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时代的“和”乐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视频时代
不夸张地说,4G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娱乐的理解。“和乐生活”,先从视频开始。
刚刚结束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来自全球的网络从业者和媒体记者云集江南水乡,他们在会场内雄辩争锋,一时间硝烟四起;在会场外,徜徉在温婉柔美的水乡里,又情不自禁地把酒言欢。无论场内场外,不断有精彩镜头以短视频的方式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相比传统的图片、文字,视频场景直接将千里之外的看客也带到了会场内,带到了小桥边。在大会展厅里,浙江移动工作人员还向与会者现场演示了4G手机的高清视频通话功能。
早在大会召开前,浙江移动就将乌镇景区内的廊桥基站作为试点,开展了VoLTE试点,成功验证了高清语音和视频电话。使用传统手机,从拨号完毕到听到听筒里传来彩铃声音,大概有三四秒的时间,而4G手机将这个等待时间缩短到了1.5秒,几乎就在你拨完号码的一刹那,电话已经接通了。视频通话更是吸引了全球媒体记者们的兴趣,对记者们的工作来说,再没有比这个功能更贴心更有效的了。
外企职员刘怡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的女儿只有10个月,刚刚断奶。在一家法国公司上班的刘怡,做的是市场调研工作,因此免不了要经常出差,有时候在外地有项目,一待就要半个月时间。对于刚刚做妈妈的刘怡来说,怎么能接受与女儿分离如此长的时间?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又不忍心放弃工作。之前有过两次短暂的分离,刘怡去南方出差,每次只待一个星期,仍然感觉度日如年。想女儿的时候,就只能让老公发几张现拍的照片过来。忙完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酒店,本想和老公女儿聊一下网络视频,但女儿却已经睡了。
就在第二次出差的一个中午,刘怡刚刚结束了和客户的工作午宴,打车回酒店的路上,手机邮箱里收到了老公发来的一封邮件,原来是一段2分钟的视频,将近100M。如果是以前,刘怡肯定不会马上下载,她的手机流量套餐只有1G,早早用完了就没法及时回复工作邮件。但这一次,刘怡想都没想就点击了下载,不仅仅是思女心切,更主要的是老公已经为她开通了“和4G”的飞享套餐,手机套餐升级到了2G,价钱比之前的1G套餐还便宜。只需要几秒钟,视频就下载完成了,打开一看,是老公早上刚刚录的,10个月的宝贝女儿已经会爬了。不仅如此,自从用上了4G,刘怡还可以在工作的间隙里,争分夺秒地跟家人通个视频电话,缓解一下相思之苦。家人之间,因为忙碌和距离而远去的笑声又回来了,开启了刘怡的“和乐生活”。
有人说,2G时代是文字时代,3G是图像时代,那么,4G就是当之无愧的视频时代。那些在3G时代因为带宽、流量而被限制的应用,比如图片、视频分享、远程监控、云存储等云计算服务、Web App、移动电商、手机游戏等,在4G时代将迎来二次进化。“从移动视频行业来看,市场已经完成培育期,用户习惯从传统PC逐步迁移至移动设备,如果4G资费合理的话,移动视频用户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移动视频播放器100TVCEO刘述尧如此分析。
国内微视频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还没有分出个江湖高下。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推出了一个主打6秒钟微视频的创业项目,在4G牌照发放前,受流量的限制,短视频分享的效果一直不佳。为了节省流量,通常的做法是把视频极度压缩,让短视频和图片的流量差不多,但这样做的话,画面效果就差了很多。现在随着4G的普及,制作并分享微视频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主流内容,流量和传输速度的双重提升,为视频分享提供了保障。
4G时代的另一个机会是移动视频的直播。目前,我们使用智能手机看视频的习惯是,要么在有Wi-Fi的环境下观看,要么在Wi-Fi环境下先缓存好后离线观看。即使使用3G网络环境直接观看也仅限于一些短视频节目。未来,在4G网络环境下,用手机直接视频直播将不再是问题。国外一款名为Qik的应用App,支持实时视频流,每一个携带智能手机的人瞬间就可以变成现场直播记者。尤其对于新闻机构,移动视频直播将颠覆传统的生产模式,进一步促进多媒体融合的新闻传播方式。未来,新闻不再是专业人员关起门来制作的产品,而是会变成全社会信息流动的自然汇集。
社交网络未来必然向视频内容倾斜。小视频已经在社交生活中刮起了一阵旋风,而如果没有4G的话,这种即时分享的视频产品就会大打折扣。国内最大视频网站优酷土豆宣称其移动视频业务在2013年开始盈利,这正基于其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信心,创始人古永锵表示:“现在移动终端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未来5~10年这方面的发展会越来越快。”视频播放收费的商业模式也很有可能在4G时代真正普及,这主要在于移动互联网视频的及时服务特性。
游戏的革命
互联网时代,娱乐的中心从传统的声音、影像,变成了游戏。“和”——为网络游戏移动化加入了催化剂,真正开启了游戏时代的“和乐生活”。
今年32岁的高云峰是一个典型的上班族,朝九晚五,所不同的是,他的单位在北京西城,自己却住在了燕郊。去年孩子出生,为了结束租房生活,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他决定买房子,可是高涨的北京房价让每月只有几千块收入的他望尘莫及。比较了一大圈,只好买到了燕郊,虽然路途遥远,但毕竟也算在北京安了家。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6点多钟,高云峰就要起床出门了,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再换乘地铁,折腾两个小时才能赶到公司。
每天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四五个小时。
现在,只要去公交车或地铁上看看,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低头族”。之前,高云峰只能靠看手机小说来打发路上的时间,但是,用手机阅读,时间长了眼睛很累,而且大脑也会紧张。他是个游戏迷,但因为流量限制,只能玩一些最简单的单人游戏。自从开通了4G,有了流量和速度的双重保障,高云峰的上下班路程就丰富多彩了许多,不仅可以玩单机游戏,他还可以用手机玩网游,跟朋友们在游戏社区里边玩边聊天。遇到工作上的急事儿,也能及时回复邮件解决。
业内人士估计,游戏可能是4G时代排在视频之后的核心应用,中国手游在过去两年的迅猛发展就是明显例证。2013年,随着国内智能手机的爆发,国内移动端的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业内预计,随着4G的发展,2014年国内手游市场的体量将会超过40亿美元。
4G不仅为移动类游戏提供了舞台,还深深地影响了游戏的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游戏趋势。其中之一,便是多频的发展,未来会出现多屏融合的游戏,多屏交互、跨屏、越屏的游戏会越来越多。一个人的手机、iPad、PC都可以无缝衔接一款游戏,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来随时切换。乃至家里的电视机,也会成为家人一起来玩游戏的一个新载体。“和”,不仅让笑声重新回到客厅,还重建了家人之间的关系。
另外,相信随着传输效率的大大提高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升级,未来更多基于真人的视频游戏产品,也会在4G时代出现。手机游戏的包体也会在环境上得到更多的体现,我们在3G看到一般的包体在20兆、30兆,在4G的环境下我们会看到很多像100兆以上甚至是几百兆的产品。这将直接提升游戏的质量,让玩家的体验升级换代。
此外,基于整个4G网络环境,云游戏技术也会在未来发展中得到一定的空间,因为它会利用高速4G的条件把游戏转换为视频内容,同时在手机端进行呈现,这样会简化手机端一些处理的要求,更多地把游戏的一些处理能力放在云端。这样既节省了运行资源,又提升了游戏质量。
今年3月,中国移动“和游戏”开放合作平台公布了关于“4G极速游戏”的公告以及面向上下游的具体合作办法,在业内率先定义“4G极速游戏”标准。“和游戏”提出“必须具备高频次交互特性、高品质的画面音效,且在高速网络条件下有效运行”才可被称为4G极速游戏,并对高互动性、高品质游戏做出了详细的定义,这是业内第一次出现关于4G游戏的系统阐述。4G游戏的先进人机交互无缝场景技术、高速的人机交互及人人交互、高品质的画面与无损音效相信会让与会者亲身感受4G游戏带来的惊喜。
近两年,智能电视发展迅猛,为游戏进入家庭电视提供了契机。《2013智能电视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视频类应用占比46.85%,排名第一,游戏类应用占比32.36%,排名第二。家庭游戏中,具有体感的运动类游戏、轻度休闲类游戏和多屏互动的棋牌游戏尤其受到电视用户的青睐,这些游戏能让全家人一起参与和分享,共同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亚洲通信展上,移动游戏基地为与会者展示了多款家庭游戏,如《天天爱射箭》、《滑雪大冒险》等,并演示以话费支付为基础的全新家庭游戏支付方式,真正实现电视游戏的快捷支付,为家庭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方便安全的绿色消费环境。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和游戏”已与1000多家合作伙伴签约,拥有超过数万款正版游戏,在国内手机游戏行业市场份额位列第一。百余款游戏在“和游戏”同名客户端取得月收入超过百万的骄人成绩。
其实,手机网游多年来一直没有超过PC,除了没有高速的网络之外,支付环节的制约也是重要因素,程序繁琐,支付安全漏洞,都曾让手机游戏用户苦不堪言。而各类游戏发行渠道,特别是运营商的游戏平台在计费能力和支付系统上的突破,为解决支付难题提供了诸多选择。触控CEO陈昊芝曾明确表示,游戏发展与“和游戏”为其提供的稳定、快捷、安全的支付模式密不可分。
“和游戏”数据显示:这款游戏的三成付费用户,多数是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他们的月人均流量达到140M,150M以上用户大于三成;针对这类用户,提供包括移动话费、包月短信在内的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和游戏”用户已突破1.45亿,4G将带来用户数量的更快增长;大大提升了游戏的用户黏度,对游戏快速推广和稳定增收至关重要。
高通副总裁沈劲也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美国手机游戏非常发达,得益于4G网络的牛叉。他是手机游戏的爱好者,在中国的3G时代,网速不好,一枪打过去,“敌人”不倒下,那就太没劲了。更快的网络连接,意味着玩家可以享受到更加流畅的体验,享受到画面更精美、更复杂、需要强大网络连接的优质游戏。这些无论对于玩家还是游戏开发商,4G网络将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游戏盛宴。
音乐的未来
王紫菲是一个十足的音乐迷,她今年24岁,白天在一家设计公司做前台接待,晚上就会去北海公园旁边的小酒吧唱歌。从小就喜欢唱歌的王紫菲,高中毕业时一心想考音乐学院,只是几次都阴差阳错地错过了,不得已去省城念了个大专。毕业后,她迫不及待地背着吉他来到了北京,对她来说,找个糊口的工作,然后还能唱歌,这才是北京的吸引力。
王紫菲的手机里下载了十几种音乐APP,只要工作间隙,王紫菲就会戴上耳机,徜徉在手机播放的歌声里。用手机听歌,在单位可以借用Wi-Fi,可是工作期间显然不能戴着耳机;等下了班在路上,时间倒是有了,流量又成了问题,更何况,受限于网络传输速度,有时候听着听着,一首歌唱到一半就卡壳了。碰到地铁里信号不好的时候,要缓冲好一会儿才能继续。对于王紫菲这样的资深乐迷来说,最无法忍受的就是一首歌磕磕绊绊才能听完。
知道4G要上市推广之后,王紫菲是最早一批跑到营业厅去办理4G的客户之一,她掰着指头等这一天快快到来,就可以用手机不受限制地听歌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再不会出现卡壳的现象。有时候在酒吧驻唱的时候,她还会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与原唱对照着听,如此一来,才能更快认识自己的差距,找到自己的风格。
4G带来了视频盛宴、游戏高潮,在音乐领域,也必将掀起一轮新体验。为了更好展现4G时代的娱乐优势,中国移动改版升级了自由的音乐门户平台——咪咕音乐(原12530网站),咪咕音乐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7亿移动用户提供无线音乐产品,致力于帮助中国原创音乐人参与创作锻炼并最终实现音乐创业梦想。音乐基地推进专业化版权运营,保证了接入和销售无线音乐产品100%为正版音乐,并积极号召新浪、百度等互联网渠道组成联盟,推动全行业加强版权保护意识。
在国内无线音乐的市场当中,咪咕音乐的优势显而易见。目前其内容合作伙伴已经达到了1400余家,拥有国内最大的正版音乐内容曲库,收录正版歌曲数量达到300万。音乐基地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音乐内容销售平台和音乐会员运营平台,目前已经累计咪咕会员1.2亿。作为国内最大的艺人活动演出平台,音乐基地迄今已经举办了1000余场“咪咕和TA的朋友”系列音乐活动。
借着4G的东风,咪咕音乐首先发力的是视频产品。之前听歌就是单纯地听歌,现在除了听,还可以看。通过MV在线点播业务,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咪咕音乐还将提供在线演绎业务。“我们正在大力研发流媒体播放技术,让用户随时随地享受到流畅的音乐视频体验。以后,用户看演唱会可以不用去现场,通过手机点播就可以实现。”咪咕音乐相关研发人员透露。
同时,咪咕音乐将继续丰富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无损音乐。无损音乐是指100%保存了原有的音乐数据,没有任何信号丢失的高品质音乐产品,其占用空间大,对网速要求极高。但4G时代即将来临,网速已不再是瓶颈,用户不仅可以便捷地享受无线音乐,同时还可获得高品质的听觉体验。虽然无损音乐比MP3大了很多倍,但4G网络速度下载一首无损音乐所花的时间比以前下载一首MP3还快很多。除了无损音乐,王紫菲还喜欢咪咕音乐4G版提供的大量的正版新歌MTV。“这也是咪咕音乐4G版里面的特权,不仅新歌MTV在这里首发,而且资源丰富,据说现在已经有超过5100多个MTV,还拥有三大唱片公司独家版权合作,以后音乐视频的正版独家MTV数量将超过6万个,以后想抢先听新歌、看最新的MTV找咪咕音乐就行了。”
博物馆新生
除了看视频、玩游戏和听歌,逛逛博物馆,去咖啡馆坐坐,都属于“和乐生活”的一种。有了4G,这些传统生活的费力之处迎刃而解,所谓“和乐”,还是源自简捷。
刘曼殊总是在为及时找到一家合适的咖啡馆而苦恼。她是个咖啡爱好者,对各种口味的咖啡都保持着敏感和一丝挑剔。平时出门跟人谈事儿,总是要挑选自己最爱的咖啡馆。可是,一旦出差外地,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她就犯难,临时决定跟客户谈事情,附近有什么像样的咖啡馆呢?往常,她会习惯性地打开地图,搜索附近的咖啡馆,但是,地道的咖啡馆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街巷深处,有时候找半天还找不到地方。
4G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依靠4G的支持,地图类的APP正在努力开发实景导航,二维的抽象街道,变成了三维的逼真街景。之前3G传输速度不够,实景导航往往容易卡壳,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刘曼殊就可以将里面的图像与现实街景对应起来,找起来方便多了。
这种三维的实景导航,就是所谓的增强现实技术的一种。比如,刘曼殊如果不确定下一个路口是不是该右转,她就可以在路口拍一张照片,或者直接打开手机摄像,导航图就能马上跟现实取景对应起来,由此判断路线是否正确,随时纠正。4G为这种图像的即时传输与反馈提供了保障。
如果说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找到附近的咖啡馆意义不大,那么,消防员在救火时带上有4G功能的头盔可就算是大有可为了。救火的时候,对消防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建筑物内部结构和火情不明,稍有不慎就容易酿成惨剧。现在,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消防员所戴的头盔面罩就是一个显示屏,上面可显示一座大楼的建筑图,同时与头盔上的摄像头相关联,帮助他们在充满烟雾的大楼里面快速找到通路。
此外,4G还为博物馆、图书馆等需要内部精确导航的机构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数字建模、三维扫描等技术被普遍应用到城市规划、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的今天,博物馆也开始逐步探索此类技术在文物保护、文物数据存储等方面的应用。“数字故宫”、“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采集”、“秦俑博物馆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等项目便是尝试。内蒙古博物馆成功完成了800件(组)文物的定量化记录,这些经过采集、处理的数据包含了文物表面最精确、最完整的形态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表面的色彩和纹理,为今后文物信息的共享、传播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之前,受到图像压缩、数据传输及网络流量等因素的制约,网上虚拟展厅存在着下载过慢、观看不畅等问题,而现在,这些都是4G的强项。
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展示说明主要还是依靠说明牌、电子讲解器、人员讲解这老三样,但传统形式历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譬如说明牌一般只能简明扼要地注明文物名称、出土地点、出土时间等最基本的内容。专业讲解员制度则不易向单个观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在人多时还容易听不清楚。特别在现有条件下,一些讲解员的解说仅停留在背诵导游词的阶段,不够深入细致。
一个大型博物馆的内部构造极其复杂,展品摆设宛如迷宫,对于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如何能够快速掌握博物馆的构造及陈列图,是第一层次的需求。再进一步,传统的博物馆重要任务是展示,缺乏与观众的精准互动。比如,如果我在一家博物馆看到一块宋代烧制的瓷花瓶,除了对这件瓷器本身的信息感兴趣外,我也会好奇这件瓷器跟明朝的瓷器有什么不同?这时候,依托博物馆的数据平台,利用4G技术的快捷,扫描一下这件展品旁边的二维码,得到的不仅是这件展品的详细介绍,还有不同朝代类似产品的对比、分析等等。
基于对美国1224个在2006~ 2011年享受美国艺术基金会补助的艺术机构的在线调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新媒体与博物馆观众参与”的报告。报告指出,网络与数字技术在为传统艺术世界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改变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迫使”艺术家、专家等以往的幕后人士走向台前,有些博物馆甚至因此调整了机构使命和财政规划。甚至连“艺术”的概念也因新媒体发生了变化——77%的机构同意“艺术的概念主要因为数码技术的出现得到了延伸”的论述。
在路上,和4G旅行
刘千是一个摄影发烧友和资深驴友,他在一所大学做行政工作,虽然待遇不算很高,但却有大把的时间,尤其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安排一次深度旅游。今年暑假,他选择了青海作为目的地。不同于一般人浮光掠影式的旅游,刘千一般都会做详细的行程准备,从吃住行到深入体验当地的风俗习惯,他都会做周密计划。为此,他每到一个地方游玩,回来之后都会成为同事和朋友们争相“取经”的对象,朋友们都说,按照刘千的路线走,肯定有惊喜收获。
之前,刘千每天都要在小本上写写画画,甚至把当天的行程路线图画下来,把某家客栈或参观的路线图画下来,回来之后再整理成电子日志的形式,跟朋友们分享。这不仅耗去了他很多时间和精力,也让旅行中多了一些负担。不过,这次青海之行,刘千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临行前,他买了一部支持4G的手机,到了西宁之后,马上办理了当地的4G卡。他在手机里下载了一款GPS追踪软件,因为流量重组,数据传输快,无论走到哪里,刘千就干脆开着GPS,遇到一个不错的客栈或餐馆,他就做个标识,并且现场拍张照片,分享到APP上面。这样,不仅省去了记录之苦,还能够让朋友们实时查看到他的行踪。3G时代,导航类应用已经成为用户必备,4G网络带宽的加速,导航类应用开发商已经开始探索“增强现实”概念,用手机的摄像头就可以呈现实时可视化的数据、定位或GPS信息。实际的应用中,增强现实导航技术在车载系统中将更加流行和广泛应用。刘千感慨,是4G让他的旅行真正变成了“在路上”的状态,随性洒脱,说走就走。
(文 /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