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4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留学生与四六级

在刚成年的那年,我拉起了箱子独自赴英国留学,5年之后的现在,终于再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决定毕业回国发展也是深思熟虑后的想法,毕竟这儿有太多割舍不掉的情结。然而,在归国找工作的漫长征途中,我也吃到了一些略感心酸的闭门羹。前一阵本市大波事业单位招聘,放出100多个空缺岗位。我坐在电脑前,兴致勃勃地从密密麻麻的一篇Excel列表里挑出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和自己专业较相符的岗位进行了报名,然而却无一幸免,通通因没有获得国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CET)而未通过报名资格审核。

那天心情愉悦地在浦东机场等待转机,不碰巧地收到了最后一家申请单位发来的审核未通过通知信息。仅因这个理由被心仪的单位们多次拒之门外,不免有些欲哭无泪。于是我趁着候机时间,找出了它们的联系方式进行一一致电。在电话里一一解释了自己本科与硕士全部没有在国内大学读的情况,询问有没有可能用雅思(IELTS)成绩证明自己英语水平云云。得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请稍等啊,我问一下”“不可以的,抱歉,我们有硬性规定”……我没放弃,决定抓住一家公司打破砂锅问到底:“那这样的话贵公司是不考虑留学生的意思了?”电话那头沉了几秒回应:“反正必须要四六级证书的,不可替代。”被连泼了几次冷水后,终于起身离开了座位。

其实早在国内读高二的时候,因为报考大学的“刚需”,我便去参加了学术类雅思考试,全称为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考核,被国外大多数英语国家所认可。那时得到了7分的成绩,虽不算惊艳,但加上这些年在英语环境里的学习生活、耳濡目染,在英语水平这一方面我相信只会有所提高。应届毕业生网曾发表过一篇关于四六级与雅思分数换算的文章,单是衡量英语水平的话,客观给出了这样的雅思成绩可以有实力考取国内六级水平的评价。当然这两项考试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不能替代也不置可否。如果上岗真的需要具备一定英语能力,为何不依个人情况再进行当场的英语测试,比如现在很多企业流行的英语笔试或面试。那如果我现在去考四六级还来得及吗?很遗憾网络上给出的答案都是:非国内在读大学生不能报考。这是自2007年1月CET改革后的规定。大概因为我所学的专业是文科,很多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都有对四六级证书的硬性要求,可以预料到下半年将至的公务员考试也难免遇到类似的困境。上网搜索相关字眼,便发现也有不少和我情况类似的人在发问,得到的只有无解。留学生们就这样默契地形成了一片灰色地带。

长辈们一直是微信好友里的最忠实的链接党,最近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发来了同一篇报道,题目为“白马非马式招聘当止”。也许类似的境遇是一种安慰。其实我早在之前也看到了这条新闻,起因为某笔试、面试成绩第一的女硕士被某事业单位拒录,以其所学专业与所报岗位专业要求差了一个字为由。被条条框框框在了外面,职场上的厮杀向来不具人情味儿。联系起了我的经历来看,自己的遭遇并不算委屈。可现如今的情况是大批的留学生回潮,我恳切地希望有关单位有朝一日也能为这一日渐壮大的群体酌情考虑,也设立一些符合实况的条条框框,以便公平竞争;或者干脆写明所考虑的群体,而不是用一股无形的力量推走他们。

读者 李碧溪

不切实际的扶贫

前不久,笔者到联系的贫困村走访几位村主干,问及村里存在的困难,几乎众口一致要求建一座桥梁与挡水坝合二为一的工程,以彻底解决村里的饮水及灌溉问题。我们粗略估算,要完成这项工程及配套,所需资金至少在千万元以上。更大的问题在于,此项工程即使建成,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了广东务工,田地大多荒芜无人耕种,包括将来村里的自来水工程,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浪费。

将我们的想法跟村干们一说,几位年长的村干想不通,坚持要求工程尽快上马,说只有生活条件改善了,年轻人才会回来。而我们从村里的多位年轻人那儿了解到的情况,与老村干们的想法相反。不少年轻人在县里或市里供了房,他们只是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基本都不愿回到穷山沟定居。老人们帮他们建在村里的新房,二楼以上多数是闲置的。包括年轻人的下一代,虽然都由老人们带着,但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迟早会想办法跳出农门。村里留守老年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当务之急,是建一个上规模和档次的养老院。而这项投资,仅需桥梁和挡水坝工程的一半都不到。

村里目前虽然有一座养老院,设施却极其简陋,里面住着相邻三个村20多位五保户,只有两位年纪60多岁的卫生员帮着打理,且管护、医疗条件严重不足。由于服务不到位,老人大多也不安心在那儿住。随着年纪增大、身体不便,需要养老院的村民越来越多,但许多老人恋家观念重,宁愿待在潮湿破旧的危房,也不肯住进养老院,成了村里不愿改建养老院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外出的年轻人,却迫切希望建一个上档次的养老院,他们甚至表示愿意出点钱,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由于务工青年不属于脱贫对象,没有发言权和签字权。按地方精准扶贫考核办的要求,贫困户脱贫,必须由结对的贫困户签字同意,这些对象又多为留守老人,不答应他们的条件,脱贫这关是没办法过的。此外,经过几年对口扶持,不少得到好处的贫困户不愿脱贫,有意找由头拖延,有的还附带一些不合理要求,逼得牵头单位只能想办法委曲求全。除了物资上的供给,每名对口扶贫干部还要背诵一本厚达90多页的扶贫手册,里面的内容既不是什么专业知识,也不是扶贫理论,而是上级统一编印的扶贫脱贫问答,同时另附通知:扶贫对象要熟练说出结对帮扶的姓名、职务、单位、手机号,对口扶贫干部要做“问不倒”先生,做到对脱贫攻坚对象的情况、扶贫手册内容脱口而出,对答如流,否则会在考核中扣分。

精准扶贫是中央的大政方针,事关国计民生。但一些基层部门生搬硬套,机械地出台不切实际的扶贫考核指标,将一部好经念歪了。尤其是很多耗费巨资的扶贫项目,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论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一些急需要改善的地方,又缺乏资金投入。脱离实际的扶贫后果,使得一些贫困村仅仅多了一层表面的风光,背离了真正意义的小康生活。

湖南 蒋平 读者来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