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书声回乡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的老家(山东淄博博山区源泉镇郑家村)是一个1600多口人的大村。30多年前,曾有三所小学;20多年前,合并成两所小学;十几年前,又合并成一所小学;前几年,唯一的这所学校也未能幸免于被合并的命运。村里所有的孩子上小学都要跑到镇上的联办小学,目的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力量。初衷和动机无可置疑,合并的过程也没有太多的阻力,乡亲们和孩子们对此好像也习惯了。不过在我看来,村子里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就像一个生命体没有了活力,整个村子都变得暗淡无光。
村子里有小学时,老师们每天来给孩子们上课,他们不仅给孩子传授知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风民俗。作为乡村里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一个村子有老师的讲课声,就有了知识的传承。他们的传播对象不仅是孩子,还有村子里的百姓,青年教师的穿着打扮都会成为年轻人的模仿对象。甚至他们碰上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都会让信任的老师来评评理,主持公道。小学没有了,乡村不仅成了“文化的沙漠”,甚至民风都没有以前淳朴了。老师们不在了,唯一的敬畏对象也没有了。
村子里有小学时,每天都传来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放学时的吵闹声,空气里都充满着活泼和希望。五六分钟的路程,孩子们中午还可以回家吃饭午睡一会儿,下午放学,几个小伙伴相约着做作业、做游戏,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快乐和温馨。小学没有了,孩子们要到几公里外的镇上上学,需要起早贪黑地赶路,中午也吃不上像样的午餐,来回的路上也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隐患。我看到他们疲惫的身影和忧郁的眼神,已经没有了我们儿时的简单和快乐。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到城里打工了,孩子们也离开了自己的乡村,平时偌大的村子难有一点声音。孩子们比以前学习成绩更好了吗,乡亲们习惯没有书声、铃声的感受吗……即使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也无能为力。书声、文明的影响力、教化……这些都不该离开乡村,不知还有谁和我有这样相同的感叹?
(文 / 马斌) 书声农村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