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反女权”,而是真探讨
作者:悦涵著名影星凯特·布兰切特在《美国夫人》里饰演主角菲利丝 · 施拉夫利
记者/张月寒
女权反思
“Me Too”运动发生以来,女权剧或讲述女性力量的剧,有很多大获成功。酣畅淋漓的剧情、行业内最有才华的头脑们构筑的绝妙台词、精心推敲的高潮点……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热剧。这类电视剧的越来越多是一件好事,对于性别身份体验的反思,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意义。但是,现在似乎也到了一个该冷静的时期。
在这些女性剧所构筑的美好愿景中,女性力量是否被过于神化?仿佛一个女性只要独立,或一旦意识到自己可以独立,她就没有任何缺点了。她似乎又美丽又有力量,又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在生活中什么都能达成。比如《致命女人》的三段式叙事着实精彩,但里边三个主要女性人物,一旦有了性别层面的觉醒,剩下,就只是通途。《大小谎言》精心构筑了一种海边富人社区的理想化女性友谊,但现实中,那么迥异不同的各个女性,当真能一下达到那种没有裂缝的团结?
于是,好莱坞似乎开始反思了。凯特·布兰切特在《美国夫人》里饰演的菲利丝·施拉夫利是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为坚定的保守派和狂热的右翼人士。她认为男女两性的薪酬差异并不是问题,女性应当坚持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角色,并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堕胎合法化。2016年去世前,她公开表示支持特朗普。
这部剧也不仅是菲利丝一人的传记。《美国夫人》采用群像式塑造,选取70年代女权主义风潮下鲜明对立的两拨女性:施拉夫利代表的已婚妇女保守派,和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贝蒂·弗里丹、雪莉·奇瑟姆等上世纪女权主义运动风潮中的著名自由派女性。每集从不同角色的视角,探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由盛转衰的原因。这一衰落的标志是《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最终没有在全美获得通过。ERA旨在保障所有美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合法权利,试图解决男女两性在离婚、财产、就业和其他事项方面的法律区别。ERA未获通过后,美国进入了保守主义的黄金年代——里根时代。这一结果,甚至间接影响了美国今天的政治版图。
“反方”叙事
如果要展示这一历史时期,一个比较讨巧的角度是从那些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切入,站在她们的视角讲故事,那么,一切很容易昂扬,也很容易“正确”。但是,FX这次却真的另辟蹊径,剧集的很多篇幅投入在“反方”视角。好莱坞的编剧们,大多是自由派,对这一顽固的保守派女性形象,难道不会一味地反面攻击、批判塑造?第一集你就发现并不是这样。
菲利丝·施拉夫利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是《美国夫人》的一个亮点,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复杂性,无论是剧集对于整体平衡度的把握还是演员的诠释,都非常有挑战性。不过,从目前的评分以及这部剧已经成为各大奖项的热门预测,它是值得投入时间去观看的。
剧集开始于1971年。那一年,菲利丝·施拉夫利47岁。她曾两次竞选国会议员,均以失败告终,出版了两本销量300万的畅销书,这使她在保守派阵营内多多少少有些名气。她大学的专业是国际政治,有两个硕士学位。国防一直是她最感兴趣的领域,她也始终想在政界有一番作为。与此同时,她还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一家定居在伊利诺伊州,生活优渥。
这样一个在传统价值观中“胜利”的一方,她反对想要改变现状的女权主义者,这一行为似乎很好理解。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她生命中真正想完成的事,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性别真的没有为她带来任何阻碍吗?
剧中不止一次展现出菲利丝的妥协。比如她回家已经很累、不想发生性关系,丈夫却不遵从她的意愿。她想申请法学院,丈夫以不支持学费威胁。剧集刚开始时她想竞选公职,如果竞选成功,她的工作重心势必迁移到华盛顿,丈夫也不同意。
换言之,菲利丝可以追寻一定程度上她想要的生活,但必须是在他的允许下。
独立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独立。但尽管菲利丝已经出版了两本畅销书,销量300万,按道理版税收入应该很丰厚了。但是,她给自己妈妈买一条裙子,还要丈夫签信用卡账单——1971年,美国女性还不能拥有信用卡。1974年,已婚女性只有在丈夫签字同意下才能有信用卡;单身或者离婚女性则需要家中男人的签字才能有信用卡。
其实,菲利丝所反对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直试图通过的ERA,就是消除法律上的性别归类,让男女在各个领域享受平等权利。那么,菲利丝为什么非要反对ERA?
刚开始,她对ERA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她说,“世界上有更重要的事”,比如她当时非常关注的美苏在军需问题上的谈判。但是,她在华盛顿最后一次尝试从政的一场会议让她意识到,只有谈到ERA,她的性别才可以让她在男性主导的政界拥有话语权,他们才会听她说话,而不是像一直以来那样忽略她。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国防领域,开始策划一系列“反对ERA”的活动。
同性“相斥”
同性跟同性之间,有时确会产生一种天生的互相不喜欢,尤其是如果你们是非常不同的两种人。无论出身、人生道路选择还是个人性格方面,生活中很多时候你都会遇到和你非常不同的一些同性。刚开始时,第一印象就不好,于是敌意很容易产生,如果没有处理好,这种开头浅淡的敌意会变成非常深的嫌隙。
菲利丝刚开始获得的群众基础,就是身为已婚妇女的她,精准抓住了女权主义浪潮下隐含的信息——那些拥有高学历或正经工作的精英女权主义者,对于传统家庭主妇看不上。这种看不上,当然不是那么明显地存在于精英女权主义者的口号或公开发言中,但是,敏锐、有政治头脑的菲利丝却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第二集,女权主义核心集团的成员、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律师布伦达说,她们就是反家庭主妇的。光彩夺目的代表人物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则说,革命总会丢下一批落后者。
于是,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女性开始对抗。一类办杂志、领导全国性的大游行,和政界人物紧密联系,让代表性别发声的需求一一变成越来越多州的法律。一类通过自己的主妇网络、婴儿车、自制烤面包,由下而上地发出声音,也渐渐形成规模。
这种对立,在第四集菲利丝和女权运动之母贝蒂·弗里丹的那场辩论里,得到更加鲜明的展现。无可否认,两方都是聪明的女性。但菲利丝的那种聪明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用女性特有的操控男性的技巧,一点点从他们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支持。比如她的丈夫曾两次经济上支持她参选议员。比如她一直声称自己“没有感受到性别歧视”,其实也是她在男权社会下生存的一种策略。
她应该和贝蒂是同龄人,但是就身材和外貌管理而言,她显然是更完美和无懈可击的一方。于是辩论后段她攻击贝蒂,“你无法通过立法,去解决个人生活中的一切不幸”,暗示贝蒂年老色衰被丈夫抛弃,是她自己不够努力,任何女权性质的立法都没有办法解决。
历史上,菲利丝这个人物反女权的一个主要论点是,ERA法案对年轻的职业女性有利,但是无法保护已婚的中年女性。因为她们一生的位置都是在家庭中,为丈夫、子女奉献,人到中年,就算她们“觉醒”了,她们也无法再出去寻找工作。
反讽的是,声称“女性位置属于家庭”的菲利丝,却一生没有停止工作。她是律师、政府说客、编辑、演讲家、政治活动家,2016年去世前,她成立的GOP组织一直持续发挥着影响力。
呼应
这部剧另一个精心之处是服装造型。通过对大量新闻照片、过往资料的研究,剧集服装成功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的场景,而且在一些重要情节,服装所形成的呼应精妙表达了潜台词。
第一集,菲利丝的管家,一名非裔美国女性,正在厨房做家务。此时电视里,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宣布竞选总统的黑人女议员雪莉·奇瑟姆正在发表讲话。屏幕内外,一个是正从事底层工作的体力劳动者;一个是政界穿着高定服装的女议员。但她们身上的配色,却是惊人一致。女管家身着浅棕色高领羊毛衫,外罩蓝灰条纹马甲;女议员里边穿蓝灰条纹衬衫,外边则是浅棕色高级皮草大衣。虽然两者的质地、风格完全不同,但色彩上的惊人一致,或许间接表达了:联结女性的,不仅是她们的外表、相同族裔,更是因为一方能代表另一方的可能性,一种未来或许会更好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片段,是第二集两个妇女阵营在伊利诺伊州ERA法案投票前的一个远景镜头。两拨女性同时走向楼梯,回身望着对面的敌对阵营。一方是裤装为主的女权主义者们,一方是连衣裙、珍珠项链等经典已婚主妇的打扮。这种服装风格上的强烈对比,鲜明展示出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个人选择。但是,她们真的没有一点共性吗?镜头看似在表现对比,但也在借用这一对比,让具有上帝视角的观众看到:正是个人局限性造成的割裂,导致了这一或许能让整个性别获益的运动,最终没有成功。
由此,电视剧试图解释为什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由盛转衰:女性在社会上分为不同的群体,要注意每个群体的特性和诉求,试图最大范围内联结力量,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通往前进之路。
《美国夫人》共9集,截至发稿前共播出5集。从目前播出集数看,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女性主义爽片。通过细致刻画每个女性自身的聪明和复杂性,以及女性群体内部的矛盾,这部剧试图从一个更全局的角度,看待上世纪这场女权运动的失败,并由此反观现在。 女权美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