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新政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一年一新政0

一年一新政,去年是上海,今年是全国,时间都选在6月1日,不知是不是总结了上海的经验,正好推广到全国。

上海的调控可谓立竿见影,提高按揭比例,征收交易税后,据当时最戏剧性的报道,去年6月1日,上海房产之窗公布的房屋成交均价一天下降了1426元/平方米。但显然,戏剧只发生在那一天,一周后看6月1日前后的周均价对比,每平方米只下降了321元,等于下降了不足5%。严格说,上海的调控起始于去年3月,房价一直在向下倾斜,但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房价并没有下降,房价最高的去年3月,上海的住宅交易均价将近万元,现在,价格又回到了这个位置。这还是统计上的数字,一年间,上海推出了很多环线以外的低价房,若扣除这个因素,上海环线内房价一直在平稳上涨。

新政频频,调控频频。印象中,这几年没有一年不调控,历史上,如此频密的调控,前所未有。可每次调控似乎都只解决一时问题,随后不得不为上涨的房价再设计一套调控方案,如此循环往复。原因在哪儿?上海最近披露出的一个贷款6个亿,购买上百套房子的案子给出了部分答案。政策再好,执行者不遵从又有什么意义。

本次“九部委十五条”比上海的调控更量化更具体。5年内售房要缴纳交易税,目的是降低房地产的流动性。作为一项资产,流动性降低,价值就降低,以加税压投资需求,不可谓不对症。双“70%”比例,硬性规定了中低价和中小户型比例,保障了中低价房屋的供应,也算对当前房地产供给失衡的纠正,不可谓不精准。政府限价,更用行政手段确保了普通人能买得起住房。再从市场反应看,政令一出,好评如潮,全国各地买房人都加入到观望行列,北京温泉地块的拍卖楼面价比一个月前下降了1/3。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九部委十五条”都应该是成功的。

葫芦是按下去了,但是否一劳永逸地按下去呢?购房者一看形势,选择持币待购;开发商一看形势,吃不准政策了,开发进度放慢点了,现金流要紧;手里土地储备不多的,眼看地根要收,也没理由不赶紧抢地。房屋供应量锐减,价格飙升,后果是什么,现在已经看到了。无论“8·31”还是上海的铁拳,无一例外地要么打压供给,要么延缓需求,总是从心理上暂缓了供需压力,缓得了一时,却缓不了一世。治了标却治不了本。

为了对付开发商的“怠工”,政府不可谓不殚精竭虑,比如北京市国土局就宣布,对迟迟不开工或有意拖延开发建设的,或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责令限期开工、竣工,乃至收回土地。但只要开发商开发了1/3面积或投资超过1/4,便不在怠工之列了。北京郊区圈地几百亩上千亩的大盘数目不少,很多都是一期二期三期地慢慢盖,地都是几年前圈的,开发商豪言壮语,要给两代人盖房子。有人说,这次的“九部委十五条”充其量不过是个面面俱到的折中方案,例如双70%的规定就给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网开一面,本来严格的规定最后又落到了人治上。

治不了本,根本利益上存在矛盾,可以想见执行上肯定会问题多多。上海房价飞升的时候上海市政府曾多次表示房地产很健康,不难看出政府希望房屋涨价的愿望;北京“8·31”后迟迟没有土地供应,也是这个原因。政府作为土地的唯一提供者,直接参与到房地产的利润分配,不可能从购房者的利益出发。开发商和政府,一个建房一个卖地,生意上天然构成盟友关系。土地招拍挂之前,仅出让土地的叫法就有很多种,诸如出让金、地价款、批租金等等,各个城市有自己的说法,目的是什么?无非当地政府想多分得一些利益,少给中央政府分成。所有土地都招拍挂之后,则是希望价格上涨。政府是管理者,又是直接收益人,拍卖土地时怎么可能盼望下跌?

土地的国有当然不是问题的症结。国有乃是全民所有,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关键看国家这个管理者如何调节利益分配。世界上唯一没有在住房问题上产生泡沫的是新加坡,那里,超过80%的国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租屋中,居者有其屋。被征用土地只有国家有权定价,价格规定后,任何人不得随意抬价,也不受市场影响。政府房屋的建设部门盖房子,政府要列入预算,负责津贴。自然,如此严格的计划经济,任何人都不必担心买不起房子。

世界上土地制度多种多样,既有美国式的自由交易,又有新加坡式的福利式,不知为什么,我们却选择了一种政府批地,开发商建房的模式。福利分配的时候,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没有开发商,农民的土地和市民的住房直接交易,现在,已经冒出了一批亿万富翁,但农民的土地和市民的福利呢?■ 上海一年新政房价购房

上一篇: 不务正业的RNA
下一篇: 黄裳先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