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山海经
作者:牛东平
很多年后读《山海经》,有点恍然大悟,里边“山经”部分罗列各种大山,光怪陆离,奇鸟异兽遍布,几乎就是我童年时期魂梦系之的那个蛮荒世界。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与《山海经》体例接近,只是焦点从山林变为城市,各色城市目不暇接。不过城里已是主客二分的成人世界,理性与逻辑主导一切。时过境迁,山已被重重城市远隔。
但我一直有个愿望,我希望能定居在一个下班后很快便能抵达山里的城市。这是我心中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城小而与山接壤。《论语》中讲,仁者乐山,对我来说,山是一种生活刚需,实现进山自由是我的一份执念。
汉代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仁者乐山,山之所以被瞻仰,是因为“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间”。英国作家娜恩·谢泼德毕其一生都在苏格兰高地的某处山脉间游荡,并以此写了本书叫《活山》。她将山的形成归因为“原生力”,这个词接近于“造化钟神秀”里的造化。她这样描写在山中行走,“一个人可以在各种原生力中穿行,却无法掌控它们,这种和原生力的接触,也唤醒了我自身深处如风雪般深不可测的力量”。她说在山里时,感到身体在思考。
对此我也略有体会,那是多年前,在山中的一次雨后慢跑。透过水墨晕开般的氤氲雾气,连绵山峦像一只背脊尖峭的甲虫匍匐在远处,而大朵白云从它脊背一侧喷薄而出,天地间仿佛在呼吸吐纳。那是我一生中毫无防备的时刻之一,我感到山是活的,同时体内有力量在呼应。
卡尔维诺早期还写过一本城市小说,里边讲述某个枯燥乏味的城市里,有个工人叫马可瓦尔多,他极善从城市缝隙里捕捉“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的蛛丝马迹,但都以荒诞告终。比如他发现路边长出野蘑菇,便喜出望外,采摘了很多回家,最后却食物中毒。他出神地欣赏天空中的候鸟,却不慎闯红灯被开罚单。类似这样的故事日复一日地不断发生。这是个受困于水泥沥青,却渴望山野的城里人。
在我们身体里,都居住着这样一个半睡半醒的马可瓦尔多。娜恩·谢泼德说:“身体在山里会有一种超脱的快感,像颠覆意志、取代判断的病症,但所有患者绝不会请求被治愈。”正是斯人而有斯疾。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