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石油重镇的骚乱
作者:俞力莎(文 / 俞力莎)
( 2011年12月17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反对派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就扎纳奥津的冲突事件进行调查。图为警方扣留示威者 )
2011年12月16日,正值哈萨克斯坦独立20年纪念日,该国西部石油重镇扎纳奥津发生了示威的石油工人与警察之间的流血冲突。造成至少10人死亡,86人受伤。1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宣布在当地实施为期20天的紧急状态法。
“该国要面对的并不是一个‘阿拉伯之春’式的运动,也不是恐怖主义的复兴运动。骚乱是1500名石油工人罢工6个月后出现的高潮。”美国智库“美国安全项目”研究员约书亚·福斯特(Joshua Foust)说,“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其石油资源,但能源产生的财富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石油工人要求进行更公平的分配。反对党确实想利用抗议活动,但对于是否要将事情变成一个更广泛的政治话题,石油工人是犹豫不定的。”
“在哈萨克斯坦的普通民众中间,对社会环境的不满还没有成为一个令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担忧的问题。过去10年间,哈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8%左右,比其他中亚地区原苏联国家的经济表现都要好得多。人均年收入超过1.1万美元,是土库曼斯坦的两倍,比乌兹别克斯坦多6倍。这使得哈萨克斯坦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哈萨克斯坦政府快速平息了这场骚乱,宣布为参加罢工的1500名工人安排就业。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中亚问题专家瑟恩·穆尔(Cerwyn Moore)指出:“距离议会选举只剩下3个星期了,总统要杜绝任何政治性冲突的发生,确保局势的稳定。自从哈萨克斯坦20年前宣告独立以来,这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在动荡的中亚,该国一直被视为是一个稳定的国家。但自‘阿拉伯之春’开始后,在中亚的原苏联国家中,这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抗议活动。”
“中亚国家独立后还一直由苏联时代的强人进行统治,该地区领导人都因为中东地区发生的事件而不安,又认为本国情况截然不同。但俄罗斯也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自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一直掌握着政权,面对中东国家领导人相继被推翻的事实,他已经做出了回应,宣布成立多党议会。”穆尔说。2011年11月16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下令解散议会下院,将大选时间提前到2012年1月15日。根据修改后的选举法,议会下院必须由至少两个政党的议员组成。而原先的议会下院由98名执政党“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党员和9名哈萨人民大会代表组成。
俄罗斯媒体还称,骚乱发生前,美国大使馆人员曾与当地石油工人举行过会谈。俄罗斯一直视该地区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而美国却不遗余力地与其争夺对中亚能源的控制权。据统计,目前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约50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2%,天然气储量约2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5%。而且哈萨克斯坦境内所有大型油田和一些中小油田都集中在西部靠近里海的地区。
“国际石油市场风声鹤唳。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出口量在每天150万桶左右,其中半数是高品质的轻质油。各种起义的爆发已经使得石油均价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每桶超过了100美元。这场骚乱给世界石油产区度过的极其动荡的一年又添了一笔。”福斯特说,“欧佩克以外70%的石油产量增长量来自于中亚。这一地区一旦发生暴力行为,潜在后果难以预计。这里的任何石油设施遭到攻击,全球油价都将受到波及。” 骚乱中东局势中亚重镇石油美元石油哈萨克斯坦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