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价”的价值

作者:邢海洋

7、8月间,石家庄、武汉、合肥和杭州都对网约车“一口价”说“不”,“一口价”的定价方式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没有了“一口价”,司机们难道就能提高收入?各行各业都在节省开支,差旅费标准越来越低,打车若涨价,伤害的恐怕是整个网约车群体。

年初我去洛阳看古迹,一度犹豫要不要去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那里离城区实在太远,二十五六公里开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试着搜索了一下网约车,“一口价”的单子蹦出来,40元,价格太实惠了,毫不犹豫就去了。很多时候,“一口价”给网约车带来的是增量收入。

乘车人喜闻乐见的“一口价”,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杭州这样做并不奇怪。此前,杭州在全国率先提高了网约车门槛,燃油车价格需在15万元以上,今后,网约车中的“老破小”要逐渐淘汰出局。有了“高大上”的城市出租车整体定位,打车价格当然不能低。“一口价”降低了竞争的门槛,网约车司机在低端竞争激烈,自然无法完成资本积累,无法实现车辆升级换代。

今年就业形势不理想,作为就业“备胎”的网约车和外卖,一下子涌入了太多的新面孔,以至于很多城市担心这两个行当人员过多,产生恶性竞争,于是纷纷关闭了大门。即便如此,行业竞争依然白热化了,司机接单量变少,工作时间加长,以至于当订单出现,不假思索地抢,抢完了再看价格。“一口价”定价太低,甚至有司机给运管打电话,投诉价格不合理,连开车的成本都覆盖不了。此时的运管一定是耐着性子听司机抱怨,而不是回怼一句:“你可以不抢啊!”这就是红海市场的典型特征,太过激烈的竞争,太过微薄的利润,众口争食,大家都不过勉强糊口。然后怨气冲天,舆论汹汹,干脆挑起了打车人和开车人的对立,最后闹到监管部门那里一关了之。

事关“一口价”之争,其实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网约车的兴起。网约车以低价和补贴杀入本被出租车垄断的市场,当时的出租车司机和现在的网约车司机的境况是一样的。出租车价格官定,供给不足,司机们沿街揽活儿,收入稳定。网约车出现后他们先是沮丧,继而是愤怒,取缔网约车的声音也越来越激烈。网约车能够持续扩容发展,成为现在就业市场的缓冲垫,是和消费者有关的,消费者不仅用脚投票,还通过自己的呼吁,给了网约车生存下去的环境。消费者图的是网约车的便捷和廉价,快车1.5元/公里,出租车价格一下回到20年前。滴滴又推出了“一口价”,高德把“一口价”变成了全市场的规范,打车人再也没有价格焦虑了,也因如此,坐网约车的人多了起来。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一口价”成了司机们的众矢之的?个中道理不难理解,网约车以开放的互联网共享精神起家,本质上是不应该关闭司机的加入通道的。司机们无法抱怨来自同行的竞争,只能把怨气发泄在定价规则上。

电动车普及,行驶成本显著跳水,打到的网约车多是电动车,其行驶成本只有燃油车的一半。随着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落地生根,在城市乡村间穿行,低成本网约车已经成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司机的构成也发生着变化,杭州的网约车几乎都是河南老乡在开,农民们把土地承包了出去,带着一家老小在城郊定居下来,以开网约车为业。

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离橄榄型还差得很远,打工人还是太多,又缺乏社会保障。对于他们的工作境遇,是该先发展还是先保障?就业形势严峻,非但网约车司机艰难,乘客也面临着消费降级,此时恰恰应该是“一口价”多一些,供给和需求都需放量的时候。 网约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