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涨价,新能源车的又一次“退坡”

作者:邢海洋

郑州、上海、重庆,一个个大城市,湖南、四川、山东,一个个经济大省,充电桩电费都在涨价。正如我们所经历过的诸如充电宝、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的产业规律,前期亏本投入、大肆圈地后,商家后期开始提价赚钱。不同的是,除了电动车主,这次没人“站”电动车。

这一轮充电桩电费涨价的幅度,有上海网友抱怨,以前1.15元,现在涨到2.05元,快翻番了。郑州几乎所有的充电桩电费都涨价了,深夜23点至次日7点的谷价电费+服务费已经从原来的0.45元上涨至0.73元,涨幅达62%。

每个地区充电桩电费的涨价都有不同特色,比如上海过去一天电价划分为三个时段,峰时、谷时和平时,现在又在每天12点到2点的区间划出了尖时,一天四种电价。这显然和夏天使用空调处于用电高峰期有关,多划出一个时段,更便于削峰减谷。河南针对夜晚的提价,更多的是针对网约车充电——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司机们多在夜间充电,这就使本来的用电洼地被填平了。

涨价最多的理由自然是运营商要赚钱。电动车普及了,充电桩企业布局了这么多年,苦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收割了。不到10年时间,电动车的销量从几万辆涨到了600余万辆,为推广电动车,国家给予从整车生产到消费者使用一系列税收优惠和补贴,充电桩配置也有各种相应的鼓励措施。充电桩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整车的增长,2017年,充电桩和电动车的比例还是1∶4,现在已经增加到1∶2.5。充电桩不紧张了,单桩的盈利能力却差多了。更重要的是,充电桩前期投入高,一旦建成,就具有了某种资源禀赋,自然可以开价高一些。

对电价上涨抱怨最多的其实是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很多电动车用户家里有充电桩,并不需要经常到商业桩充电。网约车司机很多是外地人,来大城市跑车,每天要跑几百公里,就靠着夜晚的廉价电压缩运营成本。如今没了廉价电,本来就不高的收入又要缩减了。当然,现在电动车越来越普及,靠商业桩续命的车主也很多,谷电是他们最后的依仗。曾看到报道,因为江苏的充电价格低,安徽车主经常奔袭几十公里跨城充电。

奇怪的是,舆论并没有因为电动车司机的困境而谴责资本方。燃油车车主和电动车车主这两个群体的利益是对立的,燃油车车主反而乐见电动车车主的麻烦。新能源车推广的10年间,电动车车主似乎占尽了天时地利,政府补贴购车款,最多补十余万元,买车不用缴购置税,又省了一两万元,甚至每年的车船税都能省。而燃油车,购置税、每年的车船税一样都不能少,过去固定每个月缴纳的养路费也被“添加”进汽油费里。难道电动车就不磨损道路?

涨价方理由充分,旁观者喜闻乐见,电动车车主这次真是孤立无援了。

但整体上,电动车的性价比依然优越。国家层面的电动车扶持政策并没有缩减,今年购车仍免购置税,诸如上海等地对置换新能源汽车仍给予一定补贴。最大的优惠则来自厂商的降价,市场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红海,锂矿暴跌,202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已经打了两轮价格战。未来电池技术有所突破,电动车的性价比还会更高,政府的补贴也会退坡,退到最后要归零。归零之后,因为这个行业已经发展起来,甚至成了支柱产业,还将承担起对国民经济应有的义务,包括纳税、缴费,比如养路费,现在是燃油车独木支撑,未来电动车肯定要加入进来,否则就动摇了税收基础。

这次电费涨价,背后就有产业政策的改变。据发改委发布的通知,大型充电站的用电被划归到工业用电。相对于民用和农用,工业用电是价格最高的。 新能源汽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