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朗诺:沉醉宋文化的汉学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艾朗诺:沉醉宋文化的汉学家0( 李清照画像 )

离开一个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就像离开故土一样不容易,但这就是美国人的游牧特性。出生地——大学本科——研究生——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有时甚至有第三份工作,基本勾勒出一个美国学者一生的足迹,搬家对他们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艾朗诺出生于纽约附近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大学时代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和华盛顿大学度过,随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博士学位并留任6年。1987年,艾朗诺转到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东亚系讲授中文,20多年中几次担任系主任。这些不断迁移其实体现了美国鼓励地域交流的学术制度:博士生留校任教一直到退休的情况非常罕见,面对相对有限的人文学科教职,大多刚毕业的博士生往往不能直接到最理想,甚至是最适合的科系任职,只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等待机会。就在这些学者的搬迁中,各学术传统间的藩篱慢慢消解,逐渐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北美学术界。

近年,各大陆间的学术边界也正在重新定义。北美东亚系或东亚研究中心大多设立于著名学府,如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等,在20世纪初逐渐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东亚研究中心。仅在20多年前,这些系所以及著名学者们构建的学术传统自成一体,与其研究的主体文化学术圈就像北美大陆与另一块大陆之间的距离一样遥远、隔膜。对中国研究而言,这种距离在最近10年间大大缩短了,无数双向交流的路径带来两个传统的不断融合。光是看看在书店里显眼位置摆放的海外汉学书就知道这已经开始成为潮流:费正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泰斗,他已经是文艺青年心中的时髦文化人物,几种传记、著作大为畅销;关于域外汉学研究的介绍林林总总;越来越多的学术专著得以翻译出版。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中文版更是让这本原本写给西方人看的书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了解这个时代的新视角。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艾朗诺认为。他2006年的英文著作《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去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名为《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诸多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一位研究美术史的年轻学者说:此书把对审美的考察扩展到极广阔的领域,甚至包括市场、性别,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学术著作,新颖的角度和围绕一个问题对众多材料的统御都令人深思。

继两本分别深入研究欧阳修、苏轼在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才能和贡献的专著之后,《美的焦虑》一书发现了一个用艾朗诺的话说“不属于任何传统单一学术领域的问题”。翻开他办公室书架上的《欧阳修全集》,艾朗诺指着几十页的《集古录》说,这么多详细记录古代石刻拓片的文字却历来没有得到学者重视,因为它们既不是文学,也无关历史政治,最多只是被简单地视为金石学的开端。而从这些文章,艾朗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由于欧阳修对书法的品鉴超出了传统经典的范围,延伸到散落各地的石刻铭文,当遇到有审美价值、但内容与儒家思想相悖的书法时他是如何处置的呢?这一问题又延伸到欧阳修开创性的诗话、对被士大夫视为艳俗的牡丹的热情描绘,苏轼和米芾的书画收藏,以及北宋文人对五代宫廷词的突破。碑刻、铭文、诗话、牡丹、花谱、书画、艺术品、词,就这样被拼贴在一起,共同指向北宋士大夫的精神生活、审美追求和他们争取美的合理性的自觉。

除了深厚的传统文献学训练,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因素。“做了一辈子研究,直到现在我还在训练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艾朗诺不无感慨地说。从19岁第一次走进白先勇讲授的中国文学课开始,艾朗诺就沉入了汉语世界,全身心学习中文。尽管没有选择白先勇教授的现代文学作为研究方向,他们的友谊却一直保持到现在。到哈佛大学后,艾教授有幸师从著名汉学家海陶玮(James Hightower)和方志彤(Achilles Fang)先生,接受了古汉语和文献学的严谨训练。“十年吧,从懂中文到精通古汉语,方先生曾经告诉我,当初不以为然,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门多么深奥的学问,到现在我还在学。”艾朗诺回忆道。把古代典籍翻译成英文可以说是汉学家的基本功,艾朗诺的博士论文便是对《左传》的翻译研究。之后,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与钱锺书的一面之缘,艾朗诺将钱锺书的巨著《管锥编》选译为英文,书名为《Limited Views: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1998年版),成为国外学者了解钱锺书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意识到海外汉学在宋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相对不足后,艾朗诺便一头扎进了宋代文学“这个宝贝”研究中。

艾朗诺:沉醉宋文化的汉学家1( 北宋诗人苏东坡 )

李清照与苏轼、辛弃疾并列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词人。如何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研究基础上再做出哪怕是一点新贡献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凭着学术想象力以及千锤百炼细读文献的能力,艾教授的新书《才女之累:李清照的生活、写作和接受》(中译本暂定名,英文书名:《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带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李清照。此书去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复旦大学研究生翻译的中文版也将很快出版。

对成长于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李清照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偶像”:从中学语文课本或其他宋词通俗读本里我们读到她或天真烂漫、或幽怨凄婉的词句,咏诵心间,醉心于语言之美,惊叹它们竟像流行音乐一样让人着迷,也顺便记住了女词人幸福的少女时期和丧夫后日夜思念、愁肠百结的身世。而这样一种解读也成为李清照研究的范式,西方学者作为另一种文化的观者必然带来新鲜的体验和问题,而且他们不惧权威。

艾朗诺:沉醉宋文化的汉学家2(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 )

虽然中美学术的边界随着各种交流不再那么清晰,但他们还是保持了自己各自的学术传统。由于是香港期刊委员会成员,艾朗诺有机会审查大量论文。他注意到港澳台学者提出的问题和论证问题的方式都与北美学者不同。他还提到最近一次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欧洲和中国中古写本史会议,在对比中西研究方法时,一位中国学者提出,在对待新发现或新出土的文献时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为现有文献和知识辩护,而西方学者则更容易接受新的文献,随时准备提出新的观点。“由于这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无法发表专业意见,但我同意他的观察。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身在此山中’,所以在颠覆传统时没有那么重的负担。”于是,艾朗诺给我们描画出一个多面、真实的李清照形象:她再婚,尽管从清代以来就有一些学者否认这个事实以维护她的忠贞不渝;她很清楚自己女词人的特异身份,但同时又充满自信;而如果把她词中描绘的感情仅看作虚构的文学作品而非自传性文体或她本人的情感,便能打开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这些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女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立场给古典文学研究及其相关的文化接受研究都带来新的启示。

宋代笔记是艾朗诺另一个关注领域。这些文献数量很多,有500余种,近年由大象出版社陆续整理出版的《全宋笔记》已出版六编200余种60册,版本精良,校勘标点准确。“宋代保留下来的资料、文献非常丰富,笔记以随意的形式记录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学资料,但对它的学术研究却不多,我希望能在这个大宝库中有所发现。”艾朗诺说。

在艾朗诺参与编写的《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笔记文学作品也像其他传统文体一样成为北宋文学的一部分。艾朗诺的北宋文学还包括在传统文学史中很少提及的二三流作家。这部首次用英文写作的中国文学通史于2010年出版,其中文版2013年由三联书店推出。在这部由北美著名汉学家——除了艾朗诺,还有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等——领衔的文学史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们的雄心和观念:文学史不仅是精英作品和人物,更有平常文字,它们共同成为总体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现代学术分工细致,研究者很容易钻到自己设定的狭小领域,缺少一种全局观念。对艾朗诺来说,钱锺书的视野是一种激励,使他在研究时既能跳出来,又能沉下去。虽然已是近20年前的旧事,但翻译《管锥编》对他仍意义重大。在选译时,艾朗诺挑选的多是宽泛的话题,从古典文学到历史文献、文学批评、戏曲、笔记都有涉及,而没有翻译针对具体文本和文献的讨论。这些广博的内容和视角帮助艾朗诺从整体上把握和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并影响到日后的各种研究。即使只是研究一个具体人物,他也能将目光扩展到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并与现时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联系起来。

从具体、专门、单一的研究对象,到整个时代的文化审美风气;从细致、像侦探一样的版本考察,到同样细致但需要完全不同知识与技巧的文本细读;从孤单的思想者到学术活动热情的参与者、组织者;艾朗诺在这些视角和角色中不停切换,并乐在其中。他是学生们知识渊博的良师,也是观察敏锐、勤奋的学者。

除了日常教学研究,艾朗诺每年通常来中国旅行三四次,多是关于唐宋研究的讲座、会议等学术活动。“每次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是我经常去的地方,还有复旦大学。现在的学者思想很活跃,也很了解各种理论和研究动向,和以前很不一样。用中文直接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人文学研究包括历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一个长久的学习期,之后仍然是艰苦的劳作:大量的文献阅读、细致的文献梳理校订、漫长的写作,还要有灵光一现的时刻,却少有荣耀。而且与科学研究团队不同,这些通常都是一个人的任务。在最近50年,传统汉学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从文献研究逐渐向文化研究靠近,而中国也不断扩展自己的文本注释、考订、版本考察等传统,变得更加包容。艾朗诺有幸成为这些转变的见证者,而他的才华和贡献本身就成为这些转变的一部分,不可忽视。

(作者:邱颀,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副馆长)

(文 / 邱颀)

汉学家
读书
文学
沉醉
李清照
艺术
文化
艾朗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