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与贾吉列夫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1971年4月6日,斯特拉文斯基死于心脏病,到今年整35年。他活了89岁,从1902年20岁时候写成第一首钢琴谐谑曲,到1968年86岁时最后为两首西班牙圣歌配器,作曲生涯横跨了66年。

我最先听到他的作品,就是《春之祭》。从巫蛊涌动的诡秘春夜的飘忽开始,经雄壮强健的节奏践踏之后,感觉有轻佻的放荡在粗暴的狂躁间谄媚地摇曳,在速度肆虐间,将春意烘托成妖媚至极。斯特拉文斯基1912年作成这部舞剧时已经30岁。在这部舞剧“大地崇拜”与“牺牲之祭”两部分内容中,最激动人心的还是最后荒蛮的鼓与尖锐的管乐所表现的那种天地间有力的震荡,那个被祭献少女就在这样的震荡中跳死亡之舞,春的繁华在死亡的一片灿烂涅中神圣绽放。它冲击我的不仅是强劲的节奏,更是音响洪流狂放恣肆中那种特别刺目的原始暴戾。

然后再喜欢他的《彼得鲁什卡》与《火鸟》。从1910年作成《火鸟》,到1912年作成《春之祭》,3年,一年一部,这三部曲构成他创作的一个巅峰。我一直觉得,斯特拉文斯基是通过发现他自己对粗悍节奏快速运动的能量,才超越了他导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长处在调动乐器表现色彩的能力,他最有名气的作品是《天方夜谭》,其中表现了比德彪西更气势滂沱的东方神奇海洋。斯特拉文斯基20岁开始成为他的学生,当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已经58岁。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生前,斯特拉文斯基好像只生活在他配器调色板的膜拜里。1908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因哮喘病去世,他才作成篇幅只有4分钟,能体现自己色泽喷溅的幻想曲《焰火》。因为这《焰火》,他与贾吉列夫相遇,贾吉列夫由此约请他创作《火鸟》。

整个20世纪的芭蕾革命,我以为实际就是贾吉列夫以20年时间完成的,1909年他38岁组建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斯特拉文斯基在1909到1929这20年间连续为他创作了9部芭蕾音乐。为他创作芭蕾音乐的还有拉威尔、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萨蒂、米约、莱斯庇基、普罗科菲耶夫,几乎所有当时的前卫作曲家,而负责舞美设计的,则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和布拉克等。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与《婚礼》,我看到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版本;《士兵的故事》看到荷兰舞剧院演出的版本;其舞美设计的现代色彩到今天都令我震惊。

我由此觉得,是贾吉列夫给了斯特拉文斯基将管乐与打击乐表达到极致的自信。严格说,为贾吉列夫创作《火鸟》时,斯特拉文斯基的自信其实延迟到结尾,等恶魔们开始洒脱舞蹈时才耸立起来。这结尾从夸张的喧嚣到被火鸟催眠后美丽的宁静,再到火鸟主题在阳光普照下神圣升华,斯特拉文斯基是第一次在恶魔狂舞中,尝试了速度、强烈对峙、不谐和和声中妩媚地穿梭抒情。《火鸟》被贾吉列夫充分肯定后,第二部《彼得鲁什卡》,他才一开场就大胆以各种管乐器跳荡与冲撞色彩。这部舞剧将一个纤弱玩偶的可悲命运抛进汹涌的集体狂欢中,斯特拉文斯基始终将玩偶对爱的可怜追索与雄壮地要将他淹没的狂热强烈对比。最后一场狂欢汇聚成雄壮的进行曲,玩偶就在回肠荡气的粗野激情中抽搐、挣扎,直至被轻松杀死后冰冷凄清地蔓延。它是《春之祭》的前奏,某种程度上,我喜欢它超过《春之祭》,因为其中不同乐器表现的对比漂亮极了。

斯特拉文斯基一生创作,按一般划分,分为三个阶段。俄罗斯原始主义创作阶段,一般认为是从1908年作成《焰火》与《幻想谐谑曲》始,到1923年作成《管乐八重奏》止,共15年。新古典主义创作阶段,一般认为是从1923年到1953年作成舞剧《竞赛》止,30年。最后是序列主义时期,从1953年到1968年,又是15年。我却以为,俄罗斯时代的结束,应该以1918年作成舞剧《士兵的故事》为标识。其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就离开了俄罗斯这块哺育他荒蛮与强悍的土地,这一年他刚根据民间舞蹈素材作成舞剧《婚礼》。1917年的十月革命,使他彻底流亡到欧洲,《士兵的故事》是尾声——这部舞剧中他使用了丰富的爵士乐素材,但根基仍然是俄罗斯那种粗犷中的俏皮。

我由此以为,新古典主义开头应该是他在1919年作成的舞剧《普尔钦奈拉》。《普尔钦奈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戏剧中一个长鼻驮背的丑角,这部舞剧起因是贾吉列夫在米兰图书馆里发现了一份意大利16世纪作曲家佩尔戈莱西未发表的乐谱手稿,也就是说,这个向古典趣味的转折又因为贾吉列夫。贾吉列夫认为,俄罗斯艺术应该深入意大利寻找灵性,他与斯特拉文斯基同是彼得堡人,他认为彼得堡就是一座意大利风格的古典城市。从俄罗斯走向欧洲,十月革命后的斯特拉文斯基与贾吉列夫一拍即合。《普尔钦奈拉》作为新古典主义开端,依我看是将意大利喜歌剧的活泼与佩尔戈莱西圣歌的安静糅合在一起,管乐表现则还是斯特拉文斯基自己的。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真正成熟,我以为是1927年作成的舞剧《众神领袖阿波罗》。这与贾吉列夫的最后一次合作,斯特拉文斯基完全把对节奏的兴趣转向了温暖的弦乐所表现的梦幻般长旋律中的诗意,它以一种纯粹典雅气质向贾吉列夫致敬,构成了与《春之祭》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感。

斯特拉文斯基的遗憾可能是因为贾吉列夫早早就在1929年病逝,贾吉列夫比他大10岁,他称贾吉列夫是他的“彼得大帝”。贾吉列夫死后,他在第二年作成《诗篇交响曲》,然后从东正教传统、杰苏阿尔多的圣歌到重新尝试舞剧中的表现力,再转回来研究十二音体系,似乎一直想再脱颖而出,却又无法再出现像《春之祭》与《众神领袖阿波罗》那样的奇迹。他丧失了那种能帮助他挣脱的推动力。

他比贾吉列夫晚逝了42年,获得更多的是俗世生活的乐趣。他死后,按他的遗愿,遗体移回威尼斯圣米切尔岛,回到了早就安息在那里的贾吉列夫身边。■

上一篇: ​超级周期
下一篇: ​ 喷 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