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人·水磨房·核桃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在云南临沧,知道“古墨”的人似乎不多,我对古墨的向往源于一个爱好摄影的朋友,当我一看到他那些照片就呆住了:临沧居然有这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啊。不久,我终于有机会走进宁静、平和、与世无争的古墨。

古墨村距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政府驻地以西四五公里。支书带我们进村,才走进村口,就听见同行的志愿者大呼小叫的惊叹声:太美了,这核桃树,这石片房子,这石板路……转眼间队伍就自行解散了,各自去拍自己喜欢的景色。支书告诉我们,村委会驻地叫阿苦黑,路上几乎每隔5~10米就有一棵粗壮的核桃树,树龄大多是100多年了。古墨的核桃个大皮薄,邻村的村民慕名来买核桃苗,每株比其他地方的要贵1元钱呢。村里有一条叫流浪河的小河,两岸全是近百年的老核桃树,春天里满树葱茏,绿荫满山,秋天来时硕果累累,一地果实,可美了。支书语气中满是炫耀。说话间就听见潺潺的水声了。远远地只见一间间用石头垒起来、用一块块石片做顶的石磨房沿河而上,在溪流的那头,有石凿的水磨正悠悠吟唱着一支支长满苍苔的谣曲:心里便生出一些野,想跟着唱一遭,做一回古人。

我打开一间磨房的门闩。尽管乡亲们用上了电拉磨,可是水磨房还是顽强挺立在它们的身旁,虽然它是那样的老态龙钟,老得让我心酸。在一间冒着炊烟的磨房里,我们见到一位姓李的老人,交谈后才知道,他是因为舍不得这些磨房,才和磨房的主人商议以每年150元的租金租用,并管理这些磨房的。老人伤感地告诉我们,流浪河上共有21间水磨房,现在还能用的只有13间了,而且现在的人嫌水磨太慢,都改用电磨了。我们问老人如何收取工钱,老人笑了,说:乡里乡亲的讲什么工钱,只是随心给罢了。有的人来拉磨时带两个鸡蛋,有的带点腊肉香肠,有的干脆拉完后把磨上沾留的粮食扫出来就算工钱了。我们不禁感慨: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到这样的用工方式和薪酬方式。那老人以何为生呢?老人笑着告诉我们,儿子在临沧打工,挣的钱就寄回来给我。说话间就有乡亲牵着马帮来拉磨,我们问为啥不用电磨?那位淳朴的乡里汉子一边拉过磨房门旁摆放着的水烟筒吸着,一边说:水磨拉出的面更香,你们城里人吃不到的,还有就是来顺便看看李大爷。

走出村子,看着流浪河上静静伫立的一间间磨房和老人不断挥舞的手臂,我的心情很沉重,老人的守望还能坚持多久?作为生产工具的水磨房还能保留多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古墨村的水磨房群划定为特色乡土建筑,作为文物,向文物主管部门申请保护。但是,最终的保护者还是这里的村民。大山里的生活贫穷落后,许多人想走出大山;而山外却仍有许多人向往着山里的世外桃源,牵挂着这里原生态的生活。在生存和保护之间如何选择?这是乡亲们面临的难题,也是政府面临的选择。夕阳下的古墨苍凉、凝重,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们还会再来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文 / 局尹云) 核桃树古墨人磨房

上一篇: 荒唐的分配
下一篇: 何日书声回乡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