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先生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作家出版社刚推出黄裳先生的《来燕榭集外文钞》,将两册书的篇幅挤在一册内,密匝匝膨胀到天地十分狭窄。此书搜集先生散见各处,未编入文集的文字,前大半发表于1949年前,后小半发表于1949年后。其中最有阅读乐趣的是在《古今》杂志发表的读书笔记,最显干燥乏味的,则是1949年后在《文汇报》、《新民晚报》上发表的随笔。

此书与三联书店重版的《珠还记幸》一样,都为纪念先生文字生涯60年。按先生自己说法,他在南开中学时已论过五代词与俞平伯校刊的《陶庵梦忆》,由此写作史按说至今70年都不止。现在的60年,是以1946年11月仅5万字的《锦帆集》在中华书局出版计,这是先生出版的第一本书,其中当然没有《古今》杂志上这些其实是他初期写得最好的文字。对自己抗战胜利前的文字,先生至今多少还有些战战兢兢。

《古今》杂志的文字中,我最喜欢《龙堆杂拾》与《龙堆再拾》,也许因亡国帝后在刀下的“娇啼宛转”更易引人涕零,先生也因此更动声色的缘故。其中写冯小怜,写张丽华,未见引用特别的野史,只强调一些细节。比如北齐亡后,后主到长安,还向周武帝申请要淑妃。周武帝不屑地说,“朕视天下如脱屣,一老妪岂与公惜也”,“仍以赐之”。直到后主死了,才将淑妃赐代王达。这是我没读到过的。写张丽华“发长七尺,黑如漆,其光可鉴”,引的是《陈张贵妃传》中的描写。此文著者不详,收在《香艳丛书》中。陈后主入井避隋军,先生妙评是“视园井如租界”。隋将韩擒虎后来搜到井,扔绳子下去,兵士牵绳时说,怎么这样重?原来吊上来的是张丽华、赵贵人与后主“同束一处”,也真算生死风流、视死如归。

冯小怜、张丽华两位美人,前者在隋文帝杀代王达后,赐给了代王达的妃兄,让她穿布裙做仆隶。后者一种说法是被隋将高斩首,遭杨广怨恨,另一种说法则本身是被杨广所杀。先生未引结局,大约因这些都属平常记载。他在《龙堆再拾》附记中引《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的描述,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是我等能见者,记载更详的《见只编》则不知是谁所作:“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一人拥臂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

先生在《古今》杂志共发表21篇笔记,就题材言,考朱彝尊与李商隐恋爱、说欢喜佛、《四库全书》与文字狱、清东陵盗案、曾国藩左宗棠交恶,都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21篇中有3篇记对周作人文字的倾慕。我读《锦帆集外》中的《老虎桥边看“知堂”》,大约是公审后,记他第一次见证“在印象中已经有了一个影子”的知堂,视角已经有了变化。所记他“与想象中不同的是没有了那一脸岸然的道貌,却添上了满面的小心”,写他所感受到的风貌,显然已不是倾慕时那般。最后隔着铁丝网俯视那个曾经的偶像,“在里面一角的席地上,脱下他的小褂小心地挂在墙上,赤了膊赤了脚在席上爬,躺下去了。旁边放着一个花露水瓶子”,读着令人心酸。

80年代知堂文字被重新追捧时,又读到先生一篇对他卖身求荣心态的分析,超然到深刻。再读此次:“集外文钞”后记,对那个知堂则多少有些轻视——他“晚年着重阅读的以清人笔记为多,且多为冷僻的著作,不但读得辛苦,收获也并不多”,“所见不能说广”,“有一部《拜环堂文集》,知堂得到一册残本,很是珍重,摘抄了许多。此书的崇祯刻全书,我就买到过。此类明清易代著作,不知凡几,他见过的寥寥数种而已”。“拜环堂”是晚明陶崇道的集名,一本冷书而已。人生大约便这般一页页翻过,一次次演进罢。

先生文字,我最喜欢的是两类,一类是疲惫奔波于小铺、冷摊间,在尘封残卷中嗅得一点冷僻暗香便目光似炬,由此意趣自满地记下的精细把玩。这类“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搜书记录,令我感动的是那种书人无缘相见、囊中无力支撑的嗟恻。这些文字好处,也许就在欲罢不能的兴会淋漓中真挚表达着书人关系中的萦萦牵挂、绵绵难舍直至殚精竭虑。另一类其实是这一类所必然触发——只要枕席经史,迷上“纸白如玉、墨凝似漆”,自然曲径通幽,在书海流连中对春晕艳香痴痴地探渊。书中女人,本身就是比试文人雅士作文深浅无法回避的课题,不仅要比史料,还要比感花溅泪的悱恻。先生不喜欢那种炽热缠绵,他推崇明净中静雅朴厚的文字,则更强调史料所获出人意外。他所记陈圆圆,要人看见姚雪垠学识浅薄。前后写过两篇长长的柳如是,读到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后,又写《柳如是的几本书》,就为指出陈先生忽略了浙江图书馆藏柳如是的《戊寅集》、《湖上草》与尺牍一卷。他自己的《西泠访书记》,其实记的就是在杭州未见到《戊寅集》的惆怅。

我的感觉中,先生这辈子就为书痴,也为书累。因访书而好目录,书书不能穷尽;因目录而痴版本,版版割舍不得,只能沉湎青缃不得自拔。由此也可以说2001年出版的两册《来燕榭读书记》实在是他一生搜求之完美记录——所得《史记》据说是归有光的阅本,《世说新语注》为嘉趣堂刻本,《西厢记》为有附图10幅的明凌初本。360多种书本本素雅,本本名版又都有被窥见的传奇故事。这是先生所有书中我最喜欢者,题跋之简洁与精巧,浓缩了心态、氛围与情趣,几乎是别家所不能比。真如一生心血之结晶——以沧桑之光,焦聚成这般静雅中的五彩斑斓。书成,似乎一生心志如重负都已经卸下。

先生完成的是,自郑振铎后,在一个搜书艰难又艰辛时代里的伟大承续。能想象在贫寒的陋室里居然平地而起一座藏书楼否?反正,自此后,这样的人和事都不会再有了。■ 读书黄裳先生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