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传
作者:薛巍( 乔纳森·斯坦贝格的书《俾斯麦传》 )
1870年秋,德国击败法国后,俾斯麦骑马穿越洛林时,一位妇人拦住他说,她丈夫因为用铁铲袭击一位普鲁士骑兵被关押了起来。他尽可能和善地对向他求情的妇人说:“好吧,我的好女士,你可以非常确定的是,你丈夫”——说到这里他用手指在自己的脖子上划一条线说——“很快就会被绞死!”文明的外表和残忍的内心之间的对比在《俾斯麦传》中经常出现。
斯坦贝格认为,俾斯麦之所以能够成为19世纪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他的性格力量,加上他出色的智力、他的工作能力和他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相互依赖关系。担任首相的26年间,他非常有权势,但从一开始他就依赖于国王的善意。如果在他就任首相后不久发表“铁与血”的演说后,威廉就解除他的职务,他的职业生涯就结束了。斯坦贝格描述了皇室与俾斯麦的关系。他认为,俾斯麦厌恶女人源自他的童年经历:他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三角关系中——他妈妈冷静、聪明、有野心,他很不喜欢;他父亲软弱、和善。他不喜欢奥古斯坦女王,因为她干涉他与国王的关系,控制其软弱的丈夫,威胁俾斯麦。
基辛格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说,俾斯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对手“仍陷在18世纪的观念之中,认为国际体系就像一只有着复杂部件的钟表:牛顿的科学。俾斯麦预见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各种相互作用的力量之间的平衡一直在变化,这些力量也处于变动之中,就像后来的原子物理学。与它相宜的哲人是达尔文而非笛卡儿,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适者生存”。
基辛格对俾斯麦的成就做了总结:1862年夏,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之前他的最高职务是驻俄大使。他从没担任过行政职务。但这位新首相用一些严酷的手段解决了妨碍两代欧洲外交官的难题——如何统一德国和重新组织中欧。他必须克服德国由39个独立邦国聚集在德意志同盟下这一障碍。同时,德国左右两侧的法国和俄国在警惕地观察着中欧的局势,担心德国的统一会改变欧洲的力量平衡。9年间,俾斯麦解开了这个结。斯坦贝格说,这是过去两个世纪里所有领袖中取得的最伟大的外交和政治成就。他以两场战争征服了德意志的王子们,又在第三场战争中征集了他们;通过授予普选权赢得了民意,以同意法国获取卢森堡为诱饵搞定了法国,以波兰革命时善意的态度搞定了俄国。俾斯麦是在没有动用一个士兵、没有在议会中占多数、没有群众运动的支持、没有行政经验的情况下做到这些的。“俾斯麦在公开场合总是穿着军装,但他未曾参军,军官们都对他持怀疑态度,认为他过于温和。这位铁血宰相写的东西坦率明晰,可以与丘吉尔的文笔相媲美。俾斯麦总是被称为现实主义者,依靠武力而牺牲了理想。实际上,他要复杂得多。要想让力量发挥作用,必须理解它的要素,包括其局限。同理,必须把理想跟领导人想改变的环境结合起来。忽视这种平衡,要么偏向力量的倡导者一方的好战,要么偏向理想主义者的十字军东征。”
基辛格对斯坦贝格提出了两点告诫。首先,斯坦贝格敌视俾斯麦的性格,“这有时导致他过于强调个人的性格特点而忽视了他杰出的战略观念”。其次,斯坦贝格把俾斯麦跟希特勒联系了起来。这是错误的。“俾斯麦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希特勒是浪漫的虚无主义者。俾斯麦的本性是他对限度和平衡的感觉,希特勒却缺乏判断,拒绝克制。俾斯麦绝不会想着征服欧洲,但这却一直是希特勒的想法。希特勒永远不会说出俾斯麦的名言:治国术就是通过历史仔细聆听上帝的脚步声,跟他相隔几步走。希特勒留下了一个真空。俾斯麦留下的是一个强大到足以克服两场惨败的国家和永不枯竭的遗产。”■
( 乔纳森·斯坦贝格 ) 贝格俾斯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