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豪赌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自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开启其大胆的被称为“安倍经济学”(Abeconomics)一揽子刺激政策,日本股市已经上涨了46%;相比美元,日元贬值25%。在日本,安倍的支持率高达70%,是他的前任们无法企及的;一种乐观的情绪弥漫着资本市场,至少在投资者的眼里,日本将由此走出“失去的二十年”。但“安倍经济学”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冲击,却需要提前布防。

“安倍经济学”有三支“箭”,其一是印钞,即学习欧美的量化宽松,甚至不惜公然介入央行决策;其二是加大政府支出;其三则是日元贬值。安倍作风强势,一直公开逼日本央行表态让日元贬值,甚至于直接威胁要修法废除日本央行的独立性。4月份,现年68岁的黑田东彦接替卸任的白川方明担任日本央行行长,完成“黑白”更替。黑田对于安倍推行的大胆金融宽松政策态度积极,被认为是能与政府配合推动“安倍经济学”的最佳人选。黑田一贯反对白川的政策,认为日本应设定3%的通胀率目标,比安倍要求的通货膨胀目标还高出一截。

在安倍当选前,日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也步欧美后尘,启动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刺激计划,仅央行购买国债的行为就有8次,可市场反响平平。因为日本政府负债率奇高,超过GDP两倍,任何超常的印钞行为都可能使人联想到欧债危机一样的后果,日本央行的举动也因此一直是小步慢跑式的,总是被市场预期消化得无影无踪。另一方面,日元利率本来就很低,这种情况下,靠降低利率来增加货币供应难以见效。量化宽松在日本遇到了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障碍。

安倍的大胆之处在于,他要用超出正常思维的力度,改变日本国民的预期,使企业和消费者都相信,这个国家年均0.3%的通货紧缩将迎来一个转折,安倍设定了2%的通胀目标,并以此为靶向制度政策。日本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大约三分之一,可此次启动印钞机狂印纸币的数量连美国也是望尘莫及。4月4日出台的“定性和定量货币宽松”政策组合拳,公债购买量每年达到50万亿日元,相对于5300亿美元,是美联储当下所推量化宽松的2.2倍。日本央行也同样大胆,新的量化宽松也不仅仅靠购入国债压低利率,而是增加基础货币。

因为过于大胆,这更像一场赌博。赌注就是在公众开始增加消费,企业大量投资之前日本政府不会因为融资成本高企而破产。日元的贬值好处当然立竿见影,2、3月份是日本企业的财报季节,早已经把经营触角遍布世界各地的日本大企业的财务数字换算为日元后都会变得好看了,而去年正是日本企业最为艰难的一个年头。有了漂亮的年报,坚挺的股价,企业也就有了融资的能力。而下一步,股市带来的财富效应是否同样作用于公众,使他们乐于消费,还有待观察。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企业不得不在海外市场寻求机会的状况,日元贬值或许会使得日本制造恢复竞争力,减缓整个国家空心化的过程,但是否能够彻底扭转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观察。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至为严重的国家,之所以政府负债到了危险的边缘仍能举债,就在于老龄人口的投资偏好。日本国内内需不振,也和老龄人口比重过高颇有关系。如今要用通货膨胀把老年人的养老金逼迫出来,其间还有很多门槛需要跨越,因为对于老年人口,即使是有了物价上涨的预期,是否肯于增加支出也难判断。当然,也正因为长期以来这个国家过于注重长者的利益——终身制、薪资制度,甚至弥漫20余年的通货紧缩。也只有打破长者的福利,才能使社会重新焕发活力。

“失去的二十年”中,日本政府曾经不止一次地寄望靠日元贬值重振经济,可惜效果不彰,对周边经济体的伤害却令人印象深刻。1995年美日汇率跌到80,当年还发生了神户大地震,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日本央行于是发起了如今日黑田行长般同样的国债购买计划,很快,美日汇率暴涨至147.62的高点。廉价的日本商品使泰国、韩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出口产品优势渐渐丧失,经常性账户和资本账户出现了逆差,随后便引爆了亚洲金融危机。如今日本的经济体量相当那时已经变小,但韩国和德国等出口国还是会因为出口产品的重合受到影响。并且,一次货币大幅贬值的示范很可能引来各国效法,带来新一轮货币动荡。 银行经济学安倍安倍经济学安倍晋三豪赌外汇货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