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周期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这是一个奇怪的春天。青黄不接的春天,本该飞升的粮食毫无表现,玉米、小麦价格甚至有所下跌,而能源和金属原材料却上了天。原油突破了70美元/桶,夏天驾驶季来临前先给人一个下马威,但比起金属原材料的飙升,原油就算不得什么了。
历史上,铜价首次超过了6000美元/吨,这已接近2001年铜价最低时的1319美元/吨的5倍。锌价也创下了历史纪录,价格冲上3000美元/吨,镍则创出17年新高,达到18000美元/吨。年初,国际国内各大机构对2006年下半年以后的铜市基本面预测曾经惊人的一致,都认为铜价将下跌。当时,投资者为国储马首是瞻,把国储抛铜的上方4150~4300美元/吨一线看作是伦敦铜牛市终结的标志性数字。但天不随人愿,市场又一次证明了任何个人,任何机构都不能左右市场的方向。这一轮始于2001年的金属商品超级牛市,已经使无数分析师落马,像麦格理这样的国际投行都发表了“认错”报告,高盛澳洲公司也在金属牛市前改变看法,罗杰斯的“超级周期”论成了失败者不得不俯首的主流观点。按照“超级周期”论,目前商品市场至少还有8年的牛市周期,远没有达到峰值。
对这样一个异常漫长的周期,过去常用的经济周期论似乎难以解释了。通常,经济周期以4年为期,上升和下降不过4年,而按照罗杰斯的说法,历史上最短的一轮商品牛市持续了15年,最长的一轮牛市持续了23年,现在的牛市还不到7年,至少还有一大半要走,考虑到这轮牛市中商品供需失衡状况更加严重,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罗杰斯如此说,已经触及到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商品价格史。美国商品研究局综合17种商品的价格,推出的CRB指数,即商品研究局指数通常被用来研究历来的商品走势,该指数追踪自1792年以来美国商品价格,已经显示出4个长程周期,即1792~1843年周期,1843年~1896年周期,1896~1950年周期和1950~2002年周期。每一个周期中,上升期比下降期稍短,在20年左右;下降则相对漫长,降价缓慢。
最近的商品周期起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达到峰值,算得上是牛长熊短的特例。不过,商品的大幅度上涨发生在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破裂之后,而此前漫长的五六十年代股市暴涨,商品价格并无大的波动,CRB金属商品指数在60~120点间波动,1971年后才大幅度上升,至1974年升高到260点,随后经历了短暂的调整,再从180点升上了340点。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布雷顿体系瓦解,现在,有一个亚洲布雷顿体系瓦解的类比。二三十年来,为了稳定外部经济环境,亚洲各国或多或少都采用了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体制,亚洲与美国之间形成了一个区域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2005年,人民币升值;今年,印度准备放宽汇率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引出了宏观经济学中一条经典的“三难定理”,即任何国家不可能同时兼顾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自主的货币政策这三项政策目标,因为汇率管制,资本不能自由流动,以某一货币计价的商品价格必定扭曲。而人为管制的时间越长,程度越强,价格的失真也必然越大。1971年前西方商品价格的稳定乃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致,而随后的瓦解招致了以黄金为首的商品价格飞升,金属价格上升虽没有黄金剧烈,也有三四倍的变动。
2001年4月,亚当·汉密尔顿在他的《2000年代商品大牛市》一书中写道:“上世纪的70年代是黄金的牛市,80年代是消费类股票的黄金时期,90年代是科技股的年代,而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应该是商品的超级牛市。”罗杰斯的论点与此不谋而合,他的《狂热商品》把牛市的开始界定为1999年,因为在过去的25年,也就是商品的熊市期间,在商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几乎没有,而需求却持续增长,结果就造成了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的局面,牛市到来的时机已经成熟。
权威的监测商品价格运行的指数还有《经济学家》商品价格指数。这一指数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给出的是另一种图像。自1845年来,以常值美元计价的金属价格实际上是处于持续下滑状态,2000年的价格只是150年前的20%,而小麦等农产品自1316年来下降了99.5%。其实,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大大降低成本,火法炼铜平均成本为1400~1600美元/吨,而湿法炼铜成本为800~900美元/吨,降低了近一半。
金属作为资源,价格和技术有关,但更和储量有关。1928年,全球精铜产量只有167万吨,和庞大的储量比算不得什么,但现在,每年的消费量1500万吨,资源日渐枯竭,价格也不能不一个个台阶上升。CRB指数的前三个周期,世界商品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动,波峰波谷都在20~120点间起伏,幅度虽大,但没有表现出长期上升的趋势。二战以后CRB指数再也没降到100以下,现在已经300多点。即使在不增加开采量的情况下,世界已探明的铜不过还能开采20余年,如此有限的储量,怎不令价格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