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日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图 陈曦)
文/刘玉新
巷子的出口,有一家临街的铺面,很小,五六平方米,墙上的壁柜里有一些小百货,室内有一架缝纫机。我时常去买点小东西,有时也请铺子的女店主补补缝缝衣物,一来二去,便熟悉了。
小店女人很漂亮,有种古典美,随便穿一件衣裳在身上就好看。她似乎从没讲究过穿着,这种不刻意再配上天生丽质更加多了一层说不清楚的风韵。每次去买东西,她总是轻言细语,一脸微笑,拿货,找钱。铺面柜台上没有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很传统的经营,一分钱一分货,有人买就卖,没人买就坐在缝纫机前忙些小零活儿。这年头,衣服都在商场买,没有人去成件成套地缝,缝纫也就是做个鞋垫,扦个裤边,放个腰围什么的,实在寻不出大件的活儿。日子零零碎碎,一天的光景就这么不声不响地打发了。
我的住处隔得不远,每次下班回来,走在马路的对面,眼睛总会不自觉地看看巷子出口的小店。可每次都关着门,女主人准点儿做饭跟开门做生意一样,风雨无阻。
从闲聊中得知,她儿子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了,一周回家一次,老公在临近的建筑工地做工,每天按点回家吃饭。老公是本地人,家就在巷子后头的山坡上,穿过三米的巷子,再上几十级台阶就是家,三层楼房,宽敞得很,夫妻俩再怎么住也住不了,多数房间空着,也有人临时租住,收点零钱,算是贴补家用。
看店,做家务,相夫教子,一个女人的日子便在巷子这头儿和那头儿密密实实地摆着。好多次,小店门前围着一班女人聊天,她就搬一把木椅安静地坐在旁边,偶尔也插一两句话或者优雅地接过人家怀里的孩子,逗个乐,叭声响儿,像极了农家歇茶时女人奶孩子的那一份温柔。
我突然觉得生命中的许多竞争在这个巷子前黯然失色,一辈子的轰轰烈烈原来都比不上小店女人过得温暖平和。
小城的街道不多,但这样的宽窄巷子却不少,每隔一段就会冒出一条巷子。昨晚去理发,我照例是去“小巷理发店”,习惯了短发,又不用染烫,巷子的理发店当然是最合适的去处,快捷还便宜。
理发店在一条巷子的中间,两边的棚户屋瓦高低错落,曲曲折折,一直伸到街口,我去的时候正好没人。店主人是个精致的女人,高挑个儿,瓜子脸,穿着很讲究。因为天热,她把长发盘着,自然蓬松,鬓边的那一绺头发飘逸随意,眉宇间总挂着一丝笑意,含蓄、丰润、细腻。我虽然嘴里说说笑笑,但并不盯着人家的脸看,女性的精致是要凭感觉的,感觉得出来,那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小巷理发店也是老店了,一天理个十人二十人,都是回头客。小店女人说,租一间门面,置办些理发用具,用不了多少钱。她指着柜子里的洗理用品说,这都是老主顾在她这儿买在她这儿用,人熟,放心。她会根据各人的情况推荐使用,既不伤害头皮又经济实用,她说哪怕是做理发的手艺,也讲究的是个良知,凭手艺吃饭,凭良心做事。所以,这么多年,她的生意一直不错,发不了财却足以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点得滋滋润润。
前不久,听说她在县城买了个三居室,现房,一次付全款,孩子正准备读大学。看她的样子,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很轻松。有人来理发,拿起推子剪子就工作,没人来,一个人坐在转椅里发朋友圈、聊天、看小说。屋子里总是轻轻响着时尚的音乐,她说她喜欢音乐,喜欢边理发边听音乐的感觉。
看着小店女人一脸的微笑,我的心里也满满的。巷子虽小,但日子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一生都行走在大大小小的巷子里,打点着各种各样的小日子。 两性小巷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