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支撑因素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5月2日,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大涨3.3%,创下近半年来最大单日涨幅。“中国大妈”托住了暴跌中的金价,国际原油价格也被美国的就业数据“力挽狂澜”。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使大宗商品釜底抽薪,西方投资者的避险和投机需求销售又加剧了市场的动荡。但当这些不利因素被市场充分消化后,大宗商品的价格还是会回归到生产国间的博弈。
WTI大涨前的5月1日曾有过类似幅度的跳水,原因是市场传出了2月份美国原油出口量创13年来最高水平。当月,原油每日出口量12.4万桶,去年同期平均水平为6万桶,增长一倍多。2月美国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5.3%,增至日产717.7万桶,是21年来最高产量,上一次的高产还需追溯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期。这也是1996年以来首次美国原油产量超过净进口量,每日超出3.1万桶。产量的飙升使得美国将从欧佩克进口的石油数量降到一个低水平。当然美国还不能完全摆脱对海外石油的依赖,但自身产量超过进口的确昭示着美国与产油国的利益格局走到了转折点。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削减一半。年初英国石油公司则预测,美国2030年将因页岩油和页岩气产量增加和需求增长放缓而几乎实现能源自给。不过因为美国原油产量提升之快超出想象,今年3月发布的花旗银行报告甚至预言,5年后美国无须进口原油。
自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以来,美国新开采了约6万口油气井,而且这个数字在2016年之前会继续攀升。水力压裂法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不易开采的油气资源重新具有了开采价值。2012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石油生产量同比增长接近100万桶/天,增速远超其他国家。过去10年,美国仅向加拿大出口石油10万桶/天,而每天却进口900万桶石油。如今美国日均原油产量超过700万桶,接近沙特的900万桶日产量,是OPEC日产量2200万桶的1/3。
来自美国的增产已经改变了世界石油供应的格局。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先于页岩油一步,这就使得其燃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产出与需求的平衡,并将很快供大于需。结果是美国的燃气价格极度低廉。尽管从运输成本上,液化天然气远高于石油,但美国的页岩气价格太过低廉,还是刺激了贸易商越洋运输液化天然气的热情。很快,全球市场上,天然气价格以远快于石油价格的速度下落。俄罗斯曾经是全球第一的天然气生产国,在2009年被美国一举取代。地缘关系,俄罗斯主导着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在价格谈判中一直处于强势,在2009年,当比利时施压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希望得到价格折扣时,俄罗斯人断然拒绝,坚持燃气价格和原油价格挂钩。而到了去年秋天,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石油价格脱钩的燃气供应方,轮到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处于下风了,比利时从这家天然气巨头身上获得了20%的折扣。天然气是俄罗斯重要的外汇来源,但垄断着天然气出口的俄天然气公司2012年的净利润下降65亿美元,降幅达到15%,而对欧盟的销售下降约9%。
如果原油价格也像天然气价格一样下跌,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恐怕不只于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实际上,石油外汇锐减的政治风险已经在海湾地区的相对“贫油国”有所反映。观察埃及、叙利亚和也门这三个持续受到“阿拉伯之春”影响的国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国家的石油产量都是开始时上涨随后出现下降,与此同时,石油消耗量在上涨。2011年的时候,石油产量和消耗量非常接近,意味着当时的石油出口接近零。而“阿拉伯之春”正发生在这一个年份。这三个国家都是人口学意义上的年轻国家,年轻人比例众多;三个国家又同样是土地贫瘠,农业出产不够丰裕,过去靠石油收入换取外汇,进口食品,石油价格和食品价格通常会相伴上涨。2011年,石油和食品价格都非常高,可这些国家却失去了石油收入。
OPEC控制着全球40%的石油产量,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控制着原油的价格。当美国的页岩油开始喷发后,很多人开始好奇,OPEC会否痛下决心,就像他们曾经用低价遏制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一样再遏制一次页岩油。答案是否定的,OPEC现时的财政收支平衡的需求不允许他们这样做。而当油价保持着70~80美元/桶,页岩油就有利可图。维持相对高的油价,既符合美国利益,也是OPEC的追求。 页岩油能源支撑石油美元石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