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懒,谁买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在2006年《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加州伯克利和斯坦福的两位经济学家调查了3家健身俱乐部的7000名会员,发现80%的会员都没有锻炼满足够的次数。如果他们不买年卡,而是按次数付费,平均能节省40%的支出。
谁来拯救这些懒人呢?今年初刚创立于美国波士顿的“健身合约”可助一臂之力。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华裔创业家张(Zhang Yifan)设计了这样的计划:只要你加入一个“健身合约”,就可以优惠健身。但与传统的促销不同,你还需要承诺每周健身的次数(最少一次)。如果偷懒不去,就要交纳事先承诺的罚金。也就是说,“健身合约”提高了对锻炼的激励,非但健身有折扣,偷懒还要交罚款。如果觉得罚款太少不能有效督促自己,参与者还可以主动提高罚款的金额,一次最高可以罚50美元。看着白花花的钞票从手里流出去,偷懒就不会那么顺理成章了。
可是,如果“健身合约”真的能激励人们每周锻炼一次不落,这家鼓吹低价健身的公司,不就要大赔特赔了吗?不会的。“健身合约”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总会有人不能坚守自己的承诺。他们可能是临时加班的白领,筋疲力尽的经理,周末玩过头的学生……当然,他们更可能是自认毅力十足,或者迷信罚款有效的锻炼者。只要还有人对他的自控能力过分自信,“健身合约”就永远不会倒闭。
更妙的是,“健身合约”甚至并不拥有实体俱乐部。它只需要和已有的俱乐部谈好,购入一些会员证,再以它独特的方式卖出去就行了。有了好点子,白手起家并不难。于是,这家公司开张刚几个月,就已经被广泛地看好。它所创造的商业模式,更被看做是今年最好的商业创意之一。
当然,要把创意转换成利润,还有好多细节需要落实。最基本的是要确定下面两个数字:打多少折扣,罚多少钱?今年2月份,“健身合约”提供的折扣还高达50%,但一个半月之后,新的折扣都只在10%~20%。如此看来,“健身合约”目前的运营规模还支撑不了太低的折扣。另一种可能是,万一太低的折扣引来铁杆健身狂,再财大气粗的公司也撑不住。同样变化的还有罚金。“健身合约”曾经允许会员把最高的罚款金额设成100美元,而现在最多却只能设成50美元了。这一举措应该是避免会员的流失,收罚款虽好,让会员因为心疼罚款而退出,就得不偿失了。
像很多商业模式刚出现时一样,“健身合约”还要应对人们在道德上的诘问。我在网上介绍了它之后,很快有师友想到:“将利润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上,先天是不好的。”为了回避这个问题,“健身合约”宣布,在维持项目运转之外,公司会将多出的罚款资助健身事业。公司创始人之一奥伯霍夫(Oberhofer)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他们未来会通过与健身俱乐部分成,而不是通过罚款来盈利。这种道义上的批评,也给公司光明的前景加入了一些小小的变数。
在起步阶段的“健身合约”,还在继续完善他们的计划,例如他们最近推出的“救赎”概念。再勤奋的锻炼者,也会偶尔偷一次小懒。如果一开始高调,可是千差万错,还是错过了一次健身,是否就意味着失败呢?不!如果在犯错的下一周不继续堕落,那么每一次锻炼,就都能赚回10%的罚款。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改过自新,就不会一被罚款就想退出合约。这样,俱乐部也就不会流失潜在的赚钱对象。这家创意不断的公司,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
我曾经在博客上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在27位投票者中,有70%的朋友愿意尝试这种健身模式,74%的朋友相信它会盈利。“健身合约”到底能否改掉我们偷懒的坏毛病,是会由时间证明的。就算它没效果,也会有人继续心甘情愿地交罚款。谁让我们这么懒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问很多问题:
一、惩罚会管用吗?实验经济学的研究确实显示,惩罚比奖赏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参与这个健身计划的人们,会发现它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方式,还是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榨取罚款的骗局?
二、什么人会参加这个项目?应该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对自己的自制力没有信心的,想要用罚金来约束自己的;另一种,却可能是不需要罚款也会常锻炼,专来蹭便宜的。第一种人会有多少?
三、消费者可以选择每周锻炼的次数和罚金的数额,那么,公司会从哪些人身上赚到最多钱?是那些许诺了最大罚金的人吗?还有更好的罚款方式吗?比如说,第一次缺席不罚钱?
四、与健身俱乐部分成的盈利方式可行吗?为什么不能靠罚款来盈利?
五、除了健身房之外,还有什么行业能够采取这样的商业模式?■
(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研究生,博客“靠点儿谱”kaoputive.org)
(文 / 西洪柿) 健身偷懒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