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鱼散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爱吃肉不爱吃鱼,我女儿也是。我正好和女儿相反,对鱼的偏爱矢志不渝。当年考上大学,外婆疼爱我,不喜欢我离家读书,就说,读什么书!识字抓不到螃蟹,三天没鱼吃看你不跑回家。我当然不会因为鱼而放弃读书,但是,只要食堂有鱼我就买着吃,不太新鲜我也买。
妻子操持家务,当然包括买鱼,她爱吃鱼,吃到鲜美的鱼肉总是拉着长音说,呜——呀——,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做东山人真幸福。可是她和我比起来,吃鱼没有我多,买鱼没有我精。为此我自告奋勇上市场买鱼,她负责买除了鱼之外的所有东西。
市场上的鱼按捕捞形式分有灯光捕鱼、垂钓、放紧、扫绫、牵网、放笼等等,同样的鱼不同方式捕捞上来的卖的价钱不一样。我买鱼时间长了,和鱼贩她们彼此熟悉,一般不用问价钱,她们甚至还会多给一点,有的还会向你推荐买价廉物美的鱼。有时会小声对我说,那个是昨天的,鲜也是鲜的,你还是买这个更鲜。妻子开玩笑说,她们对你那么好,你是不是认了干姐姐干妹妹了。其实好是双方的,我从不动手挑鱼,也不讨价还价,她们说阿叔你是好顾客。有时亲戚朋友讨海回来送一些鱼给我,两三天不用上市场,她们就会问你几天没有来买了。这让我感到很温暖,她们多数人心存善念,本分经营,知足常乐,做生意是这样,居家过日子也是这样,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
市场还是一个熟人聊天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地方。那天,晚饭后我出去散步,经过市场门口,一个瘦小女人推着自行车从市场出来。我一看是我朋友的妻子,赶紧打招呼:“嫂子,这么晚还上市场呀!吃了吗?”
她停住脚步,笑着说:“还没呢!刚下班。”
她在水产冷冻厂打工,还穿着长筒塑胶雨靴,一身旧衣服散发着鱼腥味,干涩凌乱的头发,爬满皱纹的疲倦小脸,一副辛苦劳作的模样。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想当年她多么娇小秀丽啊!那时我们羡慕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小巧玲珑,你可以把她托在手掌上,出门放在旅行袋里。朋友一喝酒就夸老婆漂亮,我们笑话他大言不惭,他振振有词说,我认为我老婆最漂亮,她不漂亮我会娶她吗?
我说:“你真辛苦呀!都累坏了。”
她笑着说:“还行,今天算早的,下午六点钟就下班,顺便到市场看看,散市的时候东西比较便宜。”她打开自行车篮子里的塑料袋,里面是几斤青蛤,她继续说,“他那些朋友不嫌弃,喝酒都叫他,他也不可能每次都到大排档回请,你看这青蛤是小一点,但是野生的,4斤才10块钱,大排档50块都买不到,再添几个小菜,在家里也喝得很欢喜。”
我说:“都是老朋友谁会这样计较呢!这样计较还做什么朋友,其实你完全不用放在心上,有的人日子比较好过,多花费一点没关系的。”
她说:“没有人计较,是我自己过意不去,做人就是靠一点心意,自己怎么省都可以,人情世事不能省。”
我肃然起敬,她一天劳累,还没有吃晚饭,没有洗漱,却惦记着朋友的情意,这一点心意比起那些山珍海味珍贵多了。市场的铁门徐徐降下,街上灯火通明,人们三三两两散步闲逛,我说:“再坚持两三年,女儿毕业了,日子就好过了。”
她的脸上充满期待,说:“是啊!女儿毕业就不用负担了,那时我也有退休金,就轻松了。”我想起自己多年来的奔波努力,看着眼前过往的人群,听见她对我说:“我回去了,你也过来喝一点酒呀!”
我赶紧答应:“好的,一定去。”
她捋了捋头发,整理好塑料袋,笑着对我摆摆手,熟练骑上自行车。在摩托车飞驰的车流中,她的自行车显得特别单薄而耀眼。
我仍然一如既往上市场买鱼,隆冬时节,鱼鲜量少价高,不过我都能买到新鲜可口的鱼。耳鱼多肥呀,用水酱油加一点盐清煮,是东山的传统口味;咬网鱼煎煮放葱,可以和上海的咸菜黄鱼汤媲美;巴掌大的电鱼椒盐干煎,是大排档的常备菜;还有很多很多……而且,不经意间碰到的朋友熟人常常给我一阵惊喜,或片言只语,或倾情相诉,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闪光的东西,都是普通人家,在谋生,同时在享受人生。 散记买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