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血洒巴基斯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程义峰)
( 2006年2月18日上午7时,运送3名在巴基斯坦遇难的中国工程师遗体的飞机抵达安徽合肥骆岗机场
)
2月15日的俾路支蓝天白云,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下午17点左右,6名中国工程师在当地一家水泥厂结束全天的工作后,乘坐一辆四排座丰田面包车回驻地休息。幸存者杨伟回忆:“当时我们几个人有说有笑,并约好到附近的村子去拍照,因为再过几天,大家就要回国了,还有点依依不舍。”但噩梦突如其来,另一名幸存者、来自吉林四平鼓风机厂的技术员朱柏林说,路过那段在修公路时,司机减慢了速度,“我们最初没在意,但那位巴基斯坦司机忽然大叫一声,我抬头一看,一个端冲锋枪的人冲到路中央朝我们扫射,这时面包车也停了下来,我赶紧低下头躲避,只听见劈里啪啦一阵响,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一分钟”。23岁的杨伟坐在第二排,冲锋枪的响声令他浑身发抖,“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浑身冷汗,一个同伴中弹后倒在我身上,我也不敢去扶,因为怕被枪手发现”。
等朱柏林他们回过神来,发现同车的龙宏宝、魏建平和赵滨已经倒在血泊中。救援人员赶到后,他们看到车外的景象,每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整个面包车的前部已经被打得稀巴烂,司机躺在离汽车不远的地方,浑身是血,应该是在逃走过程中被杀的。”事后得知,司机和赵滨、魏建平当场死亡,龙宏宝在被救援人员送往医院途中,也因失血过多、伤势过重死去。
事发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中央某媒体记者李君介绍说,其实从工厂到驻地,满打满算也不到两公里,但这段路却成了3名工程师的不归之路。李表示自己对现场进行过仔细观察,“马路上有星星点点的血迹和弹壳,四周有一些巴基斯坦人在围观,但我没有发现一个中国人,他们或许还在为自身安全担忧”。
此次遭袭的3名工程师均来自安徽合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该院2004年与卡拉奇ATTOCKB线水泥厂签订了日产3000吨水泥厂建设项目,由前者提供全套设备和技术服务工作,到今年上半年,这一项目的建设已接近尾声。也就是说,在即将回国的时候,这些工程师遭遇袭击,血洒异邦。
3名工程师的意外死亡令人唏嘘不已。杨伟印象中的龙宏宝,“是个很好的人,他是两年前受聘于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的,从事水泥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他待人和气,工作勤奋,虽然话不多,但经常跟我们探讨一些人生道理。此外,他的家庭观念很强,我常见他手拿全家福照片发呆,有时候还记点日记”。龙宏宝的家人并不希望他出国工作,但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好,30多岁的龙不得不忍受分离之苦。
( 遇难中国工程师魏建平的儿子,手捧父亲的遗像, 在合肥骆岗机场外等候亲人的灵柩 )
年纪最大的魏建平今年52岁,来自江西上饶,他25岁的儿子在南昌铁路局工作,事发几日后才从电话中得知这一消息。魏建平妻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噩耗传来,她一直在哭,已经哭了好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过些天就回来,还准备带一些巴基斯坦的特产回家,可我哪里知道,等来的却是这样的消息。”
42岁的赵滨长期在国外工作,他所在的徐州液压件厂一位同事告诉记者:“其实他早就感觉到巴基斯坦不安全,准备到其他国家谋求发展,但还是迟了一步。”
算起来,这已经不是中国在巴人员第一次遇袭。2004年5月,为早日建成瓜德尔港,12名中方监理工程师在从营地到工地的过程中,遇汽车炸弹,3人遇难,9人受伤。仅过了半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巴基斯坦经理部的工程师王恩德和王鹏被武装分子劫持,在解救过程中,王鹏不幸遇难。
面对恐怖分子的袭击,中巴双方的警戒不可谓不严格。在卡拉奇居住多年的华商高罡来自广东,他向记者介绍说,2004年的两起袭击事件后,不仅中方实行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巴基斯坦政府也安排警察和保安在工作区、生活区站岗,甚至配备了电网、探照灯,开挖了壕沟。“不过谁也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因为恐怖分子在暗处,而我们在明处。”高有点无奈地说。2月15日的那场劫难,警卫并未随行,高罡说:“发生得太忽然,即使车上有警卫,恐怕也很难应付这种枪击事件。”■
袭击者和他们的动机
袭击事件发生后,中巴两国的最高领导人就此事多次交换意见,巴方承诺在限定时间内抓获凶手。在遇袭第二天,遇难者家属就在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取得了40万元的保险赔偿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巴基斯坦记者陈翔说:“袭击事件发生后,当地报纸一片谴责声,纷纷猜测背后的动机以及对中巴关系的影响,人们都把这起事件跟一年多前发生的几起袭击事件放在一起来分析。”
尽管近两年针对中国人的袭击事件计划都很周密,不过这次袭击仍有它的自身特点。赵干城说:“这一次不是炸弹袭击,也不是武装劫持,而是由枪手直接向目标射击。”中国人成为袭击目标,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南亚国际问题专家傅小强说,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很好,赴该国经商、开发的中国人也很多,虽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公司也不少,但随着印巴核实验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巴基斯坦进行制裁,该国形势开始动荡,美欧日公司纷纷撤出,伊拉克战争后这一现象达到顶峰。“虽然2001年后这些制裁被逐步取消,但此时巴基斯坦国内的恐怖主义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已经开始急剧上升,而且与境外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巴基斯坦的一些恐怖分子,甚至视本·拉登为精神教父。”
近年来巴基斯坦境内各种武装势力针对政府油气管线、哨所和警察所的袭击接连不断,巴政府也加紧打击各种分裂武装,为了报复,后者也开始向巴政府叫板。李君说,2005年12月,恐怖分子在KOHLU发射火箭弹袭击穆沙拉夫总统;没过几天,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攻击某将军乘坐的直升机。袭击者所采取行动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袭击一些来自“友邦”的外国人,从而达到向政府示威、令其尴尬和紧张的目的,其中就包括中国人。
2月19日,巴总统穆沙拉夫到中国访问,在他出发前4天发生针对中国人的枪杀案,政治用意十分明显。穆沙拉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制造枪击事件的人试图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阻碍巴基斯坦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是引起巴中两国之间的误会。
对于袭击发生后主动表示对该事件负责的俾路支解放军,曾多次到过巴基斯坦的学者傅小强说,上世纪70年代,邻近阿富汗的俾路支省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武装分裂斗争,后来被当局平息。前苏联侵入阿富汗后,美苏势力也在俾路支找到代理人。现在该国政治势力林立,枪支泛滥严重,在俾路支省,除俾路支解放军和俾路支解放组织外,还有印度、伊朗和阿富汗等国扶植的多股势力。最出名的俾路支解放军由马里、门戈尔和布戈迪三大部落的极端力量组成,主张俾路支独立,造成当地社会紧张。“俾路支解放军和俾路支解放阵线近些年来已经杀死了上千名无辜平民。特别是过去的两年多,他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来破坏巴基斯坦的稳定。现在在俾路支的一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当地人持枪追杀目标。”傅小强说,开摩托意味着袭击者住在附近或已找到一个在袭击地附近的集结地,因为开摩托在该地是很容易被截查的,“如果他们不得不在袭击后走一大段距离,他们也不可能冒这个险”。
李君印象中的俾路支省,“一方面很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经济很穷困,农民们还沿用着古老的耕作方式,工厂也不多”。但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该省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俾路支省占巴基斯坦总面积的1/3,油气资源在全国占首要地位,而它又与阿富汗相邻,种种特点使俾路支成为巴基斯坦国内安全形势最复杂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