众为主。第二步做翻译的百老汇的音乐剧。我们已经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合作一部叫做《I LOVE YOU》的音乐剧,还有中文版的《音乐之声》、《绿野仙踪》等等,这些要用中国的演员、中国的语言。而第三步就是我们想要做的,原创的中文音乐剧,是最复杂的项目。”在斐尔特的计划中,还要在深圳开办音乐剧演员培训学校。

而在《西区故事》演出期间,尼德兰德已经想好了票价问题:“在美国,百老汇的最高票价是300美元,最低票价是15美元,平均在100美元左右。”倪德兰德介绍说。而说到东方百老汇以后在中国演出的票价,倪德兰德说,他们已经决定把价格定在40美元的标准。他说,这是在调研了很长时间以后定下的价格:“我们做好了3年不赢利的准备,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肯定是巨大的,我们考虑的是未来的钱。”

事实上,在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和尼德兰德还在计划2006年的百老汇中国演出时,另外一家美国音乐剧制作巨头已经深入了中国市场,那就是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将于2006年7月至10月在中国演出100多场,时间横跨暑期和“十一”黄金周,中国将成为除英美、澳大利亚外第四个演出英文原版音乐剧《狮子王》的国家。而8月17日到27日,迪斯尼另一部音乐剧《小熊维尼》将和保利剧院合作上演26场,将成为北京演出市场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外国原版舞台剧。《小熊维尼》的制作方、美国菲尔德娱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米歇尔在接受采访时一再提出,《小熊维尼》是一部“适合全家去看的音乐剧”。他透露,《小熊维尼》在北京演出结束后,还将在深圳、顺德、东莞、武汉等二线城市继续巡演。■ 音乐剧大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