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常识斗争

作者:薛巍
与常识斗争0新年前夕,我们一帮同学和两位退休教授一起聚餐,一位老师说他有高血压,本来是不该喝酒的——他测过,饮酒之后血压肯定会升高。想想这好像是常识:酒会进入我们的血液,流到全身各处,直冲脑门。但也有专家说,刚开始饮酒的两小时内,血管扩张,血压会降低,但是4到5小时后,血管重新收缩,血压出现反弹性增高。这么说来,那位老师如果自己在家喝酒,然后马上测血压,是不会看到血压升高的,如果在外面喝酒较久再回去,血压才是高的。所以教授关于饮酒的常识也不一定正确。

我们经常说“时光飞逝”,这种常识也是不科学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说:“爱因斯坦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假如存在一种超感觉的生物,那么对它来说,就不存在时间的流逝,宇宙会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的一整块。但是,由于我们意识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看到一幅模糊的世界图景,并栖居于时间之中。”

我们用常识就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不等于就不需要科学、不需要专家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邓肯·瓦茨在《反常识》一书中说:我们倾向于用常识来理解问题,是因为这样可以把日常生活分割成诸多小问题,它们情况各异,所以我们可以各个击破。“当我们读报纸,试着理解国际争端这样的大事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利用常识推理来推断事情的来龙去脉。当政策制定者讨论扶贫方案时,他们也总是根据自己的常识来解释穷人之所以贫穷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脱贫。”

但常识在本质上是碎片化的、不一致的,有时甚至自相矛盾。很多管理学家指出,无论战略投资、并购,还是营销活动,企业的计划经常失败。“这些失败案例无一不是一小拨人坐在会议室里,凭他们自己的常识来预测、规划或操纵数千甚至数百万人的行为导致的。”

我们以为有些公司的总裁是商业天才,对经济趋势有预见能力,这些都被视为领导力。但哈佛商学院教授拉凯什·库拉纳说,公司的业绩很少受CEO行为的影响,更多的是由行业总体情况或整体经济环境等个人领导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所决定的。“传统的成功解释之所以基于领导者的带领作用,是因为如果不借助这样一个人,我们就无法直观地理解一个复杂庞大的实体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的常识是经验论的、个体化的,科学则是理性、严谨、经过科学家集体验证的。美国心理学家安德鲁·斯托曼在《迷人的误解》一书中说,我们关于世界的直觉往往是错的,一些人相信“未经消毒的牛奶味道更好、生牛奶比消过毒的牛奶更有营养”,因为巴氏灭菌法是违背直觉的,甚至病原菌的存在本身也是违背直觉的。除了牛奶,还有很多食品在送上货架前经过巴氏灭菌法(或其他高温消毒手段)处理,比如啤酒、红酒、果汁、水果罐头和蔬菜等。可有些人就是觉得牛奶是一种特殊的食品。

再比如,直觉告诉我们,反复烧开的水不健康,曾经沸腾的水再烧开好像就不新鲜了;而另一个常识是,物质不灭,水一直在循环,我们喝的水都很古老。 生活圆桌

上一篇: 消费·理财(1271)
下一篇: 城外的山海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